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的难关有哪些?九个

修行的难关有哪些?九个

  人生不易,在生活中我们总要历经很多的重重难关,而佛陀曾经也向弟子们开示过修行的难关。本篇文章就为大家略述一二,看看自己能闯过几关。

第一关:贫穷时也能布施

  第一关是说当我们处于贫穷时,是否还能生起慈悲心去布施众生?很多人出于对财富的执著,一听到布施,便以为是向自己要钱,从而心生不满:我都这么穷了,还让我布施!或是等我有钱以后,一定布施!

  但须知佛教讲因果业报,贫穷的因,根植在过去生的贪吝中,而贫穷的果则在当下显现。如果我们无视因果,继续吝惜布施,那么当下的果,也便成了未来贫穷的因。

  其实佛教的布施并非只有财富一种选项,只要我们在他人需要帮助时,愿意用言语、行为尽一份心力去帮助他人化解烦恼,都属于布施。

第二关:富贵后仍能学道

  第二关是说当我们富贵后,是否还能生起学佛的念头?或许有人会说自己远达不到富贵,但这一关还可以引申为当我们处于某个舒适区时,是选择安逸享乐,还是选择舍离欲乐、通过修行让自己变得更好?

  福报虽好,但如果终日享福而不知惜福、培福、积福,那么福报总有耗尽的一天,就像天道的众生在福报享尽后,将面临天人五衰,此时再去学佛为时已晚。而我们还有选择的余地与时间。

第三关:此生能与佛相遇

  第三关说的是此生有缘与佛相遇是很难的。就像悉达多太子出生后,前来为他占卜的阿私陀仙人痛哭流涕,因为他看到了太子将来必定成佛,但自己年事已高,恐怕将来无法听佛说法、随佛修行。

  如今距佛陀涅槃已两千余年,距弥勒佛下生也为时尚早,但佛陀留下的经典中依旧留存着他的法身慧命,而附佛外道、迷信玄谈也依旧在阻碍我们亲近正法。因此如果我们今生能够有缘接触佛法,诵读佛经、依教奉行都需仰赖宿世的福报与智慧,是非常难得的。

第四关:诵持经典、不忘初心

  第四关说的是我们是否有智慧能够诵持佛经、依教奉行?对于佛陀时代的人来说,因为经典都是口口相传,尚无成文的典籍,因此不光是诵持、听闻佛经也非常不易。

  如今虽然我们能够通过网络轻易地获取经书,但诵持佛经依旧不易。因为诵持既有用嘴诵读,也有用身心去行持。

  如果我们不理解学佛诵经的目的,总是在诵经这一形式上打转,也不去身体力行的运用佛经中的智慧化解烦恼,面对烦恼依旧束手无措,看与不看又有什么区别呢?

点我:
标签: 佛学常识

相关文章

时刻观照自己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

时刻观照自己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

  他人的缺点、错误看得一清二楚,自身的毛病浑然不觉,自我感觉良好,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人?拿他人缺点抬高自己,拿自己长处压制他人,都不是明智的人,在自律方面我们应该认真像古人学习,在《弟子规...

佛说阿弥陀佛的狮子座高达二万里

佛说阿弥陀佛的狮子座高达二万里

【原文】   彼国道场。树高四十万由旬。树下有狮子座。高五百由旬。阿弥陀佛日日常转法轮。彼国人民。不习外事。正习内事。口说方等语。耳听方等声。心解方等义。   《佛说十往生阿弥陀佛国经》  ...

居士如何在生活中持戒

居士如何在生活中持戒

什么是戒?为什么要持戒? 网友:佛法说的戒定慧中的戒是什么意思呢 ? 学诚法师:戒是对身语行为的规范,对个人修行而言,戒帮助我们断诸恶、行诸善,借由这些行为的庄重来帮助我们调伏粗猛的恶业烦恼,令心安...

一切都虚妄不实,还有必要分辨是非善恶吗

一切都虚妄不实,还有必要分辨是非善恶吗

问:如果一切都是虚妄不实的,那有必要去分辨是非善恶吗? 净界法师答:提出这个问题是有一个很严重的障碍。一切都是虚妄不实的,有须要去分辨是非善恶吗?这对佛法讲空的意思可能有些误会。 佛法讲空是讲一切法...

应该怎样去理解空性

应该怎样去理解空性

问:空性是佛教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但也是最常被人误解的概念。您觉得人们应该怎样理解空性? 希阿荣博堪布答:空性是现象最本质的属性,现象是空性的表达。正如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去观察现象,我们也可以从不同的角...

知足才是最大的财富!

知足才是最大的财富!

  你是个容易满足的人吗?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不知足者,常因无法满足欲望,整日疲劳辛苦,虽做着生活的牛马,却无法脱离贪欲之苦。老子说:祸莫过于不知足,人因不能满足现状,终而犯下窃盗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