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语理解断章取义,犹如杀人不见血!
某些弘扬净土法门人,常常喜欢举蕅益大师的一段话来‘教导 ’浄土修学行人,其语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
上述言语,如果单从字面上去理解,其意思是:一个人能不能往生西方极乐净土,完全是凭靠有没有信心意愿;往生到极乐世界的品位高低,完全是依据执持阿弥陀佛名号的深浅了。 然而,当我们翻开《蕅益大师弥陀要解》原文时,发现其完整段落是这样表述的:“信愿持名,一经要旨。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并运也。 ” 上述完整段落中有二个关键词,一是信愿;二是持名。蕅益大师已表明信愿是慧行,持名是行行,我们要弄清楚到底“行行 ”到底是什么意思? 根据《佛光大辞典》的注释,第一个‘行 ’是动词,第二‘行 ’是名词。一般佛教所说的名词‘行 ’含有二层意思:一是指自利行;二是指化他行。又据唐朝善导大师的理念,其分往生净土之‘行 ’也有二种:① 正行,② 杂行。正行一般指念佛号和持诵经典,杂行则是指所修利益众生之福业。 可见,行行中的第二个行,既包括自利行,也包括化他行。行持善法自利利他,不就是指要修利众之福业吗?所以信愿持名,这四个字,正暗示要福慧双修,绝非指单一持念阿弥陀佛名号。前者如眼目,后者如脚足,二者要相辅相成来运作,缺一不可。 由此可见,释迦佛教导我们要‘依义不依语 ’。借祖师之语宣讲佛法时,千万不可断章取义,否则以盲导盲,害人法身慧命犹如杀人不见血。在佛说的八万四千法门中,有哪个法门的修持离得开福慧双修呢?如若真离开了福慧双修,那还算是佛陀的一代言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