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七个境界

心灵的七个境界


凡是真正的强者,不一定是事业上的成功者,却一定是心灵的主宰者。正如雷锋所言:“谁不能主宰自己,就永远是一个奴隶。 ”我们深知:人只有通过自我净化,心灵才会至高无上。    心灵的第一境界是感恩之心。    中国有句老话,百善孝为先。一个人要想服务于社会,报效祖国,就必须从“孝敬父母 ”开始。孝的内核是感恩,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生活中的大智慧。学会感恩,感谢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感谢生活给予我们的一切。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有一个积极的人生观,才会有一种健康的心态,才会回报他人、回报社会。    心灵的第二境界是慈悲之心。    有人说,一个社会最大的进步是慈悲心的进步,我觉得这很有道理。恃强凌弱不是真本领,真正的强,是心灵的强,是具有海纳百川的度量、高山仰止的气势。每个人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要走一条自己的路,有的很长,有的很短;有的成功,有的失败。不管怎样的路,到最后都是空空而去。    人是需要有慈悲心的。    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称为悲。慈悲心,就是对于一切众生的痛苦,当做切身的痛苦,生起伟大的同情,对需要的人给予救济和帮助。    具有了慈悲之心,才能和他人、社会、自然同呼吸共命运,与世界万事万物平等相待、和谐相处。    心灵的第三境界是敬畏之心。    人生在世,应该要有所敬畏。朱熹说:“君子之心,常怀敬畏。 ”人要敬畏什么呢?孔子云:“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古代哲人的告诫,都是从每一个个体做人的角度来说的。    在这里,敬畏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价值追求,是对人之为人的良知与德行的恪守。古人云:“人有祸则心畏恐,心畏恐则行端直。 ”一个人怀着敬畏之心谨慎行事,则能避祸趋福。    失去敬畏之心,就可能肆无忌惮,无法无天,最终自酿苦果。如果每个人都对规则、条律、伦理拥有本能的敬畏,在面对法律、道德、人民、舆论等方面时,常有必要的敬重,又有战战兢兢的畏惧心,才不至于被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和虚无主义的价值观所“捆绑 ”,才能有一颗常常反躬自省的心,才不至于妄自尊大,无视道德、党纪国法。 心灵的第四境界是宽容之心。    对人宽容,对己宽容,有容乃大。每个人都不可能风平浪静地过一辈子,都会遇到坎坷和波折。宽容他们吧,宽容别人就是善待自己,耿耿于怀只能加深对自己的伤害。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因为不经世事而做出许多错事,有的尚可挽回,有的无法弥补。宽容自己的过去吧,因为宽容自己的过去,就是善待自己的未来,把过去的经历当成生命的礼物,未来的生活才能更加精彩。  心灵的第五境界是平常之心。    一个平常人要有一颗平常心,把心态调节到最佳状态。人生有三原色:按本色做人,按角色办事,按特色定位。只要你有良好的心态,就能保持较好的心情,就能把名利地位、个人得失置之脑后。只要自己能用平常心对待所得所失,就能“得之不喜,失之不忧 ”,就会“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  心灵的第六境界是进取之心。    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每个人要有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心。古人言“不进则退 ”,因为你处在人满为患、竞争激烈的年代,所以时事逼人,催人奋进。有进取心的人,知难而进,勇攀高峰,从而成为了时代的主流、时代的强者、时代的楷模、时代的精英。  心灵的第七境界是和气之心。    俗话说得好,“家和万事兴 ”、“和气生财 ”、“以和为贵 ”。我对和谐两个字的理解是:“和 ”就是我爱你、你爱我,和睦相处,和风细雨,和颜悦色;“谐 ”就是让你说话、让我说话,让人们说出心里话,彼此消除误会,互相了解,增进团结。家庭和谐,万事称心;单位和谐,工作效率高;国家和谐,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和谐,民众进步文明;人类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

点我:
标签: 佛学常识

相关文章

西方极乐世界到底在哪里

西方极乐世界到底在哪里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凤凰佛教风直播,《师父来了》第六十期,本期我们再次礼请到中国佛学院的宏海法师。 师父您好!请和诸位网友打个招呼吧! 宏海法师:好,我们各位凤凰佛教《师父来了》风直播...

创业遭遇误解应如何调整心态

创业遭遇误解应如何调整心态

问:创业遭遇误解和不支持应如何调整心态? 济群法师答:我们做任何事情别人可能都会有不同的看法,有一些看法其实它跟你没有直接的关系,没有直接关系的看法听听就是了,没必要在意。还有一些看法它可能是跟你有关...

怎样应对诽谤三宝的人

怎样应对诽谤三宝的人

问:怎样应对诽谤三宝的人? 达真堪布答:若有人诽谤三宝,作为三宝弟子,我们应该尽量地去劝阻,能劝就劝,能阻止就阻止。若是实在劝不动、阻止不了,也没有办法。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暂时远离这种人,但心里不应该...

如何才是一门深入

如何才是一门深入

问:请问一门深入,如何是一门深入,是读一部经还是一句佛号? 大安法师答:一门深入,就是你选择净土法门,就一意专修,不要三心二意。不要今天修禅宗,明天修密宗,后天修内观禅,再看到什么其他的法门都很好,你...

正宗佛珠佛教对饮食有哪些规定?

正宗佛珠佛教对饮食有哪些规定?

什么是佛教徒的饮食观  佛教出现于印度的时候,佛教徒并没有特殊的饮食习惯和规定,因为印度是一个宗教信仰普遍的国家,凡是有宗教信仰的人,一定有大同小异的饮食观念。  所以,原始时...

念佛人需要了解中阴四大的分解过程吗

念佛人需要了解中阴四大的分解过程吗

问:专修净土信愿持名的念佛人,需要了解中阴、四大分解的过程吗? 大安法师答:了解一下也是可以的。四大分解是死亡的一个过程,先是第六意识模糊等等,这个过程应该要了解。 但中阴身阶段不是四大分解,四大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