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相宗的一宗之名

佛法之修行之四大门即:信、解、行、证。故若信而不解,解而不行,即无由断证。更何况不信、不解、不行,甚或虽饱览佛经,却于如来正法,不能起正信、正解,乃至种种曲解、邪解,谬解;如是不但自不能起正修行,更会误导他人。

佛法之显教大致分为性宗与相宗二大部,而相宗即是唯识学、或法相学,或二者和称为“法相唯识”然而“法相”与“唯识”是不一样的;如前所说,所有的瑜伽部,乃至小乘的大毗婆娑论、六足论,及介于大小乘之间的俱舍论,都可以说是属于广义的“法相”之学,故法相学含义较广,它可以包括一切大小乘的法相之学。至于“唯识”,则是大乘的不共法,小乘法没有。因为唯识学所研析的众多“名相”也是属于法相所摄,故亦通称大乘唯识学为“法相宗”而“法相宗”一词便俨然成为唯识宗的代名词。实则,据理而言,“唯识”得成一宗之名,因为“唯识”一词之中,即有自宗的主张。但“法相”一词,则毫无特色、主张,且为多宗所共用,故实不适合成为一宗之名。然以历代以来皆如是相传,故亦姑且随顺“传统”,亦时随而称之为“法相宗”或“相宗”;但读者诸君须知“法相”与“唯识”之别。

显教中的性宗,则是大略概括了一切显教中涉及“法性”,或以参研“法性”或“本性”为主的宗派,举凡禅宗、中观、三论、般若、乃至华严、天台等学,都可以说是研修“性宗”之学。在中国历代,性宗之学可以说是“独占”了整个“佛教市场”;至于“相宗”,则只有在唐初,于玄奘大师及其弟子窥基法师、普光(大乘光)、法师等之弘传,昌盛一时,唐后即趋式微,乏人问津;及至明末,方有藕益大师、憨山大师、明昱(yu)法师等之研求提倡,才稍稍振兴;其后却又告式微。至于民初,又有一些佛学家,主要以白衣为首,大力倡导法相唯意识学,于是唯识学又再度引起大家研究的兴趣。然这些唯识学者,他们研究唯识学的最初发心,是有鉴于禅宗在中国高度发展,而禅宗之末流则流于空疏、不精确、不确切、乃至不切实际之口头禅,因此欲提倡法相精确之唯识学,以纠正禅宗末流之弊。这等发心原无可厚非,然而却矫枉过正,只看到禅宗末流之弊,而不见禅宗正法之善;于是由本为救禅流之失,转而一心、全力地抨击所有禅宗,乃至广义的性宗,亦加以讥毁,这些学者的一些出家弟子或再传弟子,继承其志,发扬光大其说,大事“以相破性”这实在是对唯识之义,多有误解及曲解所致。其实,诸有智者皆所共知,如来大法犹如“如来之一体”而性相二宗,即犹如“如来之左右手”奈何众生不解斯义,却拿着如来的“左手打右手、右手打左手”再“以双手打头”;这岂是如来说法之意?如来说种种法,岂是要使众生执其所说之一部份法,而互相斗争,互相是非?此实大悖如来说法之旨。盖如来所宣说无量妙法,皆是以大悲、大智,依众生根机,方便引摄,皆令入无上菩提之行,即所谓:“一切法皆为一佛乘故”可怜众生愚昧,闻说妙法,不自修行,乃依我执我见,大起诤斗,因而谤法、破法、讥毁正法者,所在多有。

由于唯识学历代研究者少,可供参考的注解实在不多,且又多是文言文,再加上经典的本文及注解之文,皆深奥难解,因此现代人即使发心要学唯识,也困难重重。笔者(成观法师)有鉴于此,一来欲令佛弟子凡发心欲学唯识者,皆有门可入,至少于经论之文皆能解得,且于其旨得正信通达;二来,众生若普遍能阅佛典、于其中得正信解,即不虞为恶知识所惑、所欺诳。三来,以此宣扬如来唯识正旨,令法界众生普遍得正知、正信解;如来所说一切妙法,实不互相违逆,亦不乖隔;以如来之法“前善,中善,后亦善”故;诸佛子于如来圣教,莫自斗诤、莫起违逆之意,更勿兴谤;应顺佛教,信解奉行,灭度超越诸障:烦恼障、所知障、报障、恶业障、法障、魔障、直趋无上菩提。

点我:
标签: 佛学常识

相关文章

人死后为何要为亡者做功德

人死后为何要为亡者做功德

问:人死了以后,家属在七七四十九天内还要吃素念佛,做种种功德给亡故的人是什么意思呢? 答:亡故的人如果是确已生西的,那家属在四十九日内吃素念佛做功德给亡人,一方面能增高他品位的等级,另方面家属中每个人...

如何减轻或断除对身体的执著

如何减轻或断除对身体的执著

问:修行人该如何减轻或断除对自己身体的强烈执著? 索达吉堪布答:我们作为修行人,应该对身体时时剖析,哪怕走路时,也要看着自己的手指想:虽然我今天执著它,但终有一天会抛弃它,抛弃时它就不是我的东西了,所...

佛教怎么看待情爱是人性的一部分

佛教怎么看待情爱是人性的一部分

问:世间人都认为,情爱是人性的一部分,佛教怎么看待? 索达吉堪布答:有贪心,广义上指对色声香味触等一切法的贪执,狭义上则是男女之间的情爱执著。男人与女人之间彼此吸引,这种贪欲是许多痛苦的根本。 其实,...

超度亡人为什么要念经

超度亡人为什么要念经

问:超度亡人为什么念经? 答:超度的时候念经,是超度亡人渡过苦痛之海,而到于无苦难之境地。这个意义比世间追悼会更深刻,世间追悼会只是纪念怀念一下,仅仅是一种回忆纪念,顶多是在大会上宣扬一下,这个人在世...

只念一句佛号够吗,需不需要再加经咒

只念一句佛号够吗,需不需要再加经咒

问:师父您好,弟子觉得只念一句佛号是不足够的,必须要加一些经咒之类吗? 大安法师答:用凡夫的知见来觉得都是不正确的,我们应该看净土经典怎么说的。《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言:若众生心,忆佛念佛,...

「随缘不攀缘」和「积极争取」的区别

「随缘不攀缘」和「积极争取」的区别

问:我们在社会工作学习中,应该如何区分随缘不攀缘和积极争取的区别?请慈悲开示。 大安法师答:首先,我们在生活当中要相信因果。相信什么因果呢?我们今生的命运的好坏,穷亨寿夭,是来自于我们宿世的因来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