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禅相融:禅思悟道



名山出好茶,名寺出名茶
        从各种茶诗、茶文和名茶的出现,无不表明茶与佛教的关系密切,佛教需要茶,而茶藉由佛教寺庙的建立、寺僧的研究采制技术、讲究品饮艺术及茶文学的宣传等等过程逐步发展。     因此,今天讲茶艺,研究茶文化,已经脱离不了宗教的关系,所以饮茶文化或者饮茶生活,也算是是某一种生活的信仰,某一种信仰的生活了,而无需要再问饮茶时是否要信仰那一种宗教才行。

      佛家,讲究静心领悟,不动不摇,不逶不倚,禅思悟道,通常坐禅长达数日,久坐困乏,因而具有清心提神的茶叶便应运而生,成为佛家信徒们的座上品。同时,佛家持淡泊的人生态度,抑欲忌荤,提倡素食,清淡茶汤无疑是最佳饮品,且茶性净洁,久钦助人寂静斯文,为佛教平添一层神秘色彩,更与僧人结下不解之缘。在古代,也只有寺庙最有条件研究茶叶、提高茶叶的品质,庙里的寺僧除了必须的修行功课之外,仍然要从事生产劳动,负责种茶、制茶的工作。他们在工作中研究、探讨了种种茶叶制作、栽培等的技术,据相关史书记载唐朝时期的寺庙不论是寺前、寺后、庭中、墙外,都种了茶,并且是自种、自制、自饮的。      佛教对饮茶很讲究。寺院内设有茶堂,是禅僧讨论教义、招待施主和品茶之处;禅堂内的茶鼓,是召集僧众饮茶所击之鼓,寺院有茶头,负责煮茶献茶,寺院前有数名施茶僧,施惠茶水。佛寺里的茶叶称作寺院茶,寺院茶按照佛教规制还有不少名目:每日在佛前、灵前供奉茶汤,称作奠茶;按照受戒年限的先后饮茶,称作普茶;化缘乞食的茶,称作化茶。而僧人最初吸取民间方法将茶叶、香料、果料同桂圆、姜等一起煮饮,则称为茶苏。到宋代,余杭径山寺还举行茶宴和半茶活动,并且发明把嫩芽茶研成粉末,用开水冲泡的点茶法对促进民间饮茶习俗普及有重大作用。据说,古代虔诚的佛教徒,总是以鲜花一束,情茶一杯,奉献于佛前,因而,逐渐在民间流传着茶禅一体茶佛一味的说法,将茶佛文化融为一体。     茶与佛事是两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它们之所以相生与共,这与其历史起源有关。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国,这恰好与茶在中国被广为栽培同时间,佛教盛于唐,与饮茶习俗遍及中国也几乎同步,它们之间有一种内在的联系,从地点看,高山峻岭终年云雾缭绕,空气湿度大,最适宜茶树生长,同时,高山密林远在红尘之外,是追求远避尘世、静宜诵颂的佛教建寺庙最理想的地方。茶与佛事基于各自理由,一同扎根于高山。纵观茶史,茶经历了天然采集到人工裁培的漫长转折岁月过程,首开茶树培植之先河的大都是寺院的僧人。现今仍享有盛名的西湖龙井茶,是南北朝诗人谢灵运在天竺翻译佛经时,从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天台山带去的。四川雅安的蒙山茶,相传是西汉蒙山甘露寺禅师吴理直所栽,称为仙茶。庐山云雾茶是晋代名僧慧远在东林寺所植;江苏洞庭山碧螺春茶,是北宋洞庭山水月院山僧所植并制水月茶。黄山松谷庵、吊桥庵、云谷寺所产黄山毛峰、武夷山天心观所产大龙袍,及徽州松萝庵的松椤,云南大理的感通茶、浙江普陀山的佛茶,天台山的罗汉供茶,雁荡山的毛峰茶等,都是产于寺院的名茶。
点我:
标签: 禅茶精神

相关文章

品一杯禅茶 参一种禅机

品一杯禅茶 参一种禅机

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具体的茶事实践过程,同时也是茶人自我完善、自我...

饮茶三得:得茶之韵味,得禅之诗

饮茶三得:得茶之韵味,得禅之诗

古人饮茶注重六境:择茶、选水、佳人、配具、环境和饮者的修养,其核心都在把握一个品字,十分强调饮茶者的意境,故有三得之说:得趣、得神、得味。 三得:得趣、得神、得味 &...

那茶,那禅,那光阴

那茶,那禅,那光阴

禅 • 凡朴香生活...

禅茶与生活访谈:纯空法师谈禅茶与书画

禅茶与生活访谈:纯空法师谈禅茶与书画

    纯空法师简介:   纯空法师,俗名段志国,法号纯空,又署云居人、山僧、朽讷。1957年生于北京。幼承家学,长游艺苑,1987年留学日本,客教日本教育书艺院,19...

禅味人生:茶与佛门之间的因缘

禅味人生:茶与佛门之间的因缘

茶禅是以阐释茶与佛门之密切因缘。真意乃茶禅结合而达到的一种境界。禅在梵语中意为静虑、思维修、弃恶等。千百年来,茶道、茶文化显示了一种永恒的生命力,虽断犹续,无论中国茶艺、日本茶道、韩国茶礼,无不使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