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传入中国,什么时候进入鼎盛时期?

唐代进入鼎盛时期

可以从佛教经典的翻译角度来诠释

佛教经典的汉译,历时悠久,卷帙繁复,事业庞大,是我国翻译史上最灿烂光辉的一页。从翻译年代之久远和翻译作品之庞大来说,可以说是世界文化史首屈一指的大业。《四十二章经》是中国第一部翻译的经典,那时正是佛教初传中国的开始。由於佛经的翻译,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印文化的交流。

◆历代的译经事业

中国佛教的译经事业悠久,从东汉到唐代中叶,历时八百年左右。中唐前後的这些译经事业及其成果,成为我国佛教典籍文献中的一大宝藏。到了宋、元二代,虽然也有经典的汉译,但数量上显著减少,而且所译的经典多属於印度佛教末期的典籍,或旧译经典的重译、拾遗,对中国佛教的发展而言,影响力也较小。译经事业发展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汉魏西晋时期──译经的初创时代

第一期佛经的引入,并非直接由印度本土,而是从西域诸国间接传来,如大月氏、安息、康居等地(阿富汗以北到蘇俄南部,西到波斯一带),有许多佛教学僧前来中国。当时翻译所根据的佛典,大多是西域当地的语言或文字写成的,通称为「胡本」或「胡语经典」。

汉代佛经的翻译,主要有大小乘两大系统:一是以来自安息国,以安世高为代表的小乘禅学派;一是以大月氏的支娄迦谶为代表的大乘般若学。可以说,佛教传入中国是大小乘同时并行,从经典翻译的现象来看,正是反映了这个事实。

汉末三国时代的译经僧中,最著名的是来自交趾(祖籍康居)的康僧会,他对江南佛教的传播,影响极深。我国僧侣最早前往西域求法的是朱士行,他从于阗抄写胡本的《大品般若经》九十章,嘱咐弟子带回洛阳,经由竺叔兰与无罗叉译出,称为《放光般若经》。这部经在东晋时代,普遍受到研究。晋代译师中,译经数量最多的,首推西晋的竺法护,共译出大乘经典一五四部三○九卷,译出时间在西元二六五至二七四年间。竺法护在西元二八六年译出《正法华经》,於是有观音信仰的启发。

二、南北朝、隋时期──译经的进展时代

第二时期,译经高僧不是来自西域,而是从印度来的。他们不但精通梵文,而且兼通汉文。由於诸译师有系统地介绍佛经,分判不同宗论著作,逐步釐定各种义理的汉译名词用语,并且确立了特有的翻译文体。他们的文体不求华美,但求切合原意,这是汉译经典的大幅进展时期。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鸠摩罗什、佛驮跋陀罗、真谛等人。

三、唐代时期──译经的全盛时代

第三时期的译经事业,与前两期最大的不同,在於这时期是由中国高僧所主导,为佛教经典的汉译与宗派的建立缔造了佳绩。典型代表是玄奘及义净两位高僧。他们曾在印度居住十几、二十年,不但精通梵文,佛学造诣更是博大精深。此外,善无畏、不空翻译大量的密宗经典,也是这个时期的特色。第三期不但是国人译经达到巅峰的时期,同时也是佛教的全盛时期。此後,一直到宋、元为止的译经事业,都可视为唐代译经制度、组织与规模的再发展。

佛教经典的汉译事业为我国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促进佛法的弘传,同时也充实了中国文学创作的内涵。富有文学价值的佛教经典极多,如竺法护译的《普曜经》,描写佛陀的生平事迹,是一部极好的传记;鸠摩罗什译的《维摩诘经》,就像一出趣味横生的舞台剧;《法华经》更是一部饶富文学意味的经典,采用许多譬喻故事,阐扬佛法妙义;昙无谶所译《佛所行赞》,是佛教诗人马鸣的杰作,采用梵文韵体叙述佛陀一生的故事,全篇共九千三百句,四万六千馀字,是一部长篇的叙事诗,堪称印度佛教文学的空前钜著;另如宝云译的《佛本行经》,以汉语四、五、七言格律合用,文字尤显生动精彩。综观这类佛教文学的作品中,表现出两个基本特色:一是富於想像,而善用譬喻;二是散文、韵文并用的体裁。这些特色精神给予中国文学莫大影响。

早期的佛经翻译,多属私人自行翻译,并没有一定的人众共同参与的译场组织。例如从东晋到隋代之间,就是私人相约对译,由於规模组织很小,限於人力、财力,往往只能译出小品小本的经典,并无系统可言。後来发展为公立译场,由国家广罗人才,逐渐成为专业工作。苻秦之时,道安大师在长安所主持的译场,已受国家重视。鸠摩罗什在「逍遥园」,集合僧众数百人共襄译事,这是国立译场的开始。北凉「闲豫宫」译场,设於姑臧,由昙无谶主持。在鸠摩罗什前後来华的译经大师,他们主要目的是在弘法,为了弘法的需要而翻译佛典,因此,在当时就是讲经形式的译场。

入唐以後,由於译经方式大幅度改变,参与译场的高僧大德人数大为精简,是属於专家组成的译场。唐代国立译场的制度,已渐完备,分工精细,设有译主、笔受、证义、润文等各种职掌,立有译经的规则与方法。在翻译的过程中,需对译文进行讲解与讨论,反覆钻研,使翻译和研究相结合,促进了译经事业的更进一步发展。例如慈恩寺的译场,往往动员了好几十个译经大师通力合作,才能完成。翻译之时,最低限度要经过六种不同程序:资料的选择、意义的翻译、文字的记载、文字的修正,再与原典校勘,最後,还需透过文学家的鉴定、审核,才算是完整的作品。

佛教东传,历经东汉、三国到魏晋南北朝的传布发展,逐渐深入中国社会,并与当时的社会阶层、地方风俗相互结合。随著历代祖师对教理的研究和阐述,以及佛教经典的大量翻译,佛教在中国开创了崭新的面貌。由於有翻译的经典为依据,激起佛学思想的研究风潮,终於促成各种学派的相继成立。各学派的基本立场与思想旨趣各有偏重,至唐朝逐步发展成为各宗派。这些宗派齐头并进,在教理的诠释上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展现无穷的活动力。正是唐朝佛教各宗派发展情况的最佳写照。中国佛教各宗派法脉相传,历久不衰。

八大宗派的传承历史、发展影响、思想特点、修持方法等等,这当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八宗同时都兴盛於隋唐盛世,并且发展为中国文化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和隋唐的治世昌隆相得益彰,成为中国佛教史上的黄金时代。


点我:
标签: 佛学常识

相关文章

怎样才算不盲修瞎练

怎样才算不盲修瞎练

问:怎样才算不盲修瞎练?感恩法师 宏海法师答:第一点,要深信因果轮回。如果不相信这一点的话,不能说他学习佛法,这就是佛说的最重要的佛教的基础、原则。 再者,要有出离心。的的确确想了脱、想了生死,想断烦...

哪些行为属于犯妄语戒?妄语戒的内容

哪些行为属于犯妄语戒?妄语戒的内容

  不妄语戒的本质是诚实无欺,禁止谎言。语言既包括口头语言,也包括书面语言(文字)和肢体语言(暗示),只要它可以构成对方受骗上当,误导对方以谎言为真,即犯此戒。因此,此戒又分为四个内容: (...

以大无畏的心态做人做事

以大无畏的心态做人做事

  编者按:你害怕过吗?害怕的时候往往是人的心理最脆弱的时候,一点儿风吹草动就会使你成为惊弓之鸟。我国有句俗话疑心生暗鬼,意思差不多,其实我们只要以大无畏的心态做人做事,哪里有鬼神的可趁之机呢...

光图热闹恐怕你永远都走不进佛门

光图热闹恐怕你永远都走不进佛门

问:当前非法的佛教场所很多,合法的寺院也会搞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其内容和他的身份不是很相符,但也的确让一些人因此走入佛教,从这点想,他们做的未必是坏事,我们去参加过这样的活动,这样会不会成为一名不合格...

佛法对世界的形成是如何看待的呢?

佛法对世界的形成是如何看待的呢?

佛教对此的解释既不同于哲学家的观点,也不同于神学家的观点。那么,佛法对世界的形成是如何看待的呢?  1、缘生缘灭  佛法认为世界的生成与毁灭都来自因缘的聚散,所谓"因缘成世界、...

净土法门早晚课应怎样做

净土法门早晚课应怎样做

问:原来是按禅宗早、晚课本做课,如按净土法门早、晚课应怎样做? 大安法师答:禅宗早、晚课,一般禅宗丛林都是,我们丛林寺院也都是念楞严咒、十小咒?你已经习惯这样做,做这个也可以,然后你做完这个前面早课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