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真堪布:功德不回向的过患与回向的利益

功德不回向的过患与回向的利益:

第一,若是功德、福德、善根不回向,自己所做的功德、福德不能圆满,因为修行应该有三个殊胜的摄持:前行发心殊胜、正行无缘殊胜、后行回向殊胜。没有后行回向殊胜,再精进,做得再多,善根和福德也不会圆满。如理如法地做回向了,功德、福德、善根才能圆满。

第二,若是功德、福德、善根不回向给众生,不回向给菩提,果报成熟一两次后就会穷尽;若是回向给众生,回向给菩提了,善根、功德、福德不仅不会穷尽,而且每时每刻都会增长。

第三,若是功德、福德、善根不回向的话,容易毁坏。比如生起嗔恨心了,或生起邪见了,所做的善根福德会立即毁坏、消失;回向给众生和菩提了,善根、福德不会有毁灭、毁坏的时候,即使是生气了、生起邪见了,也不会毁坏。

若是不回向,就会有这三种过患;若是回向了,就能获得这三种利益。

“行啊,那我就经常做善根、福德回向。”也许你现在并没有明白。为什么说最后要放下对自己所积的善根、福德的贪着?因为这种执着是最难放下、最不好放下的。我们现在是颠倒的。今天要施舍自己的善根和福德,都很大方;可是要回向或奉献自己的身体或生命,就非常难了;如果是回向所有的财产或受用,就更难了。应该是善根和福德排在第一位,财产和受用排在最后。可我们却颠倒了,财产和受用排在第一位,善根和福德排在最后。

一说善根回向,福德回向,都挺大方的。我怀疑这些人没有明白善根、福德的真正价值。比如这里有三样东西,一个是真正的如意宝,另一个是一般的珠宝,最后一个是馒头。他不认识一般的珠宝,更不认识如意宝,只认识馒头。珠宝可以施舍,如意宝也可以施舍,让他施舍馒头就困难了。因为他只吃过馒头,知道馒头好,他最喜欢、最需要的就是馒头。凡夫就是这样颠倒,但是没办法,也不能怪他,他不是不喜欢、不追求别的,是他从来没见过,不知道珠宝比馒头有更高的价值,不知道还有比珠宝更好的如意宝,向如意宝求什么就能得到什么。

其实一个智者,一个明白人,最难舍掉,最难断掉的是对自己的善根福德,对解脱成佛的执着。最后要断掉的是对佛的执着。这也是最后讲回向的原因。希望大家好好去认识珠宝,认识如意宝,在这个世界上比馒头好得多的东西有很多,不要只认馒头不认别的,这是愚痴。

 

点我:

相关文章

用开悟和解脱赶走抑郁

用开悟和解脱赶走抑郁

关于烦恼,《心中之鸟》中有一则故事。一天,师父带着徒弟到山里面,走着走着,师父突然像着了魔似地抱着一棵树,口中还大喊着:“徒儿,赶紧来救我啊!”徒儿说:“师父,我...

声音代表着六十岁的财富,如何让嗓音变浑厚

声音代表着六十岁的财富,如何让嗓音变浑厚

古来大德,说话时,都是声如洪钟。你去听梦参老和尚讲座,他100岁讲话,非常有力,中气十足。这就是福报。到了九十多岁时,然后有这个效果。这就是福报。你相信吗?以前听...

那些拜五台山开悟的高僧

那些拜五台山开悟的高僧

  外离相即禅 · 内不乱即定  古来修道人,他们在修行时,特别注重求菩萨加持开智慧,消业障。这些菩萨加持修行人开悟的故事,在佛教各大名山都有,而尤其以五台山最多。历来要弘法利益众生,就需要智慧,...

能利法师:《佛教境界与世界文化融合》报告题纲(

能利法师:《佛教境界与世界文化融合》报告题纲(

《佛教境界与世界文化融合》报告题纲(中)  报告人:武汉归元寺能利法师 祖师禅公案: 野狐禅: 百丈和尚每次说法的时候,都有一位老人常跟随大众听...

持戒的误区

持戒的误区

由于戒律的弘扬不到位,大多数人不了解戒律,对戒律的理解出现了偏差,致使很多人谈戒色变,这么殊胜的  戒律怎么会让人害怕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持戒误区:一....

达真堪布:供养经书的功德不可思议

达真堪布:供养经书的功德不可思议

在我们这边,经书都是包在布里的,为什么?那是无价之宝。《普贤行愿品》也是无价之宝,因为你了解这部经的含义,了解这部经对自己的利益,了解这部经的威德力。我们现在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