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佛教历史

东晋佛教始传九华山

佛教约于公元一世纪(两汉之际)由印度传入中国,传播地区以长安、洛阳等中原地区为主,波及长江中下游流域。三国时期传入吴地(今江苏、安徽)沿江一带,东晋时期始传陵阳山区(九华山时属陵阳山区,称九子山)。其传播的途径,除了由西域而到中原、江南外,还有经过海路到达吴楚的情况。“据史籍的记载看来,当时楚地佛教的传播比起中原,似乎更盛一些。”(赵朴初《佛教常识问答》第81页)据明嘉靖《池州府志》、《九华山志》记载,东晋隆安五年(401),天竺僧释杯渡至九华山化城峰(今九华街北)始建茅庵,庵曰“九华”。唐开元年间,朝廷赐额“化城寺”。清嘉庆《大清一统志·池州府志·仙释》载,安帝隆安五年,杯渡从安禅峰卓锡化城之址,始创道场,为开山之祖。

九华山佛教初兴于南北朝时期

从三国至两晋时期,江南地区的佛教渐有传播。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大力提倡佛教,南朝宋、齐、梁、陈各代帝王都信奉佛教。至梁代,梁武帝萧衍在天监三年(504)宣布佛教为国教,大造佛寺,出现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情景。时有僧人至九华山新辟道场。清陈蔚在《九华纪胜》中记述,梁伏虎禅师“天监初居九华……建道场于拾宝岩侧”。当时虎患盛行,自伏虎禅师来后,虎患始息,故其寺庵名“伏虎庵”。宋太平兴国五年(980)朝廷赐额“圆寂寺”。?

九华山佛教兴盛于隋唐时期

隋统一中国后,致力于佛教的推行和传播。开皇十一年(591),文帝杨坚下诏:“于诸州名山之下,各置僧寺一所,并赐庄田”(《大藏经》卷四十九)。唐代中国佛教进入鼎盛时期,僧人相继进山开辟道场。据唐隐士费冠卿《九华山化城寺记》所载,九华山佛教圣地的开创者为古新罗僧人,世称“金地藏”,俗姓金,名乔觉。系新罗王族近亲。唐开元末(约719)渡海来华,至九子山(九华山)中,宴然独坐,苦行修持,一方善信,悉皆宗仰。至德初年(约757)山下长老诸葛节等捐款买下“谷中之地”,原为唐初僧人释檀号住寺旧址(即九华街化城寺),为金乔觉兴建禅居。在众人的努力下,盖起了一座台殿式的寺宇。“当殿设释迦文像,左右备饰。次立朱台,挂蒲牢于其中,立门楼以冠其寺。丹素交彩,层层倚空”。

点我:
标签: 佛学常识

相关文章

缅甸成为新的中心

缅甸成为新的中心

缅甸成为新的中心19世纪,由于英国殖民主义入侵亚洲,佛教在印度本土的影响力开始降低,斯里兰卡的佛教也因遭受殖民主义者的蹂躏而衰微不堪。1871年缅甸曼同王在曼德勒召开了第五次佛经集结,复诵三藏圣典,目...

禅宗六祖慧能

禅宗六祖慧能

早年少年时期:惠能俗姓卢,传说初生时有“二异僧”来取名“惠能”,是从小就叫惠能;按照佛门惯例,“惠能”是出家时的法名。父亲原在范阳(今北京附近的涿县)做官,后来被贬迁流放到新州(今广东新兴县)。惠能于...

众生不成佛,皆因这客尘烦恼

众生不成佛,皆因这客尘烦恼

【原文】   我初成道,于鹿园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   《楞严经》   【注释】   我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悟道,在腊月初八那一...

观心者得解脱,不观心者沉沦六道

观心者得解脱,不观心者沉沦六道

  人一直在用大脑思维分析外部世界,你有多久没有内观过自己的心了?修行就是修自己的心,要时刻注意观察自己的心,发现自己起嗔怒、贪心或其它不健康的心思,就要及时察觉,并用更深层的意识去消止这些...

佛教天台宗基本思想

佛教天台宗基本思想

天台宗,是中国佛教最早创立的一个宗派。因实际创始人四祖智顗大师(读音:yǐ ,隋炀帝尊称他“智者大师”)栖止浙江天台山,创立伽蓝为终身道场,开拓鸿业,倡立一宗之教观,故依天台所立之宗称为“天台宗”。其...

很难克服贪玩懈怠的习气,该怎么办

很难克服贪玩懈怠的习气,该怎么办

问:自己虽然闻思很长时间了,但还是很难克服贪玩懈怠的习气,修法也提不上日程,该怎么办? 索达吉堪布答:无始轮回中,无明烦恼的串习十分深厚,我们为这些烦恼所牵制,并不一定会时刻不忘地去精进修行。有些人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