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茶道的起源

  
  寺院茶道的兴起,最初起源于僧人们的坐禅。僧人们坐禅时晚上不吃斋,又需要清醒的头脑、集中精力,所以饮茶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办法。佛教的发源地是印度,而茶道的发源地是中国。当佛教传入中国后,在寺院中还未有饮茶之风。
  
  饮茶最初为药用, 是民间的产物,而后经陆羽对其进行多年的观察和研究,总结出一套科学的种茶、采茶、煮茶、品茶的方法,并赋予茶艺一种深刻的文化内涵,才形成最初的茶道。也许因为陆羽曾是僧人,后来交往中的好友也有许多僧人,如曾收养过陆羽的积公禅师,还有陆羽最交心的朋友诗僧皎然(他们在陆羽对茶道的研究上都给予了很多的帮助),陆羽的茶道逐渐传入寺院。反过来,由于寺院特殊的生活习惯,陆羽的茶道也渐渐被许多僧人所接受。唐人封演所著《封氏见闻记》说:茶,早采者为茶,晚采者为茗。《本草》云:止渴,令人少眠。南人好饮茶,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隶、浙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幅。
  
   有常伯熊者,又因陆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可见,自寺院茶道兴起之后,饮茶之风从南方传到北方,沿街都是茶馆。无论民间百姓,还是王公贵族都好饮茶。
  
  饮茶对于僧人,即可提神,又可领悟佛性。茶的俭朴,让人矜守俭德,不去贪图享乐;茶道的专注,让人的精神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茶水的清香,让人尤如喝进了大自然的精华,换来脑清意爽,生出缕缕佛国美景。这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茶禅一味。
  
  寺院茶道也称寺院茶礼,有一套很严格的程序。寺院专设茶堂、茶寮作为以茶礼宾的礼物,专门配备茶头,施茶僧职位,用以接待、礼敬宾客。寺院大量用茶以供养三宝(佛、法、僧),并以茶招待香客。寺院在职事变更上,都要举行饮茶仪式,且有一定的规则程序。寺院茶礼有极为周祥的规定:有安排茶事的专职人员、茶事的固定程式、严格的等级、不同的规模运用于不同的场合。茶礼构成佛教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名刹出名茶,自古有之。名刹多位于名山,名山多在深山云雾之中,即有野生之茶树,也宜于一般茶树的种植,如武夷岩茶就极负盛名。许多寺院都自种自饮,还可用来招待香客,为之解除疲乏。庐山东林寺名僧慧远,就曾以自种之茶招待陶渊明,吟诗饮茶,叙事谈经,终日不倦。
点我:
标签: 禅茶程序

相关文章

三千世界,与你相逢,我在泡茶,你来喝茶

三千世界,与你相逢,我在泡茶,你来喝茶

茶说, 这一生就是在相逢, 相逢在这一天, 你恰好来, 我恰好在。 茶 • 凡朴香生活...

吃货请注意!“抹茶”的N种吃法都在这里了

吃货请注意!“抹茶”的N种吃法都在这里了

抹茶起源于中国隋唐时期,但兴盛于日本,成为非常出名的食材饮品之一。...

【禅宗文化】药不可多吃,茶却可以常喝

【禅宗文化】药不可多吃,茶却可以常喝

茶能养生保健,对人体的健康有很大的作用。茶本药源,亦可养生,虽然说药不能多吃,但是茶却可以经常喝,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茶能抗衰老?中外研究表明,人的衰老与体内不饱和脂肪酸的过度氧化有关,而不饱和脂肪酸...

若能杯水如名淡,应信村茶比酒香

若能杯水如名淡,应信村茶比酒香

    淡,是茶的品质。即使再浓的茶,也会有淡淡的清香,也能看到它淡雾轻摇的身姿。茶是饮中贵族,具有形而上的品格。   茶和粥的区别,就像天和地、云和尘的对比一样。所以,即使皓...

姨妈痛不用怕 喝这道特制水果茶

姨妈痛不用怕 喝这道特制水果茶

它能活血化瘀,很适合生理期的女性。再添加老姜,更是可以驱除体内寒气,能缓解生理痛,冬...

不畏生活,喝茶去

不畏生活,喝茶去

柴米油盐酱醋茶,生津润喉,是茶;琴棋书画诗酒茶,怡情雅兴,是茶;万事卢胡吃茶去,无心自在,是茶。再忙的日子,也能在茶里品出清闲。再难的时光,也能从茶里品出欢愉。二十不悔,你说喝茶去。便携了瓜果零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