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为修行


我不善饮茶,不懂其中繁芜的讲究和过多的说道。故,与人论茶时,常常没有了发言的权利,只有竖起耳朵,细细聆听的份儿了。茶禅一味,修行一生。懂茶的人常常如是说了,于是,不由自己地对茶生出三分的敬意来。茶与人生竟然可以有一搭?我将信将疑。

家中是有茶的,单位发的,朋友送的,品样颇丰。牛和乐儿常常取来胡乱饮了,我笑他们的行为玷污了品茶的唯美,若说成是“牛饮”更为贴切。自己知道,他们也如我一样,对茶文化是知之不多的。

偶遇闲时,也会开了水,温了盏,取来“铁观音”“碧螺春”,经心地泡制,然后坐于窗前,一边听舒缓的音乐,一边小呷一口清茶,细细地品了,用心去咂,也是能品得其中的清香和苦涩后的甘醇来的。因此,常常自豪,常常自以为是。

自古就有“禅茶一味”的说法,但茶与佛教究是何种因缘却是不懂。去书店看书,得知其真意,欣然笔录,作为记忆。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由于教义与僧侣活动的需要,茶很快就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佛教的重要活动是僧人坐禅修行,要过午不食,不可饮酒,戒荤吃素,以求解脱,更有跏跌而坐,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之要求。故需要有一种既符合佛教规戒,又能消除坐禅带来的疲劳和补充“过午不食”的营养,而茶因具有清心、陶情、去杂、生精之功效,便成了符合这许多需求的佳饮之一。

茶,具有三德:一是坐禅通夜不眠,二是满腹时能有助消化,三是可抑制性欲。又佛家的坐禅讲究五调,即:调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故饮茶最符合佛教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观念,茶,也因此成了佛教的“神物”。

宿舍的后街有一茶院,客人并不多,不曾坐过,路过时看到茶院的招牌——禅茶一地,生出好奇来,驻足看去,但见:落地窗户内排摆了诸多的茶桌,坐椅考究,茶盏、套具,图案精美,一溜竹罐整齐地排列在吧台上,想,其内一定是盛装了各地的香茶精品吧。听邻居说,开店的老者是个俗家弟子,不为挣钱,但求消遣,喜欢邀三五文人墨客坐了,尽兴书画之余,品茶悟道,乐在其中。我不曾有过开茶院那老者样的闲情,至少现在没有,也许日后退休闲居家中,也会如老者一样,生出闲情,舞弄出些关于茶的禅悟和花样来的?却是不知了。

苦乐人生,人生满是苦乐。人贵在自身的修行,如品茶一样,苦中有甘,甜中藏涩,一切用平常心去看待,让心沉静,认真面对所遇的杂事,细品人生的五味,便获得释然、超脱,累会不倦,烦会不恼,不温不火,心欣然也。

“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从此可现,那一味的禅茶,其真正的妙用,却是在于指点人生的修行吧!

点我:
标签: 禅茶文化

相关文章

茶文化:中国茶礼的20个细节

茶文化:中国茶礼的20个细节

中国被称作礼仪之邦,中国茶道蕴含着许多中国的文化,虽然中国茶道没有类似日本茶道那样非常严格的形式,但无论是主人还是客人,应知道以下的细节,才能营造更好的祥和的品饮氛围。  ...

返璞归真,请放下您的手机,一起享受一碗清茶【凡朴静心香生活倡导者】

返璞归真,请放下您的手机,一起享受一碗清茶【凡朴静心香生活倡导者】

“茶之为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王安石)。万籁俱寂中,静听汩汩水沸,轻嗅袅袅茶香,忘却世中事,闲谈山与水。点一炉香,品闻香中韵律,追随飘逸,古人的极致风雅,不得不说听起来清新脱俗。 茶 • 凡朴香...

行禅与行茶

行禅与行茶

 禅是禅那的略语,梵文作Dhyāna,巴利文作Jhāna,英文译作Zen。本意是思维修,汉译有静虑、思维修等含意。自唐代以来,禅法开始在我国逐渐显露,特别是达摩东渡后,经历二祖、三祖直到六祖的弘化,禅...

寺院茶道的起源

寺院茶道的起源

     寺院茶道的兴起,最初起源于僧人们的坐禅。僧人们坐禅时晚上不吃斋,又需要清醒的头脑、集中精力,所以饮茶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办法。佛教的发源地是印度,而茶道的发源地是中国。当佛教传入中国后,...

香料入茶

香料入茶

桂花、兰花、菊花等芳香植物,是原生于中国的香花。从上古时期起,先民们对芳香植物的认识就很深刻,认为芳香植物不仅气味芳香而且具有养生健体的功效。人们对芳香植物的利用方式包括制作香茶茶叶或与桂花、兰花、玫...

护肝解毒降压减脂 如何科学饮用白茶

护肝解毒降压减脂 如何科学饮用白茶

福建净土寺老白茶(图片来源:慧好物)白茶属轻微发酵茶,是中国茶类中的特殊珍品。白茶因其成品茶多为芽头,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在做法上,白茶采摘后,不经杀青或揉捻,只经过晒或文火干燥后加工。白茶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