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广传》:二、发愿品10、系念佛陀及身着法衣之功德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是全知麦彭仁波切著,索达吉堪布译。凝集全知麦彭仁波切甚深智慧之结晶,是整个佛教史上前所未有、圆满齐备宣说释迦牟尼佛生平事迹之巨著。全知麦彭尊者以超拔的智慧与由衷的敬仰,为后世留下一部记载佛祖行持的光辉论典。以下简述佛祖释迦牟尼传记。本集是释迦牟尼佛广传二、发愿品10、系念佛陀及身着法衣之功德。

  宝藏如来赞叹道:‘善哉,善男子!曾有持山菩萨于世间自在光如来前初发菩提心,彼与你行持菩萨道时所发诸愿无有二致。持山菩萨依自己所愿行菩提行,圆满菩提行后,从此往东越十万个佛土,有世界名为妙观察光刹土,于此刹土人寿一百岁时,持山菩萨即示现成佛,号离垢智慧花菩提自在妙高如来。此如来于四十五年中广做如来事业,最终在法界中无余涅槃。后佛法住世一千年、形象佛法再住世一千年。在其教法下之正法、形象法各一千年中,有比丘、比丘尼、沙弥破戒,造不善业,行不如法行为,无惭愧心,自己享用或送给家人众生供养佛法、佛塔之财物及供养十方僧众之饮食,此等孽障深重之人,如来于三乘佛法中仍赐其逐渐得解脱之授记。于此如来教法中,身着红黄法衣之人亦得授记。离垢智慧花菩提自在妙高如来之四众弟子即便犯根本戒,如能具心中有佛此一念头之微小善根,亦得以获赐授记。善男子,你也应如是发愿。’

  大悲尊者菩萨闻已祈请道:‘宝藏如来,我愿如是发愿。世尊,从我行菩萨道之生生世世及最终得菩提果之间,任何行持布施波罗蜜多及一丝毫许善法之众生,及我得菩提后之教法下,所有着红黄法衣但已违犯根本戒、持烦恼见、于三宝起邪见、毁坏三宝之四众弟子,若能刹那间生起心中有佛之念头,我如舍弃任何一众,使之于三乘法中不得菩提果位,则我实已欺蒙十方无量无边如来,愿我不得成佛。众生若见我得菩提后身着红黄法衣接受人天众生供养,他们自己亦于颈上披搭片刻,则愿此等众生终能于三乘法中得不退转果位。任一众生,乃至饮食贫穷、穷困夜叉、阎罗众生,身着仅四寸之红黄法衣,皆愿他们暂时能圆满一切饮食,最终则实现一切愿望。

  天人夜叉等众互相憎恨、争斗不休,此等众生若能忆念我红黄法衣,则愿他们相互间生起慈悲心,无有仇怨,心皆得调伏、调柔。任一众生于战场上作战,若能保护、供养、恭敬,或自身携有红黄法衣一片,则愿此众生恒能得胜,不受任何损害、迷乱,且能从战斗中获解脱。

  若我红黄法衣不具上述五种功德,则我实已欺蒙十方无量无边如来,愿我不能广做一切如来事业,所了知之一切法尽皆忘失,亦不能胜伏外道。

  我成佛与涅槃后,任何仅仅念诵一句“南无释迦牟尼佛”,或向佛顶礼之众生,愿此等众生灭尽一切业障、于如来刹土中获无上菩提,并于最后亦能显示涅槃。’

  宝藏如来此时伸出右手摩挲大悲尊者头顶,且说道:‘善男子,你所愿极善、极妙、极善抉择。你之具五功德红黄法衣定会利益广大众生。’宝藏如来一边摩挲一边授记,同时赐予‘善哉’赞叹。

  大悲尊者菩萨顿生欢喜、信心,神情焕发如二十岁之青年。所有在场天龙、寻香等众生也赞叹大悲尊者菩萨,并合掌,供养鲜花、妙音,同时作种种偈以为赞叹。

 

点我:

相关文章

海涛法师:母牛的布施

海涛法师:母牛的布施

  有一次,佛陀请阿难到摩耶利家向他要一点新鲜的牛乳,那时摩耶利与他五百多名弟子正要进宫面见国王,一出门就遇见阿难。摩耶利问:  「阿难尊者这么早来这里,有什么事情吗?」  阿难回答说:「佛陀身体...

她曾四次见到虚云长老,晚年一心一意求生净土

她曾四次见到虚云长老,晚年一心一意求生净土

人们都称她是老菩萨   我第一次来东林寺时,在天王殿后面看到一位身材矮小、年逾花甲的老人,她左手拿着一把香,右手撑着伞,给来往的游客和信众递香,并嘱咐每人一支香,要双手点香。后来才知道,她就...

佛陀前身 六牙白象的故事

佛陀前身 六牙白象的故事

  舍卫国有一位长者,生了一个女儿。奇怪的是,她刚坠地,便讲了一通令人惊讶地话:“我做了不善的事,我做了不孝的事,我做了不知羞愧的事,我做了罪恶的事,我做了忘恩负义的事。”讲到这里,又突然默不出声...

《百业经》:(34)两位仙人偕众眷属出家证果

《百业经》:(34)两位仙人偕众眷属出家证果

  译序(摘录)  《百业经》是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宣说因果不虚的一部甚深经典。共有一百多个公案,涉及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仙人、国王、大臣、婆罗门、施主,居民、妓女、猎人等...

什么是真正的居士?

什么是真正的居士?

  什么是真正的居士?  佛告光严童子:‘汝行诣维摩诘问疾。’光严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出毗耶离大城,时维摩诘方入城,我即为作礼而问言:“居士从何所来?”答我言:“吾...

没有感恩便什么都没有

没有感恩便什么都没有

  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位老人,虽然有五个子女,但是没有一个愿意赡养他,他走投无路,只能沿街乞讨。他怨恨子女不孝顺,觉得人生充满了痛苦。  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佛陀,就请问佛陀:“慈悲伟大的佛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