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一个当下提起觉性

悟通法师:在每一个当下提起觉性

  活在当下,不生不灭,调伏妄想;活在当下,不生不灭,生起智慧。

  在每个当下,懂得安住,妄念自然会远离,本有的般若智慧就会涌现。

  这奇妙吗?不奇妙。为什么呢?因为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

  我们本来就具足智慧,我们本来就没有虚妄。

  只因不觉,不安本位(觉性),所以迷糊。

  可怜天下的不觉众生都是可怜人!

  只因不觉,福薄缘浅,遇不上正法,因此虚度光阴,浮沉于六尘生死苦痛之中。

  因此,在每个当下都注意安住自心是万分重要的!

  因为一切幸福与否,就是在这一当下中感受。

  活在当下,你与自性(觉性)是共存共活的。

  因此,时刻不可忽略当下的觉性感受。

  只说理论,而不说感受者,都不是圆满的思想。

  有些人说有感受是错误的,难道你是木石吗?

  人怎么可能没有感受?

  烦恼是什么?看不见,只能感受;

  法喜充满是什么?也看不见,只能感受;

  心是什么?无形,看不见,也只能感受;

  解脱自在是什么?亦是无形,看不见,亦只能感受。

  明明有感受,自己含糊不解,

  就乱说,叫别人也不要有感受,这都是不懂充懂、误导别人的糊涂人。

  哪怕是落于顽空者,懵懵懂懂不分,其实,那也是一种感受。

  只不过他们感受的是迷糊分不清的昏昧。

  希望您能提起觉性,在每一个当下中,都能够安住本位,愉快地生活!

  阿弥陀佛!贫僧悟通合十!

原标题:悟通法师:时刻不可忽略当下的觉性感受

转自微信公众号:佛学知识正能量分享

点我:
标签: 佛学常识

相关文章

当修行人看到有人去世,该作何感想?

当修行人看到有人去世,该作何感想?

问题:   对于修行人来说,当我们看到有人去世的时候,应该作何感想呢? 广行法师:   若见他人死,我心热如火,不是热他人,眼看轮到我。想想我们自己,以后也都是这样。死亡是每个人都必须要经历...

临命终时如何分辨接引你的是佛还是魔?

临命终时如何分辨接引你的是佛还是魔?

提问:   请问临命终时,是见光还是见佛?因宗门下「佛来佛斩,魔来魔斩」,本人听说魔也会变化佛形骗众生,唯有「佛光」魔没有,请开示。 大安法师开示:   临终的时候保持正念,南无阿弥陀佛,你...

观心者得解脱,不观心者沉沦六道

观心者得解脱,不观心者沉沦六道

  人一直在用大脑思维分析外部世界,你有多久没有内观过自己的心了?修行就是修自己的心,要时刻注意观察自己的心,发现自己起嗔怒、贪心或其它不健康的心思,就要及时察觉,并用更深层的意识去消止这些...

往生西方极乐与行德积善有关系吗

往生西方极乐与行德积善有关系吗

问:尊敬的法师请问,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与平时做人行德积善的关系,不行善积德只念佛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吗? 衍慈法师答: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与行善积德是两回事,我们修行有主行和助行。念佛是主行,要在内心...

佛法对世界的形成是如何看待的呢?

佛法对世界的形成是如何看待的呢?

佛教对此的解释既不同于哲学家的观点,也不同于神学家的观点。那么,佛法对世界的形成是如何看待的呢?  1、缘生缘灭  佛法认为世界的生成与毁灭都来自因缘的聚散,所谓"因缘成世界、...

清净法师:坛经朝圣——《六祖法宝坛经》讲记 忏

清净法师:坛经朝圣——《六祖法宝坛经》讲记 忏

忏悔品第六 忏悔,梵文音译为“忏摩”,省略为忏,意译为悔,合称为“忏悔”。佛教规定,出家人每半月集合举行诵戒,给犯戒者以说过悔改的机会。后遂成为自陈己过、悔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