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着感恩的心

  佛陀在舍卫国时,当地有一位很有才华的年轻人,年纪才二十出头,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甚至连医学也很精深,但是,学得愈多他愈觉得不足,因此并不快乐,他发愿要把天下各种技艺都学会。

  这位年轻人就到处去拜师参学,他什么都学,从穿衣开始学,乃至成为一位很好的裁缝师;饮食方面,他也成为很好的厨师,还有其他的技艺,别人不会的他也都会了,但是他仍然不知足、不快乐。

  于是他又立志要游学于天下,去探究百工技艺。因此,他离开舍卫国到处去参学。

  他看到有人在做弓箭,虽然看来很简单,但制作的人手艺非常精巧优美,三两下就能把它弯成一把弓,而且每一支成品的尺寸大小都一样,他看了觉得这样的手艺自己也应该学会,有朝一日若有人来侵犯,自己也好有个防备。

  他很用心地学,没多久不但学得很精巧,而且手艺与师傅一样精美,于是就离开该处。

  接着他看到有人在雕刻,一块木材可以雕上栩栩如生的龙凤,他觉得这也是很好的手艺,于是又潜心学习,过了一段时日,他已学会一手雕刻的好手艺。

  学成之后他又离开了,半路上看到有人在造船,他觉得自己陆上的谋生技能,大都已经学会了,因此,他又拜师学造船,过了一段时间,造船的技术也学会了,前前后后总共游历了十六个国家,饱学了各项技艺。

  回到舍卫国后,他生起贡高我慢之心,自认天下的百工技艺他已无所不能,所以他就贴出告示邀人来比赛,想藉此展现专长。

  佛陀知道了就来到这位年轻人的住处,年轻人远远看到佛陀和几位弟子到来,心里觉得很奇怪,因为他看过各式各样的人,连国王也见过了,可是从来不曾见过如此庄严法相的人,尤其是服装和圆顶的样子,心想:这到底是怎样的人呢?

  他很好奇地走向佛陀,看到佛陀的庄严法相,内心很自然就被摄住了,不由自主地合掌走向佛陀并问:

  请问您从何处来?不知您是什么身分?从事何种行业?

  佛陀回答:普天之下,靠竹林的地方,弓箭业自然兴盛;靠林区的地方,雕刻业繁荣;近海之地,则造船业兴旺。而我所从事的是,调心、调身的工艺。

  年轻人听了更觉得稀奇,天文地理、琴棋书画,他样样都会,却不曾听过有什么调心、调身的工艺!要从何调起呢?他请问佛陀:调心、调身有几种方法呢?

  佛陀说:比如:五戒、十善、六度、四谛或者是四禅、三解脱,这些都是调心调身的功夫。

  年轻人听了,不知道五戒十善是什么?四谛六度又是什么?何谓四禅三解脱?他样样很好奇。

  佛陀就很慈祥地说:天下的米不是一个人吃得完的,天下的事也不是一个人做得完的,一定要互相帮助,时时抱着感恩、回馈众生之心;若能时时感恩众生、感恩父母、感恩天地,你的心自然能够具足五戒十善,然后深入四谛的道理,力行菩萨六度,广结善缘,发挥佛菩萨大慈大悲的心,利益众生。

  年轻人听了,心境豁然明朗清净,那种境界真美,于是向佛陀请求皈依、出家。

  这位弟子很精进,没多久就证得阿罗汉果。

  佛陀说道,天下的事不是一个人做得完的,世间的米也不是一个人吃得完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有感恩的心,感恩天地万物,若能如此,每一个人的心时时都是好心,时时都是欢喜心,面对外境的一切都变化,都能进退得宜,而想有美好的人生。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故事:桃花女龙

佛教故事:桃花女龙

  传说,郭巨有一位女子,从小就只吃素,长到了十八岁,还没洗过澡,全身上下显得乌青胖肿,终日邋里邋遢。家里人也开始嫌弃她。  有一日,这位女子的嫂子终于忍不住开口劝道:“小姑啊小姑,现在已经是六月...

阿罗汉亲授窍门,让你的福报急速增长!

阿罗汉亲授窍门,让你的福报急速增长!

    阿育王的故事  佛陀灭度后,印度出了一位阿育王,他统一了印度,但同时也造了许多杀业。后来,他皈依了佛门,成为佛教的护法。  阿育王想要供养佛陀的舍利,但人间已经没有佛舍利了。他就去问他的国...

佛法典故:死亡,无处可逃

佛法典故:死亡,无处可逃

  讲一讲“四不可得”的典故  有四个兄弟都是修行人,而且都得到神通,有一天他们预知时至,知道七天后会死亡,就彼此商量以神通力逃避死亡的方法。一个遁入山中,一个沉入海底,一个飞升空中,一个是躲到市...

二鸽喻

二鸽喻

  从前有雄雌两只鸽子,住在一个巢里。秋天果子熟的时候,它们捡来果子装满了一巢。后来果子风干体积减少了,只剩下了半巢。  雄鸽就责怪道: “捡果子是很辛苦的,你怎么自己吃得只剩下一半了。 ”  雌...

弟弟无意害哥哥业果成熟成驼背

弟弟无意害哥哥业果成熟成驼背

  复次长者子,又有五事,作畜生行堕畜生中。何谓为五:  一者、犯戒私窃偷盗。  二者、负债觝而不偿。  三者、杀生以身偿之。  四者、不喜听受经法。  五者、常以因缘艰难斋戒施会以俗为缘。  是...

文殊菩萨点化印度高僧取回珍贵佛经

文殊菩萨点化印度高僧取回珍贵佛经

    文 殊 菩 萨  文 / 一心  在五台山佛教发展史上,佛陀波利是非常重要的一位人物。佛陀波利,汉译为觉护,为北印度罽宾国的高僧。  作为罽宾国高僧,佛陀波利早就听说文殊菩萨的道场清凉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