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桢:(六)为什么《金刚经》只列了千二百五十大比丘而没有列菩萨?
(六)为什么《金刚经》只列了千二百五十大比丘而没有列菩萨?
这个问题,是我读《金刚经》时所产生的,我们都知道,《金刚经》是一部大乘经典,而大乘经典都是以菩萨为听法的主要对象,例如《华严经》和《圆觉经》都是列了大菩萨而未列声闻弟子,也就是说都是大菩萨,而没有比丘弟子。《金刚经》在开头的时候就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就是说在《金刚经》里,只提到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但是没有说菩萨。所以我的问题是:为什么《金刚经》是一部大乘经典,而听众只有大比丘,没有菩萨?集结这本经的大德,是不可能忽略了这点,是不是他有特别的用意呢?
千二百五十大比丘的程度
现在我们来研究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根据佛经,他们都是跟随释迦牟尼佛已三十多年的弟子。佛在证觉之后,了解当时众生的根性,自我的观念还很强,没有办法接受佛陀亲证的空性的真理,所以佛先说了十二年的阿含经,从苦集灭道四谛,求个人的解脱;接著讲了八年的方等经,方是方广,等是平等,要弟子们把心量扩大,明白如果只是求自我的解脱,其意义是不大的,而是应以平等普度一切众生为胸怀。随后再讲般若,开始透露佛陀亲证的体验,使弟子逐渐明白空的真正意义,明白每个人本来就有的本性是超越相对,是无所不包,所以要发大心,修佛道,度众生,才是究竟的解脱。
佛讲般若二十二年,一共是十六会,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时候,已经是第九会了。换句话说,弟子听佛陀讲般若妙慧也已经十多年,到了佛讲《金刚经》时,可以说都已发了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宏愿,也就是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了,已经不是单单只求自己解脱的小乘圣者,所以最低限度,我们可以说这批大比丘都是初发心的菩萨。因此,《金刚经》确是针对这批弟子讲的,他们的根基成熟,是可以接受《金刚经》的般若教授。
可是上述这个结论,并不能完全解答我的问题,因为结集《金刚经》的大德,也可以像《阿弥陀经》一样,在列了大比丘之后,再列菩萨摩诃萨若干人,可是经上并没有这样写。所以我觉得结集《金刚经》的大德,只列了千二百五十大比丘,是有其用意的。我的浅见是结经的大德,是在对未来的众生,就像我们这些现在在读诵《金刚经》的人,一个重要的启示。这话怎讲呢?在此,我先举个譬喻,比如说在中学里上代数课,有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都在听课,你想那一种人得益最多?小学生听不懂,大学生本来懂,觉得不够劲,所以得益最多的一定是中学生。
向千二百五十大比丘看齐
佛陀是极注重应机说法的,所以凡是对机的听法者,一定是获益最多。所谓对机,就是听的人的程度及听法时的心境,和说的法最能相契,这就像中学生听代数课最能得益。所以结《金刚经》的大德是在指示我们,如果希望在念或在听《金刚经》时得益最多,应该是在念或在听时,尽可能具备千二百五十大比丘的程度和心境。各位请注意,这并不是说你得像大比丘一样,才可以念或听《金刚经》,而是说你在念或在听《金刚经》的这一刻,要尽可能在心里上以这批大比丘为模范榜样,要模仿他们。如果能观想,就在念经或听经时,观想自己就是千二百五十大比丘之一,而在此时此地,正在听佛陀演讲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这样的念经、听经,一定得益最多、功德最大。如果观想的经验不足,就应当尽量地模仿大比丘们,要模仿大比丘们,就得先知道他们的特点。难的我想不去谈,好高骛远也许反而做不到;容易,实际且可以做到的,我想提出几点供各位参考。
我想提出的几点,第一,这批大比丘最明显的特点是他们一直跟随佛陀的左右,我们若要模仿他们,第一可以做到的是,心里常存有和佛在一起的感觉。讲得深一点,就是今天虽没有应身佛,没有释迦牟尼佛在此,可是法身佛是遍一切处的,他时时刻刻都和我们在一起,因此在念或听《金刚经》时,心中时时记起与佛在一起的感受是可以做到的。如果再在形式上,譬如有佛堂、佛像,那么我们在念或听《金刚经》之前,能够恳切地礼拜,或供一尊佛像在你念经的桌上,都能助你生起与佛同在的观念。倘若出外旅游,或者没有佛像,那么我劝各位要记得《金刚经》里,佛说的若此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就像是有一本《金刚经》在这个地方,就是有佛。所以你拿了一本《金刚经》在念,佛就和你在一起。
第二,这批大比丘都是所谓阿罗汉的程度,所以对于因为有肉体而生起的我的观念已经破了,一般的烦恼也已消灭。我们当然还差得远,不能和这批大比丘相比,可是在念或听的一段时间内,如果能尽可能将我见、我慢、我执减低,将心里的烦恼、挂念、仇恨、怨苦放下,则此片刻间的心境,就可以和那些大比丘们比一比。这样念经或听经的功德,就远比以散乱心、愤怒心或者贪欲心念经,不知道要大得多少。
再举个例子,如果在进赌场之前,念一遍《金刚经》,希望菩萨保佑能赢钱,还远不如输钱回来,垂头丧气地念一遍《金刚经》有益得多。
第三,上面已经讲到,这批大比丘已发了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所以我们要模仿他们,最低限度也要做到每次念经或听经时,发一个愿,愿我成佛,普度众生。倘若这个愿我成佛,普度一切众生的悲愿能在念经或听经时,时时在心里涌起,则在这样的心境之下念经或听经,就可以和这批大比丘们相提并论,也一定会有不可思议的感应。如果我们能将这一节千二百五十大比丘的经文,做这样的体会、受持、实行,我们可算是不辜负了结经大德的一番苦心。
再从另一个观点来看,凡是有缘读诵《金刚经》的,可以说至少已具有初发心菩萨的资格,所以今天各位有缘在一起研究《金刚经》,绝非偶然,千万人中不得其一,希望各位要好好自己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