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律】-戒律的意思

\

戒律(佛教解释)

  梵语尸罗,S/ila译曰戒,防非止恶之义。梵语优婆罗叉Upalaks!a,译曰律(净影),梵语毗尼Vinaya,译曰律(南山),法律之义。多指有条文规定的宗教徒必须遵守的生活准则。

禅指

  概念

  戒,防非去恶;律,也就是发.清规戒律,指佛门弟子必须遵守的规则和戒律.佛门弟子的修行可以概括为"戒,定,慧 三学,其中戒为基本.<楞严经>卷六:"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佛教的戒律观

  甲骨文的“戒”字中间是一把长戈,左右两侧是两只手,合起来像两只手紧握长戈,以防来敌。金文和小篆把两只手移到“戈”下。《说文》曰:“戒,警也。从?,持戈,以戒不虞。”“戒”的本义是“防备”、戒备。由“戒备”引申为“警戒”。这个意义后作“诫”。由“警戒”引申为“告诉”、“预告”。由“告诉”引申为“晓谕”、“命令”。由“警戒”又引申为“戒除”、“禁戒”。由“戒除”引申为“斋戒”。由“戒除”又引申指“佛教的戒律”。由“戒备”又引申为“准备”、“具备”。因“防备”含有“谨慎从事”意,所以又引申为“谨慎”。

  我国与日本之佛典

  用'戒律'一语之例颇多。然在印度经律论中缺乏典据,亦不见其定义。如长阿含卷十五种德经(大一.九六下):'舍家财业,弃捐亲族,服三法衣,去诸饰好,讽诵比丘具足戒律。'

  原语

  上引之中,'戒律'原语,对照南传长部 Son!adan!d!a sutta,其相当字为 patimokkhasamvara,即梵语pratimoks!asamvara 。此梵语通常译为波罗提木叉律仪,或别解脱律仪。波罗提木叉译为戒律之例,亦见于杂阿含经卷二十五。又分别功德论卷一(大二五.三二上):'此戒律藏者亦如是,非沙弥、清信士女所可闻见,故曰律藏也。'其中,'戒律藏'之原语为Vinaya-pit!aka,然而,普通 vinaya 仅译为律。 由上例,可见戒律之原语并不一定。通常,戒之原语为 sila 或 sila。此外, siksa, sikkha(译作学)亦译为戒,又有 s/iks!a^pada(译作学处)亦然,例如二百五十戒之戒字原语即为 s/iksa^pada。又 pra^timoks!a, pa^timokkha(音译波罗提木叉)译为戒本、戒经等,upasam!pada^ 译为具足戒。故知'戒'之原语,极为复杂。律之原语,除特殊情形外,泰半为 vinaya。由此,戒与律之原语,可视为 s/i^la 与 vinaya;然而 s/i^la-vinaya 合成语在巴利三藏中并未发现,汉译之小乘律及大乘经论中均无此语,故戒律一语实难下定义。

  概言

  戒,系以自发之心守规律;律,则含有他律规范之意义。盖佛教教团之确立,须赖教团秩序之建立,故有分别制成之规律条文,与违反时之罚则,凡此,皆称为律。若由内心自发遵守一切律文,则称为戒。或亦有以戒律仅为一般之规范者,此一说法甚为普遍。要之,戒之范围窄,律则包含一切律仪,僧人之威仪亦含摄其中;即就广义而言,'戒律'一语实有戒、律、律仪等义。〔四分戒疏卷一上、大乘义章卷一、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上一之一、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第三章、第四章(印顺)〕

  戒与律的并称

  【戒律】《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 戒与律的并称。戒,梵语尸罗(s/i^la),指防非止恶的戒法。律,梵语优婆罗叉(up-alaks!a),或毗尼(vinaya),指生活上的规律。《大乘义章》卷一云(大正44.468a)∶ '言尸罗者,此名清凉,亦名为戒。三业炎非焚烧行人,事等如热,戒能防息,故名清凉。(中略)以能防禁故,名为戒。(中略)所言律者,是外国名优婆罗叉,此翻名律。

点我:

相关文章

净空法师:得到更丰足,同是三千块钱,但价值不一

净空法师:得到更丰足,同是三千块钱,但价值不一

 提升品位,给诸位说也提升我们的生活,所以佛法的利益绝对不是说只是来生,现在现前就得利益,提升我们生活的水平,这个生活是精神生活。精神生活提升了,再跟诸位说,物质...

海涛法师:不可思议施食好处多!

海涛法师:不可思议施食好处多!

不可思议施食,如同放生,感应十分迅速。是佛祖释迦牟尼佛亲自开示的,只要你连续施食7天、14天,就会立刻化解累世远亲债主,就会立刻收到不可思议的感应。施食功德无量,...

晚上吃这3类食物加快患癌速度

晚上吃这3类食物加快患癌速度

养生晚班车晚上吃这3类食物加快患癌速度吃东西几乎是我们每天都要做的事情,人体活动必须热量、维持身体代谢的维生素、蛋白质的合成等等,这些都需要从食物中获取。所以,食...

印光大师:皈依这个名分很容易得到吗?

印光大师:皈依这个名分很容易得到吗?

【原文】皈依之名甚易得,皈依之实极难修。须持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之五戒。并须去心中幻现之贪瞋痴。修性中本具之戒定慧。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信愿念佛...

能利法师:《佛教境界与世界文化融合》报告题纲(

能利法师:《佛教境界与世界文化融合》报告题纲(

《佛教境界与世界文化融合》报告题纲(中)  报告人:武汉归元寺能利法师 祖师禅公案: 野狐禅: 百丈和尚每次说法的时候,都有一位老人常跟随大众听...

具足本性,妙用智慧

具足本性,妙用智慧

今天跟大家讲佛性本性的具足,每个人都拥有佛性。佛性是什么?佛性就是人的一种本性,本性就是良心和智慧,当一个人拥有本性、良心的时候,这个人才会拥有自己另外的一种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