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与佛教养生

香与佛教养生

一、 香为佛使

香在梵语中称健达。古印度传说中有香神,即“乾闼婆”,不食酒肉,唯求香味为食,以资阴身,又自阴身出香,古名香神。以后被引为佛教护法的八部之一。

佛教中用语,据《贤愚经》卷六载:佛陀当年住在祗园时,长者富奇那建造了一座旅旃檀堂,准备礼敬佛陀。他手持香炉,遥望祗园,梵香礼敬。香烟袅袅,飘往祗园,徐徐降在佛陀头顶,形成一顶“香云盖”。佛陀知悉,即赴富奇那的旃檀堂。根据这个传说,“香”是笛子把信心通达于佛的媒介,故经上称为“香为佛使”。这也是佛教中以香敬佛的缘起。在佛教中以檀、沉两中香供佛,更是一种虔诚的、真诚的供养等于供养六波罗密。

二、 戒定慧解脱香

佛教认为:通过修行戒、定、慧、解脱和解脱知见这五种功德,可以成佛,喻为“五分香”。这是指通过身口意修行,使自己心清净,升起觉悟和智慧,以此供佛,或称理供佛,或心香供佛。佛教徒在焚香时常唱“香赞”:“戒香定香解脱香,光明支盖法界,供养十方无量佛,见闻普重证寂灭。“(出《华严经》),也是焚香供佛的又一象征意义。

三、 供香的方式

供香表达了一种虔诚、恭敬的心态,一种真心的愿望或祈盼,一种与诸佛菩萨交流的信息,一种愿力,悲心和菩提心的发露。因此,每一支香都是一种愿望的表达和代表。

上棒香一般用单数,用一支或三支,一支表示一心向佛。三支或表示礼敬佛法僧;或表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恭敬礼佛;或表示戒定慧;或表示断一切恶、修一切善、渡一切众生。

四、 祈福香的功能

祈福香在燃烧时释放出芳香之气味,该香气能提神醒脑、除烦去燥、除秽除昏,使人易入定修行。常吸之,其能增益精气,令身芳洁,颜色兴盛,心神悦乐,耳目精明,延年益寿。《本草纲目》注:沉香味辛、微温、无毒,主治风水毒肿,去恶气。用酒煮服之,治心腹痛,霍乱中恶。调中、补五脏、益精壮阳、暖腰漆、止转筋吐泻冷气。破症癖、冷风麻痹、骨节不任、风湿皮肤瘙痒、气痢 。补右肾命门、补脾胃及痰涎 、血出于脾、益气和神。

更新于:25天前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错过爱的驿站,没有谁对谁错

错过爱的驿站,没有谁对谁错

凌和涔互相看着对方,相视无语。微风拂面,夹杂着小酒的味道。突然,凌紧紧拥住涔。“你是我的,你本来就是我的。”凌咆哮着……”你不是说等我 10 年吗?那一年,我没有陪你吗?没有陪你吗?”涔喷涌而出……...

佛教故事:情感世界:父亲坐了我的新车

佛教故事:情感世界:父亲坐了我的新车

父亲坐了我的新车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有一句俗:〔百善孝为先〕,这句话说的很有道理,我们不管做什么事,孝顺是最基本的基础。父母为我们操劳了一辈子,从娃娃开始操劳到出社会,在他们眼里我们永远都是孩...

海仁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九)-海仁老法师(4)

海仁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九)-海仁老法师(4)

阿难!不断三业,各各有私。因各各私,众私同分,非无定处。自妄发生,生妄无因,无可寻究。汝勖修行,欲得菩提,要除三惑。不尽三惑,纵得神通,皆是世间有为功用;习气不灭,落于魔道。虽欲除妄,倍加虚伪,如来...

太上感应篇图说140:赏罚不平

太上感应篇图说140:赏罚不平

经文:赏罚不平。【原文】赏罚权衡称物施,不平些个众心离。寄言秉节行兵者,诸葛遗徽盍效之?注:前言赏及非义、刑及无辜,是赏罚不当也。此言不平者,谓均之一赏而多寡任意,均之一罚而轻重徇私。或功劳有大小而...

欲海回狂白话卷三:决疑论_杂问防淫类

欲海回狂白话卷三:决疑论_杂问防淫类

第三卷 决疑论 杂问防淫类杂问防淫类(十问十答)问:《普门品》说: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这又是什么道理呢?答:色使人迷惑,佛令人觉悟。以觉悟破除迷惑,就像用灯光照破黑暗一...

佛教故事:南传法句经的故事:闻偈证果的年轻比丘

佛教故事:南传法句经的故事:闻偈证果的年轻比丘

闻偈证果的年轻比丘莫从卑劣法,莫住于放逸,莫随于邪见,莫增长世俗。【世品第(167 偈颂)】这一偈颂是佛陀在祇树给孤独园时,为一年轻比丘所说的:一天早上,一位长老带领一位年轻比丘到维沙卡家里应供;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