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判断自己学佛学对了

怎么判断自己学佛学对了

1、学佛以后,心越来越慈善了

  佛教中讲善,佛讲普度众生,也是发出的一个慈悲善良的愿望,只要你的心态变得更加的慈善,看到别人遇到困难,就会伸出援助之手。有句话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在世间修行,会遇到各种事情,有人说,以前遇到事情,总是抱着一种进水不犯河水,河水不犯井水的态度。学佛以后,明白了需要忍辱,需要心地善良,当别人惹到自己,也会慈善以对,不会轻易与别人争斗。

  甚至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也会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帮他渡过难关。其实就是这样,佛教中讲究善根,一个人学佛以后,他的善根就会逐渐地显露出来,只要行事正确,他的心就只会越来越慈善,就是这个道理!

2、学佛以后,更懂得珍惜身边的人了

  很多人以为,学佛要做到清心寡欲,放下万缘,就代表着远离一切,甚至是身边的亲人,如果你学佛以后,真的做到独善其身,其实是走错了路。

  佛教中讲广结善缘,结更多的缘,才能做更多的善事,而不是让自己变成一个孤家寡人。佛教中放下万缘,讲究的是心中要放下,而不是放下事情。

  在《华严经》里面讲到了一个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善财童子参拜的这五十三位善知识,都是大菩萨,大修行人,他们所示现的,都是世间不同的各种身份。其中有家庭主妇,有学生,有童男、童女等等。他们都在世间努力的结善缘,珍惜身边的任何一个人,珍惜与他们的每一段缘分。

3、学佛以后,心越来越清净了

  佛陀在成道时,说了一句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所以,学佛就是要去掉自己的各种妄想执著,当你的妄想执著越来越少的时候,心就会越来越清净。

  一个思想不清净的人,在事物面前会放不下、看不开,容易被事物的表面假相所迷惑。比如以前总好争面子,觉得豹死留皮,人死留名,不管怎样,也要留下一个好的名声,当别人冤枉自己的时候,就要拼命去辩解、澄清,这样就会让自己放不下、看不开,心中非常的烦恼。

  学佛以后,心里变清净了,觉得世间的名声,是虚无缥缈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在当下,要用最简单的方式,让自己远离这些名利带来的枷锁。正如《金刚经》中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自己心里清净的时候,就心无所住,同时那些烦恼也就没有了,就是这个道理。

  学佛以后,如果你的心更加的清净,恭喜你,你走对了路!

点我:
标签: 佛学常识

相关文章

发起殊胜的菩提心,让世界变得更清净

发起殊胜的菩提心,让世界变得更清净

  做任何善事为何都离不开菩提心?修行时为何首先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自利利他,是大乘佛教的核心,有了菩提心作基础,一切修行都会成为成佛的资粮,所以一旦有了发心,顺着这个心修行,就能成道。要...

人怎样才能走出自我的束缚

人怎样才能走出自我的束缚

网友:人怎样才能走出自我的束缚?我有些观念和习惯是如此的根深蒂固。当我看到了这些盘根错结的缺点想要剥离它时,往往有种不知从何下手的迷茫感。常常是看到了问题的概貌,而看不到它的核心。宗教、哲学我都尝试...

法相宗创始人:玄奘大师

法相宗创始人:玄奘大师

至心归命礼 当来弥勒佛上生兜率天 奉见弥勒佛生平玄奘(602年~664年),本名陈祎(yī),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市)人,其先颍川人。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被尊称为“三藏...

印光大师为何对女众出家甚是反对

印光大师为何对女众出家甚是反对

问:弟子在《印光法师文钞》中读到印祖对女众出家甚是反对,原文说若女众有信心者即令在家修行,万万不可令其出家,对此弟子心中倍感迷惑,请开示原由何在? 答:印祖在文钞中多处提到的这个观点,实则是秉承释尊起...

降伏无明妄想是念佛快还是念咒快

降伏无明妄想是念佛快还是念咒快

问:在修行上降伏无明妄想,是念佛来的快,还是念咒来的快? 成刚法师答:在修行中没有巧路,我们无明妄想降伏得越好,我们的身心气质随着心变化,就随着殊胜起来,就会没有病苦;都是因为无明妄想没有得到降伏,像...

为何佛菩萨少而众生多

为何佛菩萨少而众生多

问:法华经举手低头,皆能作佛,佛又于无量劫前,曾说法华,由是观之,无量劫前,曾有所谓佛者,于世度众生矣,众生既种善根于无量劫前,则此曾种善根之众生,至今应皆成佛,或成菩萨矣,则应佛菩萨多而众生少,何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