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叹!佛说此戒网罗一切众生的感情和心意

【原文】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识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

  《梵网经》

  【注释】

  一切众生,皆有成佛之性,性以不变为义,有佛性者,将来尽得成佛,现在未见佛性,所以是众生。众生虽然未见佛性,但一切众生可以持戒,持戒清净即见佛性,所以戒是佛性的种子。

  一切意识,就是指第六识,第六意识是什么?一切他都参与:如眼见色,这意识就立即分别是什么色,耳闻声,第六意识又立即分别是什么声音,鼻嗅香,他又分别香,本来舌尝味,与意识无关,但意识又去分别是什么味;身觉触,这意识又分别是什么触,意根知法尘,这意识又立即分别一切法,所以意识称为一切意识,什么他都管,是分别心,假如意识持戒清净,分别心变了无分别心,即见佛性。

  一切众生,都有色心,色心就是五蕴:色、受、想、行、识。色属物质,受想行识属于心。

  若心持戒清净――受想行识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识,受想行识不异空,空不异受想行识。若身心持戒清净,五蕴就空了,五蕴空时即见佛性,故云皆入佛性戒中。

  是情是心,众生的情与心,都可以见佛性,情是六根――眼欢喜见色,所以眼根称为眼情,耳喜欢闻声音,鼻欢喜嗅香,舌喜欢尝味,所以六根称为六情。修行要以六根来持戒,若六根持戒清净,回光返照,亦可见佛性。是心指六识,六识持戒亦可见佛性,六识怎样用功?返照这个六识心是甚么?明白这个六识心,就见佛性,所以一切意识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

  【备注】

  《梵网经》,姚秦鸠摩罗什法师译,上下两卷。上卷叙述释迦牟尼问卢舍那佛,问一切众生以何因缘得成菩萨十地之道等。下卷主要述说菩萨的十重四十八轻戒相,称《梵网菩萨戒本》,即现今汉地所受持的出家菩萨戒。

点我:
标签: 佛学常识

相关文章

人死以后真的就能一了百了吗

人死以后真的就能一了百了吗

问:根据统计,目前不少国家都有自杀人数逐年攀升的隐忧,尤其在台湾更经常发生父母强带儿女一同自杀的案件。请问大师,佛教对自杀行为与道德问题有何看法?决定自杀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态,就是想以死来摆脱一切...

业是怎么来的

业是怎么来的

问:请问业是因缘生吗?本性是空吗? 大安法师答:业是怎么来的?一般讲三障愿消三障诸烦恼,惑业苦。由于我们有惑,惑就是烦恼惑贪、瞋、痴、慢、疑,这些惑于是就会鼓动身、口、意三业去作为。心,举心动念;前面...

学佛多年还是怕鬼,该如何对治

学佛多年还是怕鬼,该如何对治

问:请问师父,弟子虽然学佛多年,然而还是怕鬼,甚至一个人都不敢住在家里。如何对治? 答:怕鬼之心,一般之人或多或少恐难免有之。然既已学佛,我等亦当努力对治怕鬼之心。当知佛教中,尚有修头陀行者于冢间住,...

地藏经回向偈(注音版)

地藏经回向偈(注音版)

 地藏经回向偈  赞  地藏本誓,校量经因,癃残喑哑是前生,今世讽大乘,福利无穷,决定宝莲生。  南无冥阳救苦大愿地藏王菩萨(三称)。  地藏菩萨灭定业真言  ong bo...

念佛三昧是否就是安住一念心性

念佛三昧是否就是安住一念心性

问:请师父开示,念佛三昧是否就是安住一念心性? 净界法师答:念佛三昧,得看他有没有理观。如果他没有理观,念佛三昧那可能就是事修,可能就是一种禅定。如果你今天没有理观,那就是纯粹的禅定。真如三昧是有理...

《苦行头陀墓林僧笔记本》是否能流通修学

《苦行头陀墓林僧笔记本》是否能流通修学

问:最近全国各地流行的《苦行头陀墓林僧笔记本》一书(以下简称《笔记本》),许多居士奉若至宝,不知此书值得流通修学否? 大安法师答:目前教内广泛流行的《笔记本》一书,通篇充满着似是而非的话语,兹略标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