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不是不食人间烟火


  居士学佛,不要把修行看的神秘。有的人一学佛后,就很热情,然后工作也辞去了,一心想要修行。也许在他们看来,学佛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事情,或者闭关起来念佛,才算学佛。这就是偏差了。
  在禅宗丛林中,目前还保存着出坡的习俗,自己种稻谷、青菜、自力更生。出家人,即是农民,也是工人,也是法师,也可以说是全能的。他们的修行,是脚踏实地,一步步地来,而不是悬浮在空中,就喊着要解脱,要成佛。
  居士和出家人不同,出家人吃的是释迦佛的福报,在家人不能接受供养,更应该努力地创造财富,努力地培养福报。上班也是培养福报的方式,不要嫌上班累、辛苦,以为还是不上班自在。辛苦才能培养福报,被领导叫来叫去,这样才能降伏傲慢,接受组织的指挥,才能破除我执。所以居士学佛,不要一学,就开始脱离社会。最起码的,要学会养活自己。
  我刚学佛后,求观音菩萨,就找到一份做佛教传媒的工作,一工作就是三年。这份工作工资很少,只有两千出头,在厦门这个城市,这个工资实在小。但我乐在其中,我觉得培养福报是关键的。而我辞职,是因为师父来让我负责慈善会的一些工作,当然也是有工资一千多。我一样乐在其中。我算了一下,如果我找好的工作,我也会把多余的钱拿来布施的。与其如此,我还不如做慈善的事业,拿少的钱。后来就负责了朝拜,每个月都有朝拜,朝拜中我是免票的,因为要带头负责一些事宜。所以朝拜的费用全免,但从中也没有赚过一分钱。朝拜的费用拿来建观音阁,大家都挺支持的。后来我想,就经营卖佛珠、香、蜡烛,支持我的师兄,都会向我买。这就是我的生活来源,也保证我能有更多时间带领大众组织朝拜。但因为钱不多,所以说我在吃穿上用的都很省,因为省也少浪费福报,因为我本来就没有多少福报,要积累一些来学佛。否则福报没有了,连学佛都没有机会啊。那也因为没有多少钱,世俗的所有请客、朋友聚餐等,都不去了。慢慢的世俗的朋友也少了,而佛友却慢慢多起来,要吃呢,就去吃素食,或者简单煮面条和大家一起吃。口号是:与其浪费钱去吃香喝辣的,不如拿来建佛像、印经书。你想想看,五元钱就可以印一本《地藏经》呢。所以慢慢的,聚餐也少了,日子也清淡了。
  很多人忌讳贪钱,感觉修行要不谈钱才算修行。钱没有罪过,罪过在于贪钱来给自己享受。享受是消福,才是罪过。如果钱用来培养福报,这也是智慧。居士在家,要努力培养福报,努力赚钱,然后去布施,尽自己能力去帮助别人。有时候赚钱也是一样精进的动力。
  修行不是不食烟火的事情,不是脱离生活,柴米油盐酱醋茶都不顾的。在寺院,有个当家,就每天负责这些琐事。而这因为有人负责这些柴米油盐,修道人才能身体安康,身安才能道隆。修行一定要脚踏实地,尤其是居士更是如此,要做好表率,给外人一个榜样。修行是为了让人降低对生活的享受,对物质的享受。只有当一个人对物质享受降到最低时,他才能享受精神的财富,在精神在创造辉煌,这就是创造智慧。
  居士可以说,努力赚钱,不为自己图享受,但愿苦人能离苦。

点我:
标签: 佛学常识

相关文章

身体的细胞是不是也会被教育

身体的细胞是不是也会被教育

问:身体的细胞是不是也会被教育? 大安法师答:你这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你不要小看这个细胞了,它是很不可思议的。我们人的身体是由无数个细胞所构成的,细胞的组织也非常复杂,它有正负极,也能放光。你看现在的...

为什么用恭敬心对待人,他们反而觉得我好欺负

为什么用恭敬心对待人,他们反而觉得我好欺负

问:请问法师,为什么我用恭敬心对待一些人,他们反而觉得我好欺负呢? 大安法师答:这个你就不要管别人的态度了,你首先恭敬一切,用孔子的话来说:出门如见大宾。 对人恭敬,但也不要做得过头了。恭敬是礼,但...

「随缘」与「攀缘」本质上的不同

「随缘」与「攀缘」本质上的不同

问:随缘与攀缘如何解释? 大安法师答:这两个概念有本质上的不同。随缘是具有着佛法智慧的一个名相,就随顺时节因缘去做事。攀缘就是有心意识去勉强地、有策划地去攀比,攀上某种机缘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随缘,...

时刻观照自己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

时刻观照自己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

  他人的缺点、错误看得一清二楚,自身的毛病浑然不觉,自我感觉良好,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人?拿他人缺点抬高自己,拿自己长处压制他人,都不是明智的人,在自律方面我们应该认真像古人学习,在《弟子规...

供养佛的水该如何处理?可以喝吗?

供养佛的水该如何处理?可以喝吗?

供养过的水该如何处理?   正亮法师开示:   我们供佛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我们供佛的杯子一定是要用专用杯,不要拿用过的杯子供养给佛,这样不好。供佛的杯子就用专门清净的供养给佛,供完佛之后,我...

如何改掉不孝顶撞父母的恶习

如何改掉不孝顶撞父母的恶习

问:请问师父:如何才能打开心量,改掉不孝顺、顶撞父母的恶习?我的心真的很苦! 永真法师答:第一、忆父母恩,父母生我养我,推干就湿,寄予无限的希望,过去、现在都在为儿女付出,尤其是儿女的幼年时代,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