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舍为得,妙用无穷

以舍为得,妙用无穷

 舍得,以“舍 ”为“得 ”!这其中的因、缘、果之关系,如果我们不能了然,就不容易明白“以舍为得 ”的妙用。在田地里,没有播种(舍),哪里有收成(得)?对于亲戚朋友,你不先跟他们往来,平时没有送礼致意,怎么能获得他们的回礼相赠呢?


  舍,看起来是给人,实际上是给自己。给人一句好话,你才能得到别人回你一句赞美;给人一个笑容,别人才能对你回眸一笑。舍和得的关系,就如因和果,因果是相关的,舍与得也是互动的。能够舍的人,一定是拥有富者的心胸;如果他的内心没有感恩、结缘的性格,他怎么肯舍给人,怎么能让人有所得呢?他的内心充满欢喜,他才能把欢喜给你;他的内心蕴藏着无限的慈悲,他才能把慈悲给你。自己有财,才能舍财;自己有道,才能舍道。有的人心中只有贪嗔愚痴,他给人的当然也是贪嗔愚痴。所以我们劝人不要把烦恼、愁闷传染给别人,因为舍什么就会得什么,这是必然的因果。


  有一个民间故事:父亲乐善好施,经常给人,他反而家财万贯。而他的儿子却性情贪吝。等到父亲去世,儿子掌权,千方百计搜刮别人的财富,最后天灾人祸,家遭不幸,一无所有了。父子二人,一给一受,其结果得失有天壤之别,所以“以舍为得 ”,诚信然也!


  舍,在佛教里就是布施的意思。布施,就如尼拘陀树,种一收十,种十收百,种百可以结果千千万万。所以吾人在世间希望长命百岁、荣华富贵、眷属和谐、名誉高尚、身体健康、聪明智慧,先要问——你有播下春时种吗?否则秋天怎么会有收成呢?


  舍,要能以慈、以利,亦即要能给人善法,要能给人利益。《四十二章经》说:“仰天吐唾,唾不至天,还堕己面;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 ”施舍亦如送礼给人,如果我们所送的礼物不恰当,对方不肯接受,那就只有自己收回,所以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我们喜欢冬阳,因为冬阳给我们光热;我们喜欢大树,因为大树给我们阴凉;我们喜欢儿女,因为儿女给我们孝养;我们喜欢朋友,因为朋友给我们帮助。如果太阳、大树、儿女、朋友都不给我们利益,我们怎么会欢喜他们呢?


  走路时,不舍去后面的一步,便无法跨出向前的一步;作文时,不舍去冗长的赘语,便无法成为精简的短文;庭院里的花草树木,如果你舍不得剪去枯枝败叶,它就无法长出嫩叶的新芽;城市中,如果你舍不得破坏简陋的违章建筑,便无法建设市容整齐的现代大都会。


  僧侣“出家无家处处家 ”,如果不能割爱舍亲,怎么能出家学道?怎么能云游四海、弘法利生呢?古圣先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如果不能舍己为人,又怎么能名垂千古、流芳青史呢?


  佛陀“难行能行,难忍能忍 ”,因为他能够割肉喂鹰,舍身饲虎,所以才能成就佛道。雪山童子偈语“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因为他能舍身为道,终能如愿得道。一个人如果不能舍去陈旧的陋习,如何能更新、进步呢?学佛,就是要“舍迷入悟、舍小获大、舍妄归真、舍虚由实 ”。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放下就是舍,不舍,如何成佛?


  总之,以舍为得,妙用无穷。吾人要能学习舍的性格:金钱物质、知识技能,能将其舍给别人,你必然会得到金钱物质、知识技能。舍给别人好的,会得到好的;舍去性格上坏的,也会得到好的。当我们把烦恼、悲伤、无明、妄想都舍了,自然就会得到人生的一番新境界。

~

点我:
标签: 佛学常识

相关文章

怎样才是对净土法门有真正的信心

怎样才是对净土法门有真正的信心

问:怎样才是对净土法门有真正的信心? 大安法师答:信根产生信力,信力就体现为,一切学其他法门的,宗门教下的,他再说什么话语都动摇不了你,破坏不了你对净土法门的信心。这就类似于像彻悟大师,他讲他的信心,...

父母的行为有违背因果,子女该如何劝

父母的行为有违背因果,子女该如何劝

问:如果父母的行为有违背因果的地方,作为子女应该如何规劝? 索达吉堪布答:子女若看到父母的行为做得过分、极端,与世间道德、佛教教理不相合,则应用温和的语言劝他改正,不能粗言粗语、大发雷霆地跟父母吵架。...

菩提心是本来就有,还是因缘而发出来的

菩提心是本来就有,还是因缘而发出来的

问:师父,我想请问一下,我们经常说要发菩提心,那这个菩提心是本来就有,还是因为因缘而发出来的一个心? 净界法师答:好,请坐!从天台宗的角度,认为我们本来就性具,它是一种性具的思想,这是我们明年的课程,...

在家佛弟子如何尽善尽美完成孝道

在家佛弟子如何尽善尽美完成孝道

问:在家佛弟子如何尽善尽美完成孝道? 大安法师答:孝道是净业行人的一个纲宗要领,孝乃天之经、地之义。吾人之身,藉父母之缘而生。自顾从无量劫来,所饮母乳,多于大海之水;大小便利,污及于父母者,多于大海之...

经典序分的通序和别序有什么区别?

经典序分的通序和别序有什么区别?

  经典的序分由通序与别序两部分组成。 什么是通序?   通序即是诸经相通之序,一般每部经典之前都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向谁说法这六部分内容,当这六种条件具足了,法会方能成就,所以...

念佛打妄想是什么原因

念佛打妄想是什么原因

问:我阿弥陀佛念到今天,还是打妄想,这是什么原因呢? 道安法师答:这里面有一个窍门,大家要知道,你念佛的时候,思想要集中,把阿弥陀佛当作一句阿弥陀佛来念。如果你念佛不当作一回事来做,一边念阿弥陀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