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七圣财是什么?

佛教七圣财是什么?

  都说财乃身外之物,金钱、房子、车子凡夫看重的这些有漏之财,如水泡般虚幻,总有一天会耗尽。但七圣财 是个例外,生能带来,死能带去,是圣者最喜欢的财富,能为生生世世带来快乐。

  七圣财,也叫七德财、七法财,是七种殊胜的圣法:信、戒、惭、愧、闻、舍、慧。释迦牟尼佛在《宝积经》等经典中都讲到七圣财。

  云何圣财?谓信、戒、闻、惭、愧、舍、慧,如是等法,是谓七圣财。《宝积经》

  云何七成法?谓七财:信财、戒财、惭财、愧财、闻财、施财、慧财。为七财。《长阿含经》

  有七圣财,所谓信戒惭愧多闻智慧舍离故,故名圣人。《涅槃经》

  信财戒财,惭愧亦财,闻财施财,慧为七财。 《法句经》

信心财

  七圣财里面第一个是信财,信仰智慧、信仰佛陀、信仰真理,这是一种人生的财富。

  信心,要建立在智慧的基础上。佛陀也曾说,弟子们对我的教言,不要因为我是佛陀就全盘接收,你可以进行再三观察,就像锤炼黄金一样,经过千锤百炼,才能得到纯正无杂的正见。

  通过凡夫坚定的信心,佛陀果地的功德才能印现到我们的心里,把我们内在本性的法身引发出来。佛就在你的信心里,极乐世界也在你的信心里,一念信心就能超越十万亿佛土。

持戒财

  持戒是一切功德的根本,想拥有持戒财的人,至少要受皈依三宝的戒,然后根据自己的力量,受一分戒或者多分戒,这样就能具足菩提心等更上层的功德。

  戒就像一艘船,佛以戒来度我们,我们听佛的话、守佛的戒时,戒的功德力就会现前,我们当下就是和佛在一起。和佛在一起,就是和圆满的智慧在一起。

  戒的体来自于佛陀,戒就是佛的身体的妙用,受佛的戒就是跟佛接轨,一声声能持,就是一次次接轨。从智慧上来说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从戒上来说多受一分戒,就多得一分佛的加持。受的戒越多,得的加持也越周密。戒律持得越好,我们身心的安全级别就越高。

多闻财

  多闻的,不是世间闲书杂论,而是与解脱有关的因果、四谛等真理。

  佛陀对我们的恩德就是因为佛开口对众生说法,如果佛出世、成道,但没有说法,对我们众生来说就是很大的损失。佛一开口说法,法就周流在三界,就能令众生得解脱。

  对于我们佛弟子而言,法是最重要的。只有听经闻法才能开发智慧,启迪信心。有了法我们才能够去践行,践行佛法才能够证得佛法。

布施财

  布施分为财布施、无畏布施与法布施。财富从布施中来,这是千真万确的道理。佛经里告诉我们,有福报的人,财富从各个地方都会往外涌出来给你;没福报的人,哪怕你去偷,你去抢,都得不到。我们学佛的人一定要相信因果。

  为什么佛叫我们布施?当你布施的心一打开的时候,就充电充满了,叫舍得。命里没有福,外面是不会显现福的。当你舍心一打开的时候,这个世界里最正面的东西就会进入我们生命里。向别人布施的时候,你内在悭贪的因消灭掉了,成就了以后富贵的果报。

知惭财

  惭愧心是佛弟子修行的底线。我们对这个世界看得越清楚,对自己就越生起惭愧和忏悔之心,印光大师就自称为常惭愧僧。

  知惭之心,这是一种光明的心态。一方面我们对自己的错误、罪业会生惭的心;另一方面别人功德很大,我们没有修功德,也会有一个惭的心。

有愧财

  愧是什么?比如说别人对我们有恩,我们不懂得感恩图报,后来知道了,心中就会有愧。

  惭和愧的具体含义是有些不同的。愧也是一种光明的心态,一个知惭知愧的人就不会很骄傲,因为谦虚是与道相应、与诸佛菩萨相应的。

定慧财

  第七个财,是定慧财。戒定慧三学中,戒是基础,我们内在烦恼的降伏,最主要的武器就是戒。通过持戒人越来越平静,就会得定,最后由定生慧,彻底地断除烦恼。

  佛陀曾说:我的心是粮田,我用戒定慧耕耘,产生智慧的果实,分享给这个世界上的众生。我们佛弟子修行,持戒、修定、开智慧,这是真实的功德。通过戒定慧熏修,转凡成圣,这才是生命的庄严。

点我:
标签: 佛学常识

相关文章

把去世多年的人挂牌超度,能否有效果

把去世多年的人挂牌超度,能否有效果

问:请问把去世多年的人挂牌超度,能否有效果?能否从恶道度出来?家里人不信佛法,并且教我不要放生。如果我帮他们放生,是否有效果? 大安法师答:去世多年的家属挂牌超度,有不有效果,这就看我们至诚感通的力...

怎么才称得上「真佛子」

怎么才称得上「真佛子」

舍利弗尊者本来是认为三乘法门各走其道,彼此不能相通,所以自己选择的声闻道就觉得非常的吃亏,失于如来无量知见。结果没想到佛陀说,你什么都没有失掉。我们看经文。 今日乃知真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

“吃瓜”属于绮语吗?如何避免“吃瓜”造业?

“吃瓜”属于绮语吗?如何避免“吃瓜”造业?

  你懂得莫造口业,广积口德这个道理吗?对于此问题,想必大部分佛弟子都会给出肯定的回答:谩骂、侮辱他人?说大话、吹牛皮?满嘴谎言毫不心虚?挑拨离间、搬弄是非?前面这些很很明显的不良言语举止,...

学佛的商人就是佛商吗

学佛的商人就是佛商吗

学佛的商人就是佛商吗? 济群法师:在教界和商界,对佛商都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佛商是双重身份的叠加,首先他是一个商人,其次是个合格的佛教徒。作为佛商,要通过对佛法的认识,建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慈悲...

净土宗的来源与影响

净土宗的来源与影响

在净土宗十三位祖师中,初祖东晋慧远(334-416)依据的是《般舟三昧经》,侧重于禅观念佛,无论是依据的经典还是念佛的方式,实际上都与后世的净土宗不同;从北魏昙鸾(476-542)开始提倡口称念佛,经...

学佛的过程中为何会显得很痛苦

学佛的过程中为何会显得很痛苦

问:对有些人来说,学佛的过程为什么会显得很痛苦? 索达吉堪布答:《妙臂请问经》中说:为断贪心,修持不净观与白骨观;为断嗔心,修持大慈大悲;为断痴心,观修十二缘起。在修持这些法门时,因与无始以来的习气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