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一个当下提起觉性

悟通法师:在每一个当下提起觉性

  活在当下,不生不灭,调伏妄想;活在当下,不生不灭,生起智慧。

  在每个当下,懂得安住,妄念自然会远离,本有的般若智慧就会涌现。

  这奇妙吗?不奇妙。为什么呢?因为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

  我们本来就具足智慧,我们本来就没有虚妄。

  只因不觉,不安本位(觉性),所以迷糊。

  可怜天下的不觉众生都是可怜人!

  只因不觉,福薄缘浅,遇不上正法,因此虚度光阴,浮沉于六尘生死苦痛之中。

  因此,在每个当下都注意安住自心是万分重要的!

  因为一切幸福与否,就是在这一当下中感受。

  活在当下,你与自性(觉性)是共存共活的。

  因此,时刻不可忽略当下的觉性感受。

  只说理论,而不说感受者,都不是圆满的思想。

  有些人说有感受是错误的,难道你是木石吗?

  人怎么可能没有感受?

  烦恼是什么?看不见,只能感受;

  法喜充满是什么?也看不见,只能感受;

  心是什么?无形,看不见,也只能感受;

  解脱自在是什么?亦是无形,看不见,亦只能感受。

  明明有感受,自己含糊不解,

  就乱说,叫别人也不要有感受,这都是不懂充懂、误导别人的糊涂人。

  哪怕是落于顽空者,懵懵懂懂不分,其实,那也是一种感受。

  只不过他们感受的是迷糊分不清的昏昧。

  希望您能提起觉性,在每一个当下中,都能够安住本位,愉快地生活!

  阿弥陀佛!贫僧悟通合十!

原标题:悟通法师:时刻不可忽略当下的觉性感受

转自微信公众号:佛学知识正能量分享

点我:
标签: 佛学常识

相关文章

佛弟子应如何看待儒道的思想

佛弟子应如何看待儒道的思想

问:弟子熏习道德教育多年,今方闻正宗佛教一年,倍有惭愧。有三个问题想请 师父指正。 一、因在汉地文化中,儒、释、道的教法在世俗中广为流传,末学相信儒学的教理、道学的清净无为教法都可以教化世人向善,但唯...

如何让心不被外境所转,同时定住

如何让心不被外境所转,同时定住

问:如何关注心不被外境所转呢?一丝一毫的心都不能动,同时定住,这么强大的定力如何做到?请师父解惑,阿弥陀佛! 弘恩法师答:你为什么要定住呢?这样久了会成为压念不起,禅宗用功从没说过让你定住,禅宗是说...

如何提高我们的管理能力

如何提高我们的管理能力

问:有没有好方法,能提升我们这些人的管理能力,也能更好的教导下属,创造更好的价值,恳请师父开示。 慧广法师答:在《中阿含、手长者经中》,佛陀让大富手长者,跟大家分享他摄受大众,管理大众,领导大众的经验...

什么是果位?小乘果位和大乘果位有什么区别?

什么是果位?小乘果位和大乘果位有什么区别?

  果位是指修行所达到的境界。小乘佛教共有四个果位: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和须陀洹;大乘佛教共有三个果位佛、菩萨和阿罗汉。   小乘佛教认为现世只有一一个佛, 即释迦牟尼佛;大乘佛教认为众生...

佛说学佛者的日常生活准则

佛说学佛者的日常生活准则

  编者按:学佛之后应该如何生活?应以何种心态应对日常?佛陀为我们总结了行为准则,性情柔和、学会忍辱要随身,万法皆空是根本,慈悲之心要常住。   【原文】:大慈悲为室,柔和忍辱衣,诸法空为座...

职业与信仰有冲突该如何处理

职业与信仰有冲突该如何处理

问:职业与信仰的冲突如何处理?如何学佛? 宏海法师答:说起特殊职业,我以前去沃尔玛超市的时候,那有个卖鳖的雇了个小姑娘天天在那杀鳖。她一点都没有恶心,只是被动的去杀。我就不断的给她讲因果,讲这个果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