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布施,越有福,为自己种下最好的福田

布施得福德

贫穷从悭贪而来

富贵从布施中来

我们现在拥有的一切

都从过去的修心积德而来

常言道“越布施,越有福”

无论是我们的精神方面

还是物质方面,都是如此

在《地藏经》、《业报差别经》、《大智度论》等多部佛经中,都讲到布施的种种不可思议之功德。

佛陀在讲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时,布施也排在修菩萨行的第一要位。

这是为什么呢?布施是什么?布施有哪些殊胜功德?我们又应该如何做到真正的布施呢?

○ 财布施

财布施,又分为内财和外财。

以体力帮助别人,乃至以身体、生命进行奉献,都是内财布施。

外财布施,是以钱财去帮助他人。

财布施可以让我们舍弃贪欲,同时得到大福报。

○ 法布施

凡是以自己所了解的佛法教化众生,即是行法布施。

法布施不一定是讲经说法,讲经说法是无量法施当中的一种。

助印经书、帮助流通,使更多的人接触佛法,也是很好的法布施。

○ 无畏布施

无畏布施就是让众生不再感到畏惧,使其能心无怖畏而得自在。

无畏布施消除众生的恐惧心理,以仁爱慈悲让众生获得了安全感,也培养了我们大悲的精神。

一、为什么我们要布施

布施,是成佛必经之路。

《金刚经》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而行布施。”

又说:“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量。”

在六波罗蜜中,乃至于整体佛法中,最能直接利益众生的,就是布施波罗蜜。

菩萨道的修行,就是从实践“布施”开始,“布施”实践除了可以去除“悭贪”习性外,还能增长慈悲心,并且累积修道所需的福德资粮。

二、布施的功德利益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布施不是把钱财、精力、心血白送给他人,而是一点一滴累积今生来世的功德利益。

布施是在不经意中积蓄人生当中最重要的财富,也是我们永远受用的财富。

《月灯三昧经》中讲布施能得十种利益:

降伏悭吝;

舍心相续;

同其资产;

生豪富家;

生处施心现前;

四众爱乐;

入众不怯;

胜名流布;

手足柔软;

不离知识。

三、如何布施

布施如田地,有田地,才能有收成,有布施的种子,在将来才能开花结果。

“心田事不同,功德分胜劣”,有时候布施很多,得到的功德很少,有时候布施的财物有限,得到的果报却很大。

施多得少,是因为有望报之心,有利害心;施少得多,则是因为出发心是为了利益他人,是用恭敬心布施。

人在行布施时要将能施的我、所施的人以及布施的财物三者全都不要执着。

“不忘世上苦人多”的悲心,再由内心发出来的菩萨心来行布施, 才叫布施。

同时施恩不望报,布施既是帮助别人,也是我们自己应该做的一种功德。

四、布施的误区

布施也不是意味着不加思考地去帮助他人。

在《毗耶娑问经》中,就例举出了三十三中不净布施,不净布施不是真正的布施,也不会得到真正的佛道果报。

如以歪曲的心理、颠倒的见解、无纯净发心所施的财物;如只是为了耍阔气,或纯粹是打发人家了事而进行的施舍;如送别人毒品、武器等危险物等等这些,都不能算作真正的布施。

我们知道,佛教修行始于布施,布施也让佛法得以持续。

佛陀时代,如果没有古印度人布施托钵僧的传统,佛陀可能也很难有机会探索并获得觉悟,僧众也不会有时机追随佛陀。

无论是财布施、法布施还是无畏布施,只要我们心存正念,以恭敬之心进行布施,都必然能广种福田,受用无尽。

 

点我:

相关文章

净空法师:他有财富,他的苦处贫穷人不知道,真苦

净空法师:他有财富,他的苦处贫穷人不知道,真苦

【爱保贪重。心劳身苦。】这两句话也是我们现前社会的写实。我们有财富,命裡有财,捨不得布施,捨不得帮助别人,那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压力,怕财富贬值,担心的事情可多了,我...

宣化上人:修行若不知道这最后一关,则糊涂一辈子

宣化上人:修行若不知道这最后一关,则糊涂一辈子

意不颠倒,不再糊涂宣化上人慈悲开示:我们人生来糊涂,死去糊涂;睡也糊涂,醒了也糊涂。这样活着有何价值?那么是不是不要做人呢?不是,但你要明白生从何来?死从何去?有...

明如居士:培养宽容心

明如居士:培养宽容心

让我们借助放生的善举,发愿在内心深处培养宽容的秉性!这些被放的众生因为前世的恶业,才会投生为畜生,并感得将要被杀戮的果报。我们没有去计较它们曾经制造的恶业,也没有...

能弘法师:为什么学佛 第三章 人生 4.皈依三

能弘法师:为什么学佛 第三章 人生 4.皈依三

4. 皈依三宝的真实义 为什么皈依三宝有这么大力量?因为佛法广大,十方世界有无量的佛陀世尊,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世尊都属于佛宝;诸佛所宣说的妙理,释迦牟尼佛...

【无心】佛教的无心什么意思?无心的意思

【无心】佛教的无心什么意思?无心的意思

佛教的无心是什么意思?  无心,即真心离妄念,没有执著。将散乱的心变成集中,从集中变成统一,从统一到没有执著。「无心」的「心」,是指以自我为中心的心,当我们放下这颗自我心时,才能真正变得柔软,否则别人...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修行?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修行?

世界上人由少至老,都离不了衣食住三个字,这三个字就把人忙死了。 古人说:“五观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出家人不能和俗人一样,光为这三个字忙,还要为道求出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