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常识丨正宗“佛珠”有哪些含义

佛珠,即以线贯串一定数目之珠粒,原是称名念佛或持咒时用以记数之随身法具。又称数珠、珠数、诵珠、咒珠、佛珠。


其梵文原语凡有四:
(一)钵塞莫,意译数珠。(二)阿叉摩罗,珠鬘之义。(三)念诵鬘之义。(四)意译为珠之贯线。
盖梵语乃“鬘 ”之意,印度人自古即有以璎珞鬘条缠身之风习,由是遂演变成念珠之使用。如古代毗湿奴派极早即有持带念珠之习惯。在我国,使用念珠来称名记数,则始于隋唐之际。

幼苗

佛教经典中有关念珠之起源:
一般多以《木槵子经》所记载佛陀对波流离王之开示为通说。《木槵子经》(大一七·七二六上):“佛告王曰:‘若欲灭烦恼障报障者,当贯木槵子一百八,以常自随,若行、若坐、若卧,恒当至心无分散意,称佛陀、达摩、僧伽名,乃过一木槵子,如是渐次度木槵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万。 ’ ”
此外,《校量数珠功德经》、《金刚顶瑜伽念珠经》等另有不同记载;亦有谓念珠之来源,系由比丘计算布萨日数所持之黑白三十珠为滥觞。

幼苗

念珠之颗数,诸经所载不一,略举较常见之用法:
(一)《木槵子经》作一百零八颗。(二)《陀罗尼集经》卷二作数珠法相品举出一百零八、五十四、四十二、二十一颗等四种。(三)《数珠功德经》亦举出四种,即一百零八、五十四、二十七、十四颗等。(四)《金刚顶瑜伽念珠经》以一千零八十颗为上品,一百零八颗为最胜,五十四颗为中品,二十七颗为下品。(五)《文殊仪轨经》数珠仪则品谓上品一百零八颗,中品五十四颗,下品二十七颗,最上品一千零八十颗。
此外,另有三十六颗、十八颗。上记之中,以使用一百零八颗为最普遍。


幼苗

使用颗数之不同,所代表之意义亦有分别:
(一)一百零八颗,表示求证百八三昧而断除百八烦恼。(二)五十四颗,表示菩萨修行过程之五十四阶位。(三)四十二颗,表示菩萨修行过程之四十二阶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四)二十七颗,表示小乘修行四向四果之二十七贤位,即前四向三果之十八有学与第四果阿罗汉之九无学。(五)二十一颗,表示十地、十波罗蜜、佛果等二十一位。(六)十四颗,表示观音之十四无畏。(七)一千零八十颗,表示十界各具有一百零八,故共成一千零八十。(八)三十六颗与十八颗之意义,一般认为与一百零八颗相同,然为便于携带,遂三分一百零八为三十六,或六分为十八,而非别有深义。
然上记颗数与表征意义之差别,多系历代祖师为方便教化所赋予之配合。

幼苗

有关念珠之材料,诸经所载,种类繁多:
(一)陀罗尼集经卷二列举金、银、赤铜、水晶、木槵子、菩提子、莲花子等七种。(二)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九举出菩提子、金刚子、真珠、莲花子、金银诸宝,及以上诸材和合等六种。(三)诸佛境界摄真实经卷下持念品列举香木、鍮石、铜、铁、水晶、真珠、莲花子、金刚子、间错种种诸宝、菩提子等十种。
此外,《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数珠功德经》、《金刚顶瑜伽念珠经》等,则分别列举十、十一等种类。




幼苗

念珠常附加母珠、数取、记子、记子留等,若以一百零八颗串成之念珠而言,所附加之母珠有一颗及两颗两种,母珠又称达磨珠。数取又称四天珠,乃附加于一百零八颗中间之四颗小隔珠。密教之念珠,通常于第七颗(自母珠开始算)与第二十一颗之后插入数取。记子又称弟子珠,一般有十颗、二十颗,或四十颗,系串于母珠之另一端,以十颗为一小串,表示十波罗蜜,捻珠念佛满一百零八遍时即拨动一记子以为计数。
若记子之上部另附上透明之小珠,则称助明、净明、维摩、补处菩萨。记子留指每串记子之末端所附之珠。据《金刚顶瑜伽念珠经》载,诸珠表示观音,母珠表示无量寿或修行成满之佛果。

幼苗

掐捻念珠而诵咒念佛,能产生诸种功德。
据《木槵子经》载,若念诵佛陀(佛)、达磨(法)、僧伽(僧)之名,满二十万遍,而身心不乱,无诸谄曲者,则命终之后,得生第三焰天,衣食自然而得,常安乐行。
另据《陀罗尼集经》卷二作数珠法相品载,若以金、银、赤铜、水晶等诸宝物所成之念珠,掐之诵咒、诵经、念佛,当得十种波罗蜜之功德满足,现身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遍知、佛无上之觉智)之果。
此外,由所用念珠材料之不同,所获功德亦有异说。
《陀罗尼集经》谓各种念珠中,以水晶之功德为第一。《摄真实经》卷下建立道场发愿品则谓,香木之念珠,得一分之福;鍮石、铜、铁等,得二分福;水晶、真珠,得一俱胝分;莲花子、金刚子,得二俱胝分;间错种种诸宝及菩提子念珠,于诸功德中最为殊胜,得无量无边不可说之福德。此外,《守护经》、《数珠功德经》、《瑜伽念珠经》等亦皆以菩提子之功德为最殊胜。

手串颗数所代表的意义

一颗:一味蕴,梵文Eka—rasa—skandha意译,经量部所立的一种无始以来一味延续之细微意识,以作回的主题,谓其具有受、想、行、识四蕴、辗转和合,转成一味。

  三颗:指三宝:三宝是指佛宝、法宝、僧宝。

  四颗:指四缘:旧译曰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新译曰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

  五颗:指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

  六颗:指六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叫六门。

  七颗:指七妙法:又作七法、七知、七善、七善法。即知法、知义、知时、知足、知自、知众、知尊卑。

  八颗:指八:八正道也。

  九颗:指九世:过去、未来、现在各具三世,合为九世。

  十颗:指十利:指散见于诸经中之种种十利。

  十一颗:指十一力:谓阿弥陀佛加持念佛行者之十一种力用。及大慈悲力,大誓愿力,大智慧力,大三昧力,大威神力,大摧邪力,大降魔力,天眼远见力,天耳遥闻力,他心彻鉴力,光明遍照摄取众生力等,以此十一力故,尽除一切魔事。

  十二颗:指十二因缘。

  十三颗:指十三力:一因力。二缘力。三意力。四愿力 。五方便力。六常力。七善力。八定力。九慧力。十多闻力。十一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力。十二正念.正观诸通明力,即成就正念.正观六通三明之力。十三如法调伏诸众生力。

  十四颗:表示观音菩萨的十四无畏。

  十五颗:指十五尊:真言行者身上应安布之十五尊

  十六颗:指守护般若经及其持诵者之十六尊夜叉善神。

  十七颗:指十七净土。

  十八颗:意义与一百零八相同为便于携带,遂六分之为十八,寓大于小而已。

  十九颗:指十九说法:观世音菩萨应众生之机类而现十九种身以说法。

  二十颗:指二十力:谓菩萨所具足之十二种利用。

  二十一颗:表示十地、十波罗蜜、佛果等二十一位。

  二十二颗:指二十二门。

  二十四颗:指二十四愿:阿弥陀佛之别愿。

  二十五颗:指二十五菩萨:谓随弥陀来迎之诸菩萨。

  二十七颗:指二十七贤圣:谓四向四果之二十七种圣者。

  二十八颗:指二十八祖:禅宗所传指二十八位祖师。

  二十九颗:指二十九种庄严。

  三十一颗:指三十一色:合十三种显色,十种形色,八种表色,共为三十一色。

  三十二颗:指三十二法器。

  三十三颗:指三十三观音:观世音菩萨为摄化而自在示现之三十三种形象。

  三十四颗:指三十四心断结。

  三十五颗:指三十五佛:常住十方一切世界之三十五佛。

  三十六颗:指三十六部神王:又作三十六善神。(三十六颗,与一百零八意义相同,但是便于携带,遂三分一百零八颗为三十六颗)

  三十七颗:指三十七道品。

  四十颗:指四十位:为梵网经卷上所说之菩萨修行阶乘。

  四十八颗:指四十八使者:密教之胜军不动明王为守护持法行者,于其左右各现二十四位鬼王之身,称四十八使者。

  四十九颗:指四十九重如意殿:指兜率天上如意宝珠铸造之四十九重宝殿。

  五十一颗:指五十一心所。

  五十三颗:指五十三尊:密教金刚界三十七尊加贤劫千佛中之十六菩萨。

  五十四颗:表示菩萨修行过程中的五十四阶位,指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和四善根。

  五十五颗:指五十五善知识:又作五十五圣。

  五十八颗:五十八戒:合称梵网经所说之十重禁戒与四十八轻戒。

  六十颗:指六十华严。

  六十二颗:指六十二见。

  六十四颗:指六十四眼:据往生要集卷上本载,阿鼻地狱之十八狱卒各具有六十四只眼。

  七十颗:指七十空性论。

  七十二颗:指七十二天:乃合太山府君,五道大神,大吉祥天及六十九天而为七十二天。

  七十三颗:指七十三尊:金刚界曼荼罗之成身会,于五十三尊外加金刚部之二十天而为七十三尊。

  七十五颗:指七十五法:又作小乘七十五法。

  七十七颗:指七十七智。

  八十颗:指八十无尽:指无尽意菩萨所说之八十种无尽之法门。

  八十一颗:指八十一科:乃至大藏一览集卷三所录之般若明相八十一科。

  八十八颗:八十八佛:乃五十三佛与三十五佛之合称。

  八十九颗:指八十九心。

  九十六颗:指九十六种外道九十六种佛世前后出现于印度而异于佛教之流派。

  九十八颗:指九十八随眠:又作九十八使。

  一百零八颗:表示求正百八三昧,而断除一百零八种烦恼。

  一百一十颗:指一百一十善知识。

  一千零八十颗:表示十界各有一百零八种烦恼(十界)指迷与悟的世界,分为十种类:地狱界,饿鬼界,畜生界,修罗界,人间界,天上界,声闻界,缘觉界,菩萨。

标签: 佛学常识
阅读剩余的68%

相关文章

无上妙味有几种含义?两种含义

无上妙味有几种含义?两种含义

  广设珍馐,无上妙味,广就是非常广大圆满,非常之多。设供,设起来,就说准备了很多珍贵的美食、食品。无上妙味,无上妙味是最为高尚的,无上,没有比这个更好的,更好吃的东西。那么这个无上妙味,它...

佛教怎么看待做梦

佛教怎么看待做梦

问:佛教怎么看做梦? 济群法师答:通常来说,梦是妄想的显现,迷惑的显现。所以,佛教中有个词叫做颠倒梦想。从佛教观点来看,我们的整个人生就是一场梦,而不仅仅是在睡眠状态下才会做梦。至于通常所说的梦,和意...

怎样看待同事间的竞争

怎样看待同事间的竞争

1、网友:请教法师对职场竞争怎么看?我的工作是要与另一人合作,但此人心高气傲,常独来独往,做事不与我商量,过错却总由我承担。我百般忍让劝说,此人却不理不睬,我因而十分困惑。 学诚法师:可向上级如实说...

 正念使浮躁远离。

正念使浮躁远离。

正念使浮躁远离。 很多人都在说,今天是一个浮躁的时代。这种浮躁表现在哪里?不在别处,就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在我们当下的心理状态。我们不妨看看自己的心,其中有多少妄想在此起...

超度亡人为什么要念经

超度亡人为什么要念经

问:超度亡人为什么念经? 答:超度的时候念经,是超度亡人渡过苦痛之海,而到于无苦难之境地。这个意义比世间追悼会更深刻,世间追悼会只是纪念怀念一下,仅仅是一种回忆纪念,顶多是在大会上宣扬一下,这个人在世...

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父亲

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父亲

问:为什么我爸爸总是夜不归宿,谎话连篇?这到底是什么恶缘? 我是2017年7月份接触的佛法。没接触佛法以前,很多事情想不明白,也总是抱怨。即使现在学佛了,有时遇到一些事情时,也难免心生烦恼。比如拿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