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仁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九)-海仁老法师(4)

阿难!不断三业,各各有私。因各各私,众私同分,非无定处。自妄发生,生妄无因,无可寻究。汝勖修行,欲得菩提,要除三惑。不尽三惑,纵得神通,皆是世间有为功用;习气不灭,落于魔道。虽欲除妄,倍加虚伪,如来说为可哀怜者。汝妄自造,非菩提咎,作是说者,名为正说,若他说者,即魔王说。

庚二结劝真修

若不能断杀盗淫三业,则各各有私造别业,或杀或盗,或轻或重。因各各有私造轻重别业之因,必受地狱之报;于众私同分中,非无定处。阿难前问此诸地狱,为有定处,为复自然。今佛答各各作业,报有同分地。可知地狱为有定处,非是自然。此约俗谛理言;若在真谛,七趣皆由众生最初一念无明妄动而发生,妄本无性,当体即空,故曰生妄无因,无可寻究。

汝勖修行以下,正勤真修。佛意谓汝阿难,欲真修实行,求得无上菩堤,首先必须除去贪嗔痴三惑,三惑不除,仍有所贪,即使获得神通,皆是世间有为功用。有漏之因,如何可获无漏圣果。况贪等习气不除,遇境复发,纵然上升,亦堕天魔外道。淫习堕魔,盗习堕妖,杀习堕鬼,通名为魔。在魔道中,欲想断妄,倍加虚伪。因外道天魔,皆是邪念,以邪除妄,正如以暴易暴,岂非益增虚伪。所以如来,说此七趣众生,实在可哀,可怜。阿难前问佛体真实,云何复有地狱等道,以为六道为菩提本有。今佛答言,汝由妄想,自作自受,实非佛所证菩提之咎。作是说者,远指前说,纯情则堕,纯想则飞,若情中杂想,想中有情,则随所趣,自作自受。近指欲得菩提,要除三惑,方名正说;反之,若赞杀盗淫行,无须断除,即是魔王邪说。

即时如来,将罢法座,于师子床,揽七宝几,回紫金山,再来凭倚。普告大众,及阿难言:汝等有学缘觉声闻,今日回心,趣大菩提,无上妙觉;我今已说真修行法。汝犹未识,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细魔事;魔境现前,汝不能识,洗心非正,落于邪见。或汝阴魔,或复天魔,或著鬼神,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认贼为子。又复于中,得少为足,如第四禅,无闻比丘,妄言证圣;天报已毕,衰相现前,谤阿罗汉,身遭后有,堕阿鼻狱。汝应谛听,吾今为汝,仔细分别。

乙六借无闻比丘为语端备明五阴魔境分二。丙初正明禅境分三。丁初结前生后

无闻比丘,误认四禅,以为已证四果。及天报尽时,衰相现前,不求己过,反谤阿罗汉,身遭后有,因堕地狱,其过在无闻。而阿难多闻,亦难免摩登伽难,可知学佛,贵在从闻思修,方可超凡入圣。若因无闻,贪著禅境,即为魔所便,堕于邪道。佛有鉴于此,为护人护法,故无问自说,五阴魔境;令修行人,于诸境界明了,不生贪著,而得成就无上菩提。

即时,是佛答阿难诸趣,皆由彼彼作业,各各私受,非本来有之时。若无人再问,法会即可圆满结束。但五阴魔境,对于修禅定者,关系重大,不可不知,故佛于师子床,扶七宝几,回身左顾右盼,谓之回紫金山。普告大众,及阿难言;汝等有学等四句是结前。汝犹未识以下,是起后。佛云:汝等有学缘觉、声闻,今日能回心趣向大菩提,无上妙觉;而我亦已说真实修行方法,由三渐次正助二行,便可历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必然直达妙觉之家无疑。但汝等犹未能识,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细魔事。奢摩他译止,毗婆舍那译观,修行止观,伏断烦恼,出三界,显真心,证菩提,刚与魔事相反,故每于修习定境中,有种种微细魔事发生;若不为汝等说明,恐魔境现前,汝等不能自识,难免正邪不分,认妄作真,对于洗除心垢,亦不得其正确方法,甚至落于邪见。邪见;指行阴中十境,以及识阴中前八种,皆因邪心,而遭堕落。或汝阴魔,指色阴十境,此境甚细,若作圣解,即受群邪。或复天魔,指受阴中,招致外魔,以及想阴中,招致天魔。或著鬼神,或遭魑魅,皆因定中稍起妄念,致使鬼神得其方便,恼乱行人。若然修行之人,心中不能明了,则认贼为子,以魔作佛。何止危及法身,伤害慧命,甚至累劫沉沦,宁不可惜。

又复于中,得少为足,是指行阴所发十种心魔;及识阴所发十种见魔,皆由自心妄生邪见,得少为足所致。如无闻比丘,仅得四禅,便自妄言,已证圣果;及其天报尽,想心复起,衰相现前,反谓佛言阿罗汉果,不受后有,属于妄语;由是谤佛因缘,而堕阿鼻。佛引此事实为例,以警行者;要在会大众,诚心谛听。吾今当为汝等详细分别开示,有关定中魔境之事。

阿难起立,并其会中,同有学者,欢喜顶礼,伏听慈诲。

丁二时众伫诲

定中魔境,非佛莫辨,对于初学,关系尤深。今闻佛慈,许为详细开示,故阿难并会中有学,皆生欢喜,起立顶礼,俯伏谛听,佛之慈诲。

佛告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当知,有漏世界,十二类生,本觉妙明,觉圆心体,与十方佛,无二无别。由汝妄想,迷理为咎。痴爱发生,生发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则此十方,微尘国土,非无漏者,皆是迷顽妄想安立。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汝等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销殒,云何空中所有国土而不振裂。

丁三总别开示分三。戊初总明魔事之由分二。己初正明魔动之由

有漏,指见思尘沙无明,为有漏因,二种生死是有漏果;九界圣凡所居之土,皆名有漏世界。今云有漏世界,但指圣凡同居士,属依报;十二类生,是正报。佛告阿难,有漏世界中正依二报,虽然业因不同,果报亦殊,但其本具,不变随缘,即妙而明,随缘不变,即明而妙之觉性,周遍圆满,为生佛共依,故众生本具,与诸佛所证,无二无别。但由汝等妄想,迷此觉圆心体之理,而成过咎。妄想,即无明,由于迷理无明,迷失本具理体,而妄欲加明于觉,遂转妙明成无明,转本觉为妄觉,而成无明业相,谓之痴爱发生。无明业相既立,则复由无明力,转本有智光,为能见之见分,而此能见,必欲有所见,遂于晦昧业相中,发生顽空之相分。谓之生发遍迷,故有空性。由于能见之见分,见于所见之相分,能所对立,而起变化,于顽空中,见有色相,所谓: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故曰化迷不息,有世界生。此空此界,皆约迷理无明,一念不觉,所生之三细相。自此从迷积迷,执我我所,起惑作业,流转国土,则此十方微尘国土,无非众生依业所感之依报。虽有净秽之分,同是有漏凡夫所居,而非无漏世界。此皆由于迷本觉真心,而起妄想固执所安立。然则,当知无边虚空,生于汝本觉真心中,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太清谓无边际之太空,片云谓一片渺小之浮云,今以至虚至微之一片浮云,点在无穷无际之虚空中,如何渺小,岂能久住。太清喻真心,片云喻虚空,前云: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虚空尚且如斯渺小不住,况依虚空而建立之身心器界,又在渺小之虚空中,其虚不实,可想而知。假如汝等果能有一人,发明本觉真心。归还于本具佛性,则此由晦昧所成之顽空,应时即皆销灭殒亡,何况结暗成色,依空所立之国土,云何而不振裂?或问,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皆悉销损。然则十方诸佛,成道已久,何以仍存十方虚空。当知此空,是未归元者所见,若一人发真归元,则销灭一人,自分所见虚空;若人人发真归元,则人皆同见虚空粉碎,大地平沉,唯一常寂光土。今因有漏国土,迷妄众生,未能发真归元,故得见十方虚空,正依二报。

汝辈修禅,饰三魔地;十方菩萨,及诸无漏大阿罗汉,心精通吻,当处湛然。一切魔王,及与鬼神,诸凡夫天,见其宫殿,无故崩裂,大地振坼,水陆飞腾,无不惊慑。凡夫昏暗,不觉迁讹,彼等咸得五种神通,唯除漏尽。恋此尘劳,如何令汝摧裂其处。是故鬼神,及诸天魔,魍魉妖精,于三昧时,佥来恼汝。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高僧故事:百岁虚云惨遭毒打入定八天神游听法

高僧故事:百岁虚云惨遭毒打入定八天神游听法

虚云禅师(1840~1959),传法曹洞,兼嗣临济,中兴云门,匡扶法眼,延续沩仰,是以一身系五宗法脉的禅宗大德。虚云禅师平生极具传奇色彩,经历无数灾祸,自云:“阅五帝四朝,不觉沧桑几度;历尽九磨十难...

达真堪布:偶然生起的出离心犹如魔的一种幻化

达真堪布:偶然生起的出离心犹如魔的一种幻化

达真堪布:偶然生起的出离心犹如魔的一种幻化 心要寂静,首先要远离妄想。远离妄想,首先要断除对世间的贪恋。若是我们不以智慧去仔细观察,很难断除对世间的贪恋。以智慧去观察诸法的实相真理,真正明白了以后...

佛教名词:【业障】_业障是什么意思_业障和魔障的区别

佛教名词:【业障】_业障是什么意思_业障和魔障的区别

业障 (佛教解释)佛教语,谓妨碍修行正果的罪业,比喻人的罪孽。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译经中昙无谶》: 进更思惟:但是我业障未消耳。《法苑珠林》卷七五:如是神呪,具大威力,能受持者,业障消除。《西...

达真堪布:忙于家务,没时间做早晚课怎么办

达真堪布:忙于家务,没时间做早晚课怎么办

达真堪布:忙于家务,没时间做早晚课怎么办问:我想做早晚课,但由于忙于家务,实在没有时间,于是心里负担特别重,怎么办呢?达真堪布答:这还是自己不够圆融。有这个机缘和条件,就在固定的时间里专门去做早晚课...

运用自己的智慧才能成功

运用自己的智慧才能成功

阿来是个16岁男孩,暑假快到的时候,他对父亲说:;爸爸,我不想暑假每天呆在家里,零花钱都向你伸手要,我要找个工作。父亲很支持他的想法,但也担心他能不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阿来却说:;不管什么时候,不...

禅宗大德故事:圣谛第一义

禅宗大德故事:圣谛第一义

达摩祖师到中国来,第一个就是去看梁武帝。梁武帝是我们中国信佛的第一个皇帝,他是萧何的第二十五世孙(萧何是汉高祖刘邦的丞相),名字叫萧衍,他度很多人出家为僧,建塔、造寺、塑像装金,自己还披袈裟上座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