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烦恼源于自己的贪念

你的烦恼源于闲得无事做,心中没有爱,给你解决烦恼我最终的价值是没有智慧,再也不去做这愚蠢的事。 欲动。则心动;心动,自然烦恼丛生。得与失、荣与辱、起与落,这些东西,你在乎的越多,心里就会越痛苦:你舍弃的越多,内心就会越清静;分担别人的痛苦,可以消解自己的痛苦;拿出自己的温暖,可以得到别人温暖的馈赠。这就是爱的神奇力量。放不下、心底无爱、闲得无聊,都会是烦恼的根源。你的烦恼来自于你放不下,没事做,及心中无爱。

有一个年轻人,活得叫苦连天。他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也有疼他的父母,他不愁吃,不愁穿,也不缺乏爱。 然而.他总觉得自己有无穷无尽的烦恼纠缠在心里,挣不脱,逃避不掉。“我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烦恼?烦恼是怎么产生的?人为什么会有烦恼?”年轻人很迷茫,他做梦都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一个偶然的机会,他遇上了智者。他把自己心底的困惑说了出来,希望智者一番妙言慧语,给自己的心灵以引领和点拨。

智者听后,微微一笑。说:“尘俗间,酒池肉林,红尘漫舞。名缰利锁,欲望浮沉,这一切,都在引诱着人、迷乱着人。” 智者接着说:“欲动。则心动;心动,自然烦恼丛生。得与失、荣与辱、起与落,这些东西,你在乎的越多,心里就会越痛苦:你舍弃的越多,内心就会越清静。欲生欲起,缘生缘灭,所以,放得下,才是消除烦恼的根源啊。” 年轻人点点头,觉得智者说得有道理。

又过了不久,他又遇上了慈善家。据说 ,慈善家这一辈子挣了好多钱,全部捐给了别人,自己没留下一分钱。却活得很快乐,他同样也把自己的困惑说给了慈善家。他希望从慈善家那里得到答案。 慈善家说:“我也曾经有过和你一样的痛苦。然而,自从我学会了去关注别人,去爱别人之后,心底的痛苦就荡然无存了。”

慈善家顿了一下说:“爱,实在是上帝给我们的一只船桨,它可以摆渡我们于苦海之外。一个自私的人,是不会得到人生的大愉悦的。只有心底有爱的人。才会在爱的回声里,激荡出无穷快乐的涟漪。”慈善家接着说:“分担别人的痛苦,可以消解自己的痛苦;拿出自己的温暖,可以得到别人温暖的馈赠。这就是爱的神奇力量。”  是的,烦恼,更多时候是自私的结果。当一个人心底里装着别人。爱着别人的时候,烦恼就会减轻,而且.牵挂别人越多,给别人的爱越广,自己的烦恼就会越少。

慈善家的一番话,让年轻人有拨云见日之感。

又一次,单位组织外出旅游。年轻人在旅游区的一家农户里,看见一个老婆婆在舂米。

老婆婆一边舂米,一边哼着山歌。看起来,老婆婆十分快乐,他把自己的困惑也说给了老婆婆,希望从老婆婆那里得到别样的回答。

 “烦恼?”老婆婆一皱眉,看着这个年轻人,自己也满脸的困惑。

 婆婆说:“我从早到晚都在干活,我忙活了一辈子,只要干着活,我就在唱歌,我就在高兴着,我哪里有时问烦恼啊。”  老婆婆顿了一下,自言自语地说:“也许,只有闲下来的人,才会烦恼吧。” 联想到以前智者和慈善家的话。那一刻,年轻人彻底豁然开朗!当他明白了这些的时候,很自然地,他也找到了人生快乐的方向智慧之光:这个世界,放不下、心底无爱、闲得无聊,都会是烦恼的根源。而这其中,无论是哪一样。都会成为精神的泥沼地,让一个人痛苦不尽。你呢?找到你烦恼的根源了吗?

点我:

相关文章

知县捕良民逼供突然暴毙

知县捕良民逼供突然暴毙

  唐湘清居士撰  清代王伯阳,担任司马的官职,代理上海知县。当时海上强盗很多,官府招募壮丁,担任缉捕盗匪。有周某父子,勇敢善斗,也担任捕盗的工作。有一天,缉获嫌疑犯十二名,人舟并获,解到县府,代理知...

佛与提婆达多过去的因缘

佛与提婆达多过去的因缘

  过去,佛陀在罗阅祇耆阇崛山弘法时,身患风疾,医王祇域为佛开出以三十二种药物调合成的药酥,每天必须服用三十二两。而心高气傲的提婆达多,对佛常怀嫉妒,总是期盼与佛并驾齐驱,当他听到佛陀服用药酥,心...

《安士全书》:修忏遇母

《安士全书》:修忏遇母

  梦溪笔谈  宋朱寿昌。刑部侍郎朱巽之子。其母刘氏微。寿昌七岁。父守雍。出其母嫁民间。及长。哀慕不已。乃解官访母。徧走四方。备历艰苦。刺血书水忏一部。印施流通。昼夜诵持不辍。后行次同州。忽然会遇...

用慈悲之心育才何愁不枝繁叶茂

用慈悲之心育才何愁不枝繁叶茂

  有一位信徒在佛殿礼佛后,来到花园散步,碰巧看到负责园艺的僧众人称园头正埋首整理花草。  只见他一把剪刀在手此起彼落,将枝叶剪去,或将花草连根拔起,移植到另一盆中,或对一些枯枝浇水施肥,给予特别...

佛教故事:老比丘谈笑为佛所诃

佛教故事:老比丘谈笑为佛所诃

  一天,在舍卫国只树精舍,正当佛陀在为天人、国王及大臣、百姓等四众弟子开示佛法时,有七位远道而来的婆罗门长老突然出现。他们一到精舍,便恭敬地向佛陀问讯顶礼。  婆罗门长老禀告佛陀:‘世尊,我们虽...

怎样知道自己的前世今生

怎样知道自己的前世今生

  本文出自《小乘单译经·佛说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一卷,刘宋三藏法师求那跋陀罗译。  有一天,佛祖告诉阿难:“我看天地万物,各自都有他们的宿世因缘。”  阿难见佛跟他说话,于是赶紧前来顶礼佛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