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寺拜佛都有什么讲究?

  拜佛不是目的,学佛才是目的。

  心中敬佛才是真正拜佛,我们拜佛是要学佛的无限慈悲心。  学佛身处烦恼而常具有的清静心,学佛为救度众生宁下地狱的大无畏。  所以当我们置身佛前准备拜佛时,口中要默念佛菩萨名号,心中要观想佛菩萨形象,此所谓身、口、意三业相应,这样拜佛功德才算圆满。  佛门常说念佛一声能免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可见念佛礼佛功德福报不可思议。拜佛要遵守的十大礼仪
  一、提前沐浴净身
  有准备的烧香拜佛,最好是提前沐浴净身,以洁净的身心进入寺庙。  二、礼佛之前,勿吃荤食
  肉食、荤腥,以及蒜、葱、烟、酒等都会污口,对佛不敬,所以在礼佛之前最好忌食。  三、衣冠整洁,举止有礼
  进入寺庙,服装鞋帽以整洁为宜。不可服装不整,特别是女士,入佛堂切不可穿过分暴露的服装,也不可浓妆艳抹。  入佛堂不得吸烟、嚼口香糖,打闹嬉戏等。  四、入寺
  进佛寺时,最好不要经由中门入,而当从旁门入,更不要踏门槛,抬脚而入为宜。  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走,进退都应顺着左臂方向迤边行走,进入殿门,帽子以及手杖不可安放于佛案及佛座上。  五、不可乱动寺庙之物
  寺庙之中诸物不可乱动,特别是寺中钟鼓鱼磬等法器,不可擅敲,锡杖衣钵等物,亦不可戏动。诸如水果、植物等,也不可随意摘取。  六、拜佛不可越位
  大殿中央的拜垫是寺主用的,不可在上礼拜,宜用两旁的垫凳,分男左女右拜用,凡有人礼拜时,不可在他的头前行走。  七、阅经须恭谨
  寺中若有公开阅览的经典,方可阅读。但阅读之前须先净手,放案上平看,不可握着一卷,或放在膝上。衣帽等物尤不可加在经上。  八、拜僧有讲究
  见到僧人,称法师,或称大和尚,忌直称为“出家人 ”、“和尚 ”。与僧人见面常见的行礼方式为两手合一,微微低头,表示恭敬,忌握手、拥抱、摸僧人头等不当礼节。  如果僧人正在礼佛、坐禅、诵经、饮食、睡眠、经行、入厕的时候,都不可向他礼拜。  九、听经礼仪
  随众礼拜入座,如果自己后到,法师已经升座,须向佛顶礼毕,向后倒退一步,再向法师顶礼。  入座后,不向熟人招呼,不得坐起不定、咳嗽谈话,如不能听毕,但向法师行一合十,肃静退出,不可招手呼唤他人。  十、其他注意事项
  1、进入佛堂内,不得高视佛面,当即低头作礼拜,更不得随意观赏,东张西望。如要观佛面,应站于堂外丈远而观,方合乎礼制也。  2、寺庙内用食,当得捐款。凡遇寺庙举办法会或逢菩萨辰日,都会备办素食筵度与众生结缘,信众需要捐助功德金;平日在寺庙用餐,也要捐助功德金。因为寺庙所食之物,都为十方善众所捐,非出家人,寺庙是不供养得,不应白吃。【拓展阅读】
  拜佛的意义及其功德
  一、我慢礼,如碓上下,无恭敬心。  二、唱和礼,高声喧杂,词句浑乱,如僧赴应,身不端肃,意不虔诚。  三、恭敬礼,五轮着地,捧足殷重。  四、无相礼,深入法性,离能所相。  五、起用礼,虽无能所,普运身心。  六、内观礼,但观内心,不观外像。  七、实相礼,实相无相,内外一如。  八、大悲礼,随一一礼,普代众生。  九、总摄礼,摄前六门,以为一观。  十、无尽礼,普为法界,无尽无尽。  所谓我慢礼,谓人礼佛,身虽设拜,无有敬心,外睹似恭,内怀我慢,是名我慢礼。即是礼拜时毫无诚意,轻率不敬,外表看上去好像恭敬,其实内心里还是认为自己是最了不起的,我慢之意非常重,根本无诚意拜佛,只是迫于某种需要,表面敷衍了事。  所谓唱和礼,即礼拜时,心散漫而口应和,如应声虫,别人说什么他只是随声附和,心意根本不在上面,见人则身轻浮急礼,人去则身惰心疲,极具应付之意,并无诚心。  所谓恭敬礼,即五体投地,亦称五轮着地,谓闻唱佛名,便念佛想,身心恭敬,精无厌怠。这是佛教最恭敬的行礼仪式。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中介绍说,西域致敬的仪式分为九等,“五体投地 ”是最恭敬的礼拜方式。“五体 ”又称“五轮 ”,指双肘、双膝和额顶。“五体投地 ”就是“五轮至地而作礼 ”。意为以我最高之顶,捧佛最低之足,因此亦叫“接足礼 ”。如此礼敬 ,最为合法。  所谓无相礼,亦称为“智净礼 ”,智慧清净的礼。无相是不着相,即破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恭敬是对的,但是执着恭敬的相,还是不对的。也就是说要以智慧观察能礼的人和所礼的佛,都是缘起性空,如幻如化,是真空无相的。故礼佛偈云:“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诸佛菩萨影现中,我身影现诸佛前,头面接足归命礼。 ”  所谓起用礼,亦称“遍入法界礼 ”,谓自观身心等法,从本以来,不离法界,佛我平等,今礼一佛,即礼法界诸佛。即由无相礼再进一步,观能礼所礼,其性本空,缘起如幻,其中关系,交互相遍,所起种种的胜用,随意所成,皆得感应。  所谓内观礼,亦称“正观修诚礼 ”,即内心观想净境,不向外面攀缘妄情,直礼自性本具的法身真佛。佛法是心法,一切众生,各有平等佛性,佛即自性,自性即佛,所以心外无佛。故谓礼自性佛,不缘想他佛。  所谓实相礼,亦称“实相平等礼 ”,实相者,无相也,即观内观外,同一实相,而实相无相,其性本空。《仁王经》云:“观身实相,观佛亦然。 ” 念念和实相无相之理相应,无相无不相,这样不妨碍你去拜佛,拜佛还没有相。这样礼佛,智境合一,内外冥然 。  所谓大慈礼,即观众生苦,心生怜悯,起大悲心,不为己求,志在利人,思惟自他同体之义,洞达物我不二之情,则我礼即一切众生体,我和一切众生浑然一体,等于说为他人事,即为自己事,愿意代一切众生忏悔,代一切众生消灾祈福。所以礼敬无尽,不觉疲倦。  所谓总摄礼,除了前面的我慢礼和唱和礼之外,于礼拜即时总摄前面三、四、五、六、七、八等六种礼法,在一礼当中前面所讲的六种统统具足,由有相礼到无相礼,由外观想到内观想,使有无内外,圆满不缺,成为事事无碍的境界。这总摄所有礼敬的意义、境界,在一拜当中统统现前,都包括了。  所谓无尽礼,亦是普贤行愿,遍尘刹依正二报,能礼之身无尽,所礼之佛无尽。即各礼纯熟,净境圆通,每礼敬时,种种无碍功用,任运现前,如帝释殿前的珠网,光光互彻,重重无尽。亦似华严所说:“一毛孔中悉明见,不思议数无量佛,一切毛孔皆如是,普礼一切世间灯 ”。  这十种礼拜,其中前两种是不如法的,不能够施行的,后面八种是如法的,是值得我们取用的。这八种礼法,从浅至深,都是初学礼敬诸佛的人 ,所应思惟作观,所应渐次练习的。

点我:
标签: 佛学常识

相关文章

华严宗五祖

华严宗五祖

华严三圣即《华严经》所指华藏世界之三位圣者。(一)毗卢遮那佛,毗卢遮那意为遍一切处。谓佛之烦恼体净,众德悉备,身土相称,遍一切处,能为色相所作依止,具无边际真实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又称法...

佛说做恶人到头来就是害自己

佛说做恶人到头来就是害自己

编者按:   人在世上难免会有磕磕绊绊,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矛盾升级就是斗争,或为名,或逐利,或为了一口气,怀恨在心,伺机报复,你死我活!注意,有了这种念头,你的一只脚已经踏入恶人圈了。 【...

「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的含义

「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的含义

问:请开示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的含义。 大安法师答:这是天衣义怀禅师所说。义怀禅师于宗门开悟后,常修净土,并以念佛法门劝人修持。一日,问诸学人:若言舍秽土取净土,厌此土欣彼土,则是取舍之情,众生妄想...

如何解脱妄想的侵犯

如何解脱妄想的侵犯

问:为何念经时妄想会侵犯念经的意识?如何解脱妄想的侵犯? 中台禅寺答:人有许多的无明妄想,而在这些无明妄想未蠲除尽净之前,它是随时都有可能现前的。所以,诵经时只要心念不够专注,便会打妄想。妄想来袭时,...

改名是否可以转运消灾

改名是否可以转运消灾

问:阿弥陀佛,请问法师,现在很多人不管年龄大小,都找人改名,据说可以转运、消灾,弟子对此很迷茫,请您开示。 慧广法师答:改名消灾,自古以来这种迷信就已深印于人们心中,不仅反映出当事者对当初给起名长辈的...

断疑生信修善法

断疑生信修善法

问:近来遇到朋友圈发来的各种为重症患者募捐的信息,弟子都会略表心意捐点儿款。然而有人却说这是个人的因果,捐款不但帮不上忙,还会加重患者的业障。敬请法师开示,如何做才如法? 宏海法师答:你的做法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