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叹!佛说此戒网罗一切众生的感情和心意

【原文】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识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

  《梵网经》

  【注释】

  一切众生,皆有成佛之性,性以不变为义,有佛性者,将来尽得成佛,现在未见佛性,所以是众生。众生虽然未见佛性,但一切众生可以持戒,持戒清净即见佛性,所以戒是佛性的种子。

  一切意识,就是指第六识,第六意识是什么?一切他都参与:如眼见色,这意识就立即分别是什么色,耳闻声,第六意识又立即分别是什么声音,鼻嗅香,他又分别香,本来舌尝味,与意识无关,但意识又去分别是什么味;身觉触,这意识又分别是什么触,意根知法尘,这意识又立即分别一切法,所以意识称为一切意识,什么他都管,是分别心,假如意识持戒清净,分别心变了无分别心,即见佛性。

  一切众生,都有色心,色心就是五蕴:色、受、想、行、识。色属物质,受想行识属于心。

  若心持戒清净――受想行识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识,受想行识不异空,空不异受想行识。若身心持戒清净,五蕴就空了,五蕴空时即见佛性,故云皆入佛性戒中。

  是情是心,众生的情与心,都可以见佛性,情是六根――眼欢喜见色,所以眼根称为眼情,耳喜欢闻声音,鼻欢喜嗅香,舌喜欢尝味,所以六根称为六情。修行要以六根来持戒,若六根持戒清净,回光返照,亦可见佛性。是心指六识,六识持戒亦可见佛性,六识怎样用功?返照这个六识心是甚么?明白这个六识心,就见佛性,所以一切意识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

  【备注】

  《梵网经》,姚秦鸠摩罗什法师译,上下两卷。上卷叙述释迦牟尼问卢舍那佛,问一切众生以何因缘得成菩萨十地之道等。下卷主要述说菩萨的十重四十八轻戒相,称《梵网菩萨戒本》,即现今汉地所受持的出家菩萨戒。

点我:
标签: 佛学常识

相关文章

佛菩萨说人死之后49日内的情况

佛菩萨说人死之后49日内的情况

【原文】   无常大鬼,不期而到,冥冥游神,未知罪福。七七日内,如痴如聋,或在诸司辩论业果。审定之后,据业受生。未测之间,千万愁苦,何况堕于诸恶趣等。   《地藏菩萨本愿经》   【注释】...

弥陀经中的「行此难事」是否指持佛名号

弥陀经中的「行此难事」是否指持佛名号

问:如何理解弥陀经上说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行此难事是否指持佛名号? 大安法师答:对,这个《阿弥陀经》最后讲到十方诸佛都在称扬赞叹,不仅称扬赞叹阿弥陀佛,也称扬赞叹释迦牟尼...

还寿生、打吉祥还债等是否如法

还寿生、打吉祥还债等是否如法

问:寺庙里面所做的佛事,如超度、还寿生、打吉祥还债等是否如法?我们是否可以做? 大安法师答:什么叫佛事?佛事是能够让众生来觉悟圆成我们自性本具的佛性、就路还家、了生脱死的事。这才是做佛事的本质内涵。...

佛教徒为什么不吃荤腥

佛教徒为什么不吃荤腥

问:吃酒肉的危害是什么? 成刚法师答:刚才跟大家说了,因为我们发心学佛,皈依三宝,佛是我们的学处、皈命依靠处,是我们的师范表率。我们是向十方三世诸佛学,不是向哪个人学,不管哪个大德、法师、居士,都是凡...

父母的行为有违背因果,子女该如何劝

父母的行为有违背因果,子女该如何劝

问:如果父母的行为有违背因果的地方,作为子女应该如何规劝? 索达吉堪布答:子女若看到父母的行为做得过分、极端,与世间道德、佛教教理不相合,则应用温和的语言劝他改正,不能粗言粗语、大发雷霆地跟父母吵架。...

清心寡欲的佛经名句

清心寡欲的佛经名句

清心寡欲的佛经名句   佛云:心是恶源,形为罪薮。佛又云: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佛还云: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心身自在。   佛云: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