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大毗婆沙论》中有一则故事

  佛世时,有一位富家子弟,名叫因儒童。他结婚那天,请了许多婆罗门参加婚礼。早晨太阳还没有升起时,佛对阿难说:“现在你随我一起去。”快到因儒童家时,那些婆罗门远远见佛来了,就说:“今天是因儒童结婚的日子,瞿昙他来干什么呢?”

  佛陀以天耳远远听到后,便对阿难说:“你去婆罗门那里,对他们说:‘三界大师,吉祥中最,汝不欲见,吉事岂成?’”

  阿难将佛的话转告婆罗门,又说:“因儒童今天决定要随佛出家,看你们谁有办法障碍此事。”

  那些婆罗门听了,拍掌大笑说:“瞿昙这人真奇怪,今天人家要结婚,怎么可能跟你出家呢?”其中一位婆罗门说:“瞿昙的预言很灵,这是有可能的。”

  这些婆罗门说:“我们婆罗门这么多,大家围绕因儒童三圈,看他有什么办法让因儒童出家。”

  不久太阳出来了,因因儒童崇拜太阳,他立即上房礼拜太阳,磕了几个头之后,只见从太阳那边来了一个人,穿着鹿皮衣,身上挂着金绳子,手里拿着金手杖,从空中飘然而落。因儒童赶紧摆好座位,请他入座,这些婆罗门看了,惊讶地说:因儒童真是大福之人,竟能感招大梵天王参加他的婚礼。

  因儒童以为来者是大梵天王,便很恭敬地向天王磕头。

  大梵天王说:“今天你办什么大事,声音这么杂,这么热闹?”

  因儒童脸便红了起来,他说:“这是我们人世间的事,我今天结婚。”

  大梵天王说:“原来是结婚,那你怎么操办这件事呢?”

  因儒童答:“我预备了三万两黄金,其中一万两请婆罗门吃饭,另外一万两准备送给这些婆罗门,剩下的一万两要送给我的未婚妻。”

  大梵天王说:“你请婆罗门吃饭,又送他们黄金,还是有功德。你送给未婚妻一万两黄金,是要买她吗?”

  因儒童想了一下说:“是这个意思。”

  大梵天王又问:“用这么多钱买未婚妻,她能值那么多钱吗?”

  因儒童这时沉默不语。

  大梵天王说:“你的未婚妻吐的一口痰,能值多少钱?”

  因儒童说:“不值钱。”

  “她剪下来的指甲值多少钱?”

  “这也不值钱。”

  “她剪下来的头发值多少钱?”

  “也不值钱。”

  “如果她出汗,这汗能值多少钱?或者,她流的鼻涕能值多少钱?她的牙齿值多少钱?血淋淋的心脏值多少钱?”这样说了三十六种不净物,越说越污秽,一个也不值钱。说到这里时,因儒童就没有贪欲了。

  因儒童在迦叶佛时代曾出家做过比丘,当时人寿二万岁,他对界差别观修了一万年。因为过去修行的善根,所以经大梵天王一问,他往昔熏习界差别观的善根立即现行,当下就消除了贪欲。

  他再仔细看大梵天王,发现原来是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佛陀。佛坐在那里,身放大光明,并且为他宣说苦集灭道四谛,因儒童当即证得三果阿那含,随佛起身乘空而去。

  这公案也启发我们,如果对某人的身体生起贪欲,可以反问自己:我是爱他的头发?还是爱他的牙齿?爱他的血肉?我爱他的五脏六腑吗?爱他的骨架吗?爱他的屎尿吗?这样观清楚身体各个部分的形相,就可以压住贪心。

  或者想:她的秀发,一丝丝放在可口的饭菜中,自己愿不愿意吃;拔下她洁白的牙齿,放入茶杯中,自己愿不愿喝这杯茶;血淋淋的心脏掏出来,自己愿不愿用手接触;皮肤撕下来挂在墙上,愿不愿用眼睛看;大小肠掏出来,愿不愿用鼻子嗅。这样思惟也会有帮助。

 

点我:

相关文章

不瞻病苦戒第三--道源

不瞻病苦戒第三--道源

不瞻病苦戒第三   若优婆塞、优婆夷受持戒已,恶心不能瞻视病苦,是优婆塞、优婆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注释】   [恶心]:   ‘恶’有二解:一是‘憎恶’,二是‘厌恶’。...

金刚经的现代意义--济群法师

金刚经的现代意义--济群法师

金刚经的现代意义 济群法师著   【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

佛陀救拔老人病苦的故事

佛陀救拔老人病苦的故事

  昔日,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法之时,城中有一长者,名叫婆持加,他常起瞋恚,乱发脾气,所以没有人喜欢亲近他。不过,婆持加却对外道非常地崇信与恭敬。后来,婆持加生了一场重病,没有人愿意来探视他...

人生不可不知!世上有五件事最不可得

人生不可不知!世上有五件事最不可得

佛教故事:人生不可不知!世上有五件事最不可得过去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法时,对比丘开示:“世间上有五件事最不可得。哪五种事呢?一、应当丧失之物不想失去它,此事不可得;二、灭尽消亡之法,希望它不灭...

佛说普法义经--安世高

佛说普法义经--安世高

佛说普法义经一卷 后汉安世高译     佛说普法义经(亦云具法行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时贤者舍利弗。请比丘听说法。上头亦善。中央亦善。要亦善。善解分别具净除。听贤者行。名具法...

瞋恚之报

瞋恚之报

  须菩提少年时代与众不同,性情多变,集聪明智慧、乐善好施、策恨炽盛于一身。  他家里很富有,父亲常常给他零花钱,然而他不愿做金钱的奴隶,常常把钱施舍给穷人,有时看到衣衫褴褛的孩子很可怜,甚至把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