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知道自己适不适合学佛?

如何才能知道自己适不适合学佛?

  有些人呢听闻佛法就会感动流泪,但是呢有些人就会显得躁动不安,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两极化的表现呢?我们如何才能够知道自己适不适合学佛呢?请法师开示。

圣严法师开示:

  我不知道问的问题里边的意思究竟是什么?我不是很清楚。一个是呢感动的流泪,一个是呢踌躇不安,究竟不安的原因是什么?听了佛法以后觉得很恐惧不安呢?还是觉得自己距离要学佛好像蛮远的不安呢?还是说根本没有想要学?如果是根本没有想要学,根本不需要不安,没有什么不安的。我想应该这两个问题不是两极端,这是层次的问题,应该都是有善根的人,都是愿意接受、希望接受或者是很快就接受;一个呢不知道怎样接受,想要接受而不知道怎样接受;大概是这样子的一种差别,并没有两极化。

  这个问题问得没有学问,不过呢,可以这样子问:我信了以后我会怎么样?怎么样才能够做一个标准的佛教徒?恐怕我这样的人做一个佛教徒大概有一点困难,有一点困扰,那么这是一种不安的现象;另外一种就很简单了,就是一听到以后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就是感动得流泪。

  还有,我告诉各位,有一种人呢,他没有什么感动,听到了佛法,见到了佛像,甚至于看到我这样子的一个人,他马上流眼泪,不知道为什么要流眼泪,他心里面也没有觉得很悲伤,也没有觉得很感动,就是这么流眼泪,就是不知道什么原因?这种人我叫他做善根发启,而不是他情绪上面的一种反应,而是他自然而然身体上就是让他产生这样子的感动的反应。他自己并没有觉得自己好像非常有一种感情的波动,非常的感动,非常的感激,没有这样子的念头,那么这是一种。

  那么另外一种呢,就是听了以后的确是醍醐灌顶,如茅塞顿开啦,这样子的人也蛮多的,多半的人平平常常的没有什么事,而要想他听到佛法以后,马上感觉到茅塞顿开也不容易,因为他根本没有事,他生活得好好的,他没有觉得什么冲击,他就是来听佛法,听了佛法以后马上觉得很感动,这种情形不多的。倒是呢,譬如说自己内心有许多的挣扎,还有自己的生活环境里面、家庭里边、事业上面发生了一些困扰不堪的问题,然后来听了佛法之后呢,他的问题解决了,他心里边的结化解了,所谓心有千千结,一刀全部能够解决了。这样子的人呢,他会感动,这种人也可能流泪,也可能感觉到心里头非常的平静。那么另外一种,就是我刚才讲的另外一种人,并没有发生什么事,他就是听了佛法之后呢,他就流眼泪了。

  我曾经在国父纪念馆做过一场演讲,演讲结束的时候,有一位菩萨他就跟着我,给我顶礼,给我膜拜,我也不知道他为什么,他一边膜拜的时候,一边还在流眼泪,我说你伤心什么?他说我没有啊!我说你感动什么?他说我没有啊!我说那你为什么一边流眼泪一边拜呢?他说:我也不知道啊,我听了以后我就哭啊,从你一开始讲我就哭到现在,我觉得哭得心里蛮快乐啊,觉得哭得蛮高兴的啊!所以是你讲完以后,我很感谢你啊!这一种人你觉得有什么事情,他说我没有啊!我过的满快乐的啊!但是我听了经以后呢,我觉得我这个人好像是受到很大的感动一样,但是我内心很平静,没有什么啊!

  那像这种人叫做什么呢?就是善根。他过去的善根还没有升起,现在这个因缘使他的善根升起了,那么这种人从此以后学佛的时候,一定很平稳的学。那么另外一种人呢,因为有事情而来听闻佛法,他也会受到感动,也会从此以后他不会改变信仰的;但是也很难说,这个时候感动,你说出两句话让他心里头平安了,等他平安了以后他觉得没有事了,他就不需要佛法了,然后过一段时间他把佛法又忘掉了,也很可能。这种人如果有了这种情况的话,要继续的珍惜,既然得到了利益,要不断的学习佛法。

  那么另外一种不安的人,那是更需要学习佛法,表示说你需要学习,但是不知道如何学习,不知道会发生什么问题,我保证你,你不需要不安,你学了以后保证你平安,你身体平安、心里平安、你家也平安、你的事业也顺利;你学了以后呢,自然知道如何使得帮助你平安,而你自然而然的也会得到平安。

  阿弥陀佛!

点我:
标签: 佛学常识

相关文章

出家人给众生治病收费是否合适

出家人给众生治病收费是否合适

问:法师给众生治病收费是否合适? 大安法师答:一个出家人给众生治病,当然首先还要出于慈悲心,不要把它作为一个买卖的行为,作为行菩萨道的一种行为。但是如果他在治病,他可能一些成本,一些药物。这位出家人...

世间因缘是不可思议的!

世间因缘是不可思议的!

  你相信一个小小的举动就会产生很大的结果吗?世间因缘不可思议,就像每一棵树最初都是由一颗种子所长成的,一颗小的种子若遇到相应的机缘,便有可能发展出极大的结果。 【原文】:   或有人礼拜,...

法名太多用哪个合适

法名太多用哪个合适

问:弟子在寺院大皈依时起了个法名,依止师父又起了一个法名,受五戒时又起了一个法名,请问师父,弟子用哪个法名较为合适?感恩法师! 容通法师答:这位三宝弟子因为皈依,又依止具体的哪位师父,同时又受五戒,所...

佛说人类祖先因贪婪而丧失飞天能力

佛说人类祖先因贪婪而丧失飞天能力

  【原文】   彼诸众生取此地味。食之不已。其身自然渐渐涩恶。皮肤粗厚。颜色浊暗。形貌改异。无复光明。亦更不能飞腾虚空。以地肥故。神通灭没。   《起世经》   【注释】   光音天人来到...

人生中的四个“第一”

人生中的四个“第一”

  人都希望自己样样第一,然而你也第一,他也第一,谁来做第二呢?其实,人不一定要在财富、事业、功名上争第一;一个人最要紧的是在自我要求,以及在精神、道德方面,努力发展自己的第一才是重要,所以...

哪些行为属于犯妄语戒?妄语戒的内容

哪些行为属于犯妄语戒?妄语戒的内容

  不妄语戒的本质是诚实无欺,禁止谎言。语言既包括口头语言,也包括书面语言(文字)和肢体语言(暗示),只要它可以构成对方受骗上当,误导对方以谎言为真,即犯此戒。因此,此戒又分为四个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