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净法师:关于回向、发愿这​两个问

慧净法师答莲友疑问 问:很多人对回向、发愿这两个问题还不明了,请法师开示一下。 答:净土法门不是讲我们回向给阿弥陀佛,不是的!是颠倒过来,是阿弥陀佛回向给我们。阿弥陀佛将他真实的功德回向给我们,使我们离开娑婆的轮回,使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去得到真实——成佛。是阿弥陀佛将功德回向给我们,不是我们将功德回向给阿弥陀佛。一方面因为我们没有真实的功德,我们所修的,都是有漏、杂毒之善,虚假、不实之行,与阿弥陀佛涅槃的真实境界不相应,所以,不可能有功德回向——既不能,也不必:我们不能修出真实的功德,所以不能;同时,阿弥陀佛的真实功德已经完成了,所以不必。这是不必单独回向,也是不用特别发愿的——我们之所以信受弥陀的救度,就是有一种愿生心。从愿生心这一点来讲,也是属于一种发愿的内涵。本来已经具有这种内涵了,所以不必每天都再发愿。只是说,如果我们在做早晚课的时候,最后就连贯着念一遍“发愿文”,这个“发愿文”就是《回向偈》。在我们每本书的后面都有这首善导大师所作的《回向偈》,这首《回向偈》与一般的回向发愿不一样,这首《回向偈》是: 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 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 这首《回向偈》完全是弥陀回向。“愿以此功德”:是指弥陀的悲愿,以他所累积的功德。 “平等施一切”:平等布施给十方一切众生。 “同发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成佛的心,而往生就能成佛,所以,愿往生净土的心,就是净土法门的菩提心。净土法门不必另外再去发菩提心,闻信弥陀救度、回心转意愿往生,这种心就是我们的菩提心。 “往生安乐国”:使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去。极乐世界是个安稳、快乐、没有六道轮回、“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国土,所以说是“安乐国”。早课、晚课后面就念这首偈,其它没有特别需要念的回向文,也不需要另外发愿往生。我们本来就有这个愿,就是要往生极乐世界。我们领受弥陀的慈悲,不必总是重复地告示自己:“我要这样,我要这样!”如果这样的话,表示还是在最初阶段,还没有领受弥陀的慈悲。 领受弥陀的慈悲就是信机、信法。 信机、信法这种信,是很深刻的信,叫做“深信”,深信就是决定性的信。 因此,善导大师才说:“一者决定深信”,“二者决定深信”。这个信是深信,而且是决定性的。既然决定了,就永恒决定了。在机方面已经决定深信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无有出离之缘,所以才“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这样的话,已经信愿行通通具足了。你只要时时刻刻称名,念念之中都是在发愿,都在回向。所以,每句名号里面,都是在流露弥陀回向给我们的功德,呼唤我们让他救度,也都是在流露自己随顺、信顺弥陀的救度,领受他的功德,愿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声声名号都是在表达这种心,所以说“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一般要回向龙天护法,要回向什么什么的。其实,在念念称名当中,不祈求、也不知道,自然就有那种功能。不必我们回向,龙天护法自然就来护我们的法,保护我们。 所以,净土法门是:只要专称弥陀佛名,自自然然就是在“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我们学佛的人,不能忘掉父母恩、师长恩、国土恩、众生恩,要报这四重恩,就只有称念弥陀名号。称念弥陀名号,你不知不求,自然就能超度祖先,就能庇荫儿孙。我们的心虽然没有想到报答不报答,但是佛力的缘故,自自然然就会有报答的功能。(《三经一论大意》)如今,弥陀既已成正觉,我等归命必往生。有一句话说:「好不容易」,天底下真正「好不容易」的,是阿弥陀佛的愿行。阿弥陀佛好不容易为我们经过五劫的思惟,而发下了四十八大愿,为了完成四十八大愿,又经过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最后因圆果满,而成就阿弥陀佛这尊佛的正觉,成为具足万行万善恒沙功德的南无阿弥陀佛。祂的成佛,是成就了什么?就是成就了我们必定往生成佛的功德,若无弥陀正觉,即无我等往生。

南无阿弥陀佛 

 

点我:

相关文章

黄威南居士:情到深处人孤独 第八章 「看见」无

黄威南居士:情到深处人孤独 第八章 「看见」无

情到深处人孤独 第八章 「看见」无常—开启智慧的无常法门 ⊙无论富或贫,年青或年老,人类或动物,没有任何生命可以在这世界上永久的将自己保持在一种状态中,每一件...

惠空法师:布施 V.S. 牺牲

惠空法师:布施 V.S. 牺牲

布施 V.S. 牺牲 惠空法师 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真正要学习的是“佛法的智慧”。佛法分有“世俗”与“出世”,所谓世俗指的是“人天之法”,出世就是“三乘的智...

信愿法师:弥陀光无碍 命终生净土

信愿法师:弥陀光无碍 命终生净土

【念佛感应录】弥陀光无碍 命终生净土陈泰来先生,今年(2018年)7月15日病逝于香港。生前不信佛的他,因得家人为其助念,于中阴阶段,蒙佛放光接引,安然超生西方净...

三皈是学佛第一堂课。皈依三宝,你误解了吗?

三皈是学佛第一堂课。皈依三宝,你误解了吗?

na  mo  a  mi  tuo fo南  無  阿  彌  陀  ...

海涛法师:布施、供养、赞叹别人、微笑、不生气,

海涛法师:布施、供养、赞叹别人、微笑、不生气,

勤修布施会发财吗?海涛法师开示:肯定会。布施、供养、赞叹别人、微笑、不生气,你种了这个因,自然就有这个果。所以讲到因果,佛教有个故事: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出家了,...

生气骂人果报太严重,一定要记住

生气骂人果报太严重,一定要记住

发一念嗔,毁灭百千劫积累的善业1.对凡夫和菩萨起嗔恨心的后果如果你嗔恨的对象他表面是一个凡夫,内在是一个菩萨(不是指修行高深的人,而是有慈悲心的普通人),你对他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