宣化上人:为什么说这“十二因缘”就是个糊涂因缘?

十二因缘

这一连串的关系若都没有了,

就好像万里晴空一样,

又好像水清月现。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

《心经》中的“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是说“十二因缘”的道理;由这十二种的缘作为助缘,帮助人生了死,死了生。

这“十二因缘”就是: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什么是“无明”?

“无明”就是不明白。不明白又是什么呢?就是俗话所说的糊涂。糊涂就是不懂道理,糊糊涂涂的。因为糊糊涂涂的时候不明白,就做出糊涂的行为,就有妄行了。

什么叫“妄行”呢?

“妄行”就是不应该做的而去做了。有了妄行,就有一种虚妄的认识,“识”就是一种认识。

有了虚妄的认识,就有一种糊涂的“名色”。有糊涂的名色,就有一种糊涂的入;人有六根,所以就有“六入”。有糊涂的入,就有一种糊涂的“触”。有糊涂的接触,就想要有一种糊涂的“受”。有了糊涂的享受,就有了糊涂的“爱”。有了糊涂的爱,就有一种糊涂的“取”。有了糊涂的求取,就想有一种糊涂的“有”,有也就是得。有了糊涂的得,就有了“生”。有了来生,就有了“老死”。

这一些个因缘,都是开始于这个“糊涂”。开始是糊涂,所以结果也糊涂;这一生糊糊涂涂的,又有一个来生,来生还是糊涂。十二因缘最初就是个糊涂,所以十二因缘就是个糊涂因缘。

糊涂因缘,就是凡夫所不能明白的这种因缘。这十二因缘就是说“我们人怎么样受生、怎么样死的这个道理”。就因为不懂这十二因缘法,所以就造成相反的作用,问题也就愈搞愈大,甚至于有了小孩,不把他生下来,就在他一、两个月,三、四个月时去堕胎了。

人的欲念,食欲或者色欲,是从什么地方生出来的呢?

都是从“无明”生出来的,“无明”就是糊涂的一个别名。无明生出来了,就想要去做去。因为无明,就有男女的性行为。这个性行为就是由糊涂而发生,然后才有这种糊涂的行为,这就是“无明缘行”。有糊涂的行为,然后就生出来一种糊涂的认识、糊涂的分别。这种识也就是中阴身,在男女有性行为的时候,这中阴身离得千里万里,都看得到这个地方有一线很小、很小的光明,它和这个父母有眷属因缘的,就看得见这个亮光,就到那儿去投胎,这个识就投胎了;所以说“行缘识”。

“识缘名色”,识投胎了,这就有了“名色”。“名”,就是受、想、行、识四蕴;“色”,就是色蕴。受、想、行、识这四蕴,在母腹里头只有这么个名称,还没有真实的成就。等到出生,名色具足,就有六入了;这就是“名色缘六入”。“六入”,就是六根对外境生出见性、闻性、嗅性、尝性、觉性、知性这六种性,这叫六入。

由这种六入,这个小孩子就有了一种触觉,所以说“六入缘触”。有了触觉,这个小孩子就有一种领受的感觉,这叫“触缘受”。“受缘爱”,有了领受,就生出一种爱心来。生出爱心,然后就想要求取,求取这种的所爱,所以“爱缘取”。因为求取,所以就想要占有、想要得着,这叫“取缘有”。“有缘生”,因为想要得着,所以就又有了来生。“生缘老死”,有了来生,就又有老死。这就是十二因缘的“流转门”。

如果无明没有了呢?

这行也没有了。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也没有了;识灭,名色也灭了;名色灭,六入也灭了;六入灭,触也灭了;触灭,受也灭了;受灭,爱也灭了;爱灭,取也灭了;取灭,有也灭了;有灭,生老死都灭了。这是十二因缘的“还灭门”。所以才说“无无明尽本性空”,本性空了,没有无明了。

“十二因缘”这一连串的关系若都没有了,就好像万里晴空一样,又好像水清月现。你若能了悟这十二因缘的法,那时候就好像人喝水一样,这水是热的、是冷的,你自己知道。

但是如果你自己不去实实在在修行,来参悟、了悟这十二因缘,就光说十二因缘空了、空了、空了,那是没有用的!

恭录自《心经非台颂解》

更新于:27天前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故事:拒淫善报感应录:克己复礼,德荫子孙

佛教故事:拒淫善报感应录:克己复礼,德荫子孙

克己复礼,德荫子孙明朝浙江省杭州府,有一陈姓医生之子,于应府试完时,主试官正评阅到他考试卷之际,却发生了一件极不可思议的事。原来他的文章经评阅后,认为平庸,正想予以舍弃不录取时,耳边呼闻有呼「不可」...

星云大师:如何能不见别人的是非、善恶、过患?

星云大师:如何能不见别人的是非、善恶、过患?

人,往往看到别人,看不到自己。由于自我的观照不够,因此产生烦恼;如果我们懂得观照自己,常常自我反省,并且待人以宽,律己以严,遇到事情的时候,能够把自己和别人的立场对调一下,想想如果我是他,他是我,那...

玉兰水晶

玉兰水晶

材料:鲍鱼菇250克,笋干150克,洋菜15克,(1)生石膏50克,桑白皮10克,杏仁10克,(2)盐2/3小匙,味精少许,香菜5克。做法: 鲍鱼菇去蒂杂,洗净,笋干泡水1小时,两者都切成长4厘米,...

喝茶不仅是养心静气

喝茶不仅是养心静气

一首《一袖云》谁家炉火热,茶烟起千朵,百草香不过,采药的竹簸,萧翁吹松柏,山阶往如梭,水从寺门过,踏起层层波好歌引共鸣,好茶需人识,要不再好也会孤寂,总亏了这好茶。茶,需有人吃。想起赵州禅师《吃茶去...

佛教故事:尼弥王的故事--五

佛教故事:尼弥王的故事--五

尼弥王的故事--五上一集说到:帝释得知尼弥王心中的疑问后,就马上赶到国王的卧房。他在空中站着的同时,散发出光芒。尼弥王看到帝释而很惊吓,就问:您是谁?有什么目的?帝释就给他建议,并让他发问。尼弥王就...

凡事应三思之弗觉,体实而再行之

凡事应三思之弗觉,体实而再行之

《世法哲言》(十三)凡事应三思之弗觉,体实而再行之,不可闻言而从,亦不可听之否虚,三思之下实施无道者,当进而穷根之研,欲觅高天彩虹而遇乌云之布,则疑于霞辉之弗成也,是为过失。古人有“三思而行,再思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