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分的感情即是债,保持正念诵《金刚经》来还

现在人的病多,身体和心理的,一般都跟欠债有关。除了可见的病以外,不可见的心理病,还有生活的一些挫折,有大部分是欠债的。还债的方式有好几种,第一种是破财,第二种是生病,第三种是感情。

破财我就不多说了。生病上,先天身体过于虚弱的人,也是欠债的缘故。甚至有邪淫,意淫等行为,这其实跟欠债有关。尤其是青春期的。这个方面要引起注意。人要是犯邪淫念头时,总感觉有一股力量推着他,戒除不了,这股力量就是过去生欠债了。现在还钱也没有,修行的功德也没有,只好通过破坏身体精气神的方式来还。

以前有个道友问,要怎么样让身体好。身体不好,就是欠债,这些冤亲债主就以啖精气鬼的形式存在,他们专门吸人的精气神,怎么样才会散掉精气神,就是当人起邪淫念头时。像社会上有些人,为什么会有钱了,就跑去嫖赌。因为钱不干净,有污就带着恶业,就会拉着他去干这些事情。钱财的业力确实也很大,这一点要谨慎。

有些小孩从小就病,这就是欠债没还。念《金刚经》回向是很好的。不然父母也苦,孩子也苦。现在人太相信医学,不相信欠债一说了。

第三个,是感情来还。现在社会上,男女关系混乱的也不少。两人过去有感情,这辈子就神使鬼差在一起。一个用钱,一个用情。这其实也是一种欠债,明明知道对方不对,还要跟对方有关系。这个债务就很严重了。

社会上有些未婚妈妈,跟已婚人一起,有了孩子。这也是一种感情债。一个欠钱,一个欠感情。所以很可怜。业力就是这么强大。那要怎么办?如果有智慧了,赶紧去念《金刚经》,感快还了这份感情。

当这份感情还了,你就会对对方没有感觉了。记得没有感觉才是最好的感觉。除了社会承认的夫妻双方关系以外,其它节外生枝的感情,都是一种债。等债还完了,就没有感情。但用感情来还感情债,是很痛苦的。比较好的方法,就是念《金刚经》回向给他。

有个人问,她跟一个有家庭的男的在一起,有感情,男的又不愿意离婚,那怎么办?这其实是一种感情债。要很小心。尤其是佛弟子之间,乃至徒弟和师父之间都是如此。不要产生一种感情,那个是很造业的。这一点要特别谨慎,尤其是女众,这类感情的习气特别重,都要注意。你有私人的感情,就有爱恨,就有私心。所以师父永远是师父,不要当成亲人、朋友,那是很糟糕的。

但当遇上这个情况怎么办?尤其是感情的。据说,当年有格格爱上了玉琳国师,这个是清朝的故事,后来格格也出家了。这就是一种债。债一来,你就颠倒了还不知道。怎么办?念金刚经来回向给他。还了这个感情债。女众不要想去度男众,你一度,就容易产生感情,感情一来,你就下水了,还要靠别人度。

世间感情有一种,爱得要死,到恨得要死。可见这也是债务。太爱的时候,都是还债。恨的时候,是讨债。这个看起来很悲观,但是法界的真相。这样你会明白,怎么夫妻相处,朋友相处,就是不要一直让别人付出,否则自己都是欠债。有些人说,以前他很爱我,后来一定都不爱我。其实是他债还完了,而你却没有对他有恩。他就爱不起来了。法界的真相,就是如此。天道嘛,其实不管夫妻,还是父子都一样的。因为天道无亲,天道的规律,不会因为你是亲人就改变的。这样我我们会少掉很多烦恼,不会像个讨债鬼一样,总希望别人对自己好,却不肯自己对别人好。

     (转载)

 

点我:

相关文章

脾胃不好的原因,是爱怨人

脾胃不好的原因,是爱怨人

刘力红教授讲到研究中医多年,觉得已经有些见解了,但他第一次看到王凤仪善人讲人的情志:怨恨恼怒烦,对人的五脏的影响时,才发现自己是个普通的医生而已,惭愧不已。王善人...

不知足的顶生王

不知足的顶生王

  过去,佛陀住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时,有一天,阿难尊者在闲静处静坐,独自思惟佛法时,心中生起一念:「所有众生,皆因一念爱欲之想,而有欲爱,日夜穷逐不舍,未曾满足。」於是,阿难尊者在傍晚时,从座而...

印光大师:所有修持功德,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

印光大师:所有修持功德,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

【原文】至于日用之中,所有一丝一毫之善,及诵经礼拜种种善根,皆悉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如是则一切行门,皆为净土助行。犹如聚众尘而成地,聚众流而成海,广大渊深,其谁能...

《释迦牟尼佛广传》:六.精进品77.宝喜以身满众生愿

《释迦牟尼佛广传》:六.精进品77.宝喜以身满众生愿

  释迦牟尼佛广传(下)  全知麦彭仁波切 著 堪布索达吉 译  77.宝喜以身满众生愿  久远之前,鹿野苑中有一梵施国王,财富圆满,如理如法主持国政。当时有一商主名为宝,财富广积犹如多闻天子一般...

五百彩女闻法记

五百彩女闻法记

  在佛世时,舍卫国有一条河,河的彼岸有一小村庄,村里的小山丘下住有五百位女众修行者。  佛陀度化五百修行女 初见说久违  这五百位修行人体会到人生之苦、生命的短暂,尤其是生为女人身,事事不得自由...

常做这3件事​,阴德厚重,福报无量

常做这3件事​,阴德厚重,福报无量

何谓阴德?《了凡四训·积善之方》中袁了凡先生提到了两个非常关键的词,即“阳善”和“阴德”。“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即为阴德。大部分人只能做到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