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禅相融:禅思悟道



名山出好茶,名寺出名茶
        从各种茶诗、茶文和名茶的出现,无不表明茶与佛教的关系密切,佛教需要茶,而茶藉由佛教寺庙的建立、寺僧的研究采制技术、讲究品饮艺术及茶文学的宣传等等过程逐步发展。     因此,今天讲茶艺,研究茶文化,已经脱离不了宗教的关系,所以饮茶文化或者饮茶生活,也算是是某一种生活的信仰,某一种信仰的生活了,而无需要再问饮茶时是否要信仰那一种宗教才行。

      佛家,讲究静心领悟,不动不摇,不逶不倚,禅思悟道,通常坐禅长达数日,久坐困乏,因而具有清心提神的茶叶便应运而生,成为佛家信徒们的座上品。同时,佛家持淡泊的人生态度,抑欲忌荤,提倡素食,清淡茶汤无疑是最佳饮品,且茶性净洁,久钦助人寂静斯文,为佛教平添一层神秘色彩,更与僧人结下不解之缘。在古代,也只有寺庙最有条件研究茶叶、提高茶叶的品质,庙里的寺僧除了必须的修行功课之外,仍然要从事生产劳动,负责种茶、制茶的工作。他们在工作中研究、探讨了种种茶叶制作、栽培等的技术,据相关史书记载唐朝时期的寺庙不论是寺前、寺后、庭中、墙外,都种了茶,并且是自种、自制、自饮的。      佛教对饮茶很讲究。寺院内设有茶堂,是禅僧讨论教义、招待施主和品茶之处;禅堂内的茶鼓,是召集僧众饮茶所击之鼓,寺院有茶头,负责煮茶献茶,寺院前有数名施茶僧,施惠茶水。佛寺里的茶叶称作寺院茶,寺院茶按照佛教规制还有不少名目:每日在佛前、灵前供奉茶汤,称作奠茶;按照受戒年限的先后饮茶,称作普茶;化缘乞食的茶,称作化茶。而僧人最初吸取民间方法将茶叶、香料、果料同桂圆、姜等一起煮饮,则称为茶苏。到宋代,余杭径山寺还举行茶宴和半茶活动,并且发明把嫩芽茶研成粉末,用开水冲泡的点茶法对促进民间饮茶习俗普及有重大作用。据说,古代虔诚的佛教徒,总是以鲜花一束,情茶一杯,奉献于佛前,因而,逐渐在民间流传着茶禅一体茶佛一味的说法,将茶佛文化融为一体。     茶与佛事是两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它们之所以相生与共,这与其历史起源有关。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国,这恰好与茶在中国被广为栽培同时间,佛教盛于唐,与饮茶习俗遍及中国也几乎同步,它们之间有一种内在的联系,从地点看,高山峻岭终年云雾缭绕,空气湿度大,最适宜茶树生长,同时,高山密林远在红尘之外,是追求远避尘世、静宜诵颂的佛教建寺庙最理想的地方。茶与佛事基于各自理由,一同扎根于高山。纵观茶史,茶经历了天然采集到人工裁培的漫长转折岁月过程,首开茶树培植之先河的大都是寺院的僧人。现今仍享有盛名的西湖龙井茶,是南北朝诗人谢灵运在天竺翻译佛经时,从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天台山带去的。四川雅安的蒙山茶,相传是西汉蒙山甘露寺禅师吴理直所栽,称为仙茶。庐山云雾茶是晋代名僧慧远在东林寺所植;江苏洞庭山碧螺春茶,是北宋洞庭山水月院山僧所植并制水月茶。黄山松谷庵、吊桥庵、云谷寺所产黄山毛峰、武夷山天心观所产大龙袍,及徽州松萝庵的松椤,云南大理的感通茶、浙江普陀山的佛茶,天台山的罗汉供茶,雁荡山的毛峰茶等,都是产于寺院的名茶。
点我:
标签: 禅茶精神

相关文章

禅茶养生:菊花茶对眼睛有什么好

禅茶养生:菊花茶对眼睛有什么好

  菊花茶是夏季养生最佳的花草茶之一。夏日饮用菊花茶不仅可以祛火消暑,同时亦可有效保护眼睛,尤其是长时间对着电脑的上班族尤其适合饮用。那么,喝菊花茶具体对眼睛有什么好处呢?以下为您说明...

玉石茶具的种类

玉石茶具的种类

  仿玉纹瓷质茶杯     因玉石材质很少,价格高昂所以一般很少有。一般有玉茶杯、玉茶壶、玉茶叶罐等,当然还有玉茶盘只是比...

提神醒脑 永春佛手茶

提神醒脑 永春佛手茶

    永春佛手茶:又名香橼种、雪梨,属大叶型灌木,因其树势开展,叶形酷似佛手柑,名贵胜金,又称金佛手,主产于福建永春县苏坑、玉斗和桂洋等乡镇海拔600米至900米高山处,...

品茶,品味,品人生

品茶,品味,品人生

  清晨一杯茶,美好的一天就揭开了序幕。  煮水,泡茶。几分钟过后,揭盖,紫砂壶里冒出缕缕热气,时光便在宁静的晨光里氤氲出它的芬芳。打开房门,走进阳台,一边欣赏田野里的美景,一边细细品味杯中的芳茗。山...

有一种修行叫泡茶

有一种修行叫泡茶

在一个圈子里面,谈起“修行”两个字,大家都了如指掌,不用过多的解释也大概知道是怎么回事。但出了这个圈子,说起“修行”两个字,其实还是具有一些神秘色彩的。前不久,有IT行业朋友来我工作室做客,就这个问题...

禅宗茶道:茶在品茶神出释门 禅

禅宗茶道:茶在品茶神出释门 禅

茶可延缓衰老     喝茶是份享受,心情烦躁时,身心疲乏时给自己泡一杯清茶,慢慢地看着茶叶在水中舒展身体和枝叶,在忙碌生活中学会享受生活,便有了放空心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