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空法师:布施 V.S. 牺牲

布施 V.S. 牺牲

惠空法师

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真正要学习的是“佛法的智慧”。佛法分有“世俗”与“出世”,所谓世俗指的是“人天之法”,出世就是“三乘的智慧”。我们现在是从人道开始起修,所有一切人的基本心态、烦恼都在我们面对的范围之内。

很多的修行者其实并不是很清楚他自己是否能在短短一生之内,把他所要修行的佛法掌握学习到。我们来到这里学习,就要尽可能在这样一个有限的时间里去学习到佛法正确的理念与做到身心的安顿。

我们翻开《高僧传》可以看到,历史上出家人表现出家生命的形式很多样化:有的人禅修不管世事,有的人讲经说法,有的人翻译经典,有的人持律清严,有的人神通感应,有的人辛苦盖庙,这些都是高僧。所以,我们大家衡量一个出家人,必须在于一个正确清净的“戒、见”尺寸上,在清净的“戒、见”尺寸之上所做的一切若皆有利于众生,有利于佛法的弘扬,我们就能肯定它是佛法,自己无法做到的,就随喜赞叹,这样我们的尺寸就不会失于厚道,也不会失于中道。

我们身为一个修行人,乃至做任何的一种职事,心胸要开阔,这也就是一个所谓“菩萨的理念”。我们不是菩萨,但是我们可以志愿效法菩萨,我们做不到广大的牺牲,因为我们没有菩萨的心量,我们也没有这种福报,可是我们可以做一点小小的牺牲、可以赞叹人家奉献、牺牲的精神,我们也应该试着去学习。

大部份的人在遇到是自己的事情的时候,可能很清楚知道应该如何处理;可是如果碰到很复杂,而且又牵涉到很多人、事、物,又有厉害冲突的事务时,往往就不知道该怎么处理了。大家会在重要的关头做不出一个好决定,主要在于不能够牺牲奉献自己,碰到有关自己利益冲突的时候,就会采取保护自己的方式。何况一件事情有多种角度的思考方向,十个人就有十个角度,甚至可能有十一、二个角度的衡量,如果要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绝对无法作出一个果断的决定,可能事后做出来又产生“不是应该这样做,应该那样做”疑心后悔的话。

所以在这里告诉大家一个处理的方法及原则:第一要为大众着想,第二是牺牲自己。假使我们秉持着「为全体大众着想、我吃亏、牺牲自己”这样的原则做事情,这样子我们绝对不会后悔,而且这样也绝对是符合于佛法、符合于中道的决定。当然基本的前提,这个事情是“戒、见清净”的立场之上。这样的考量能够让我们在平时处理事情的时候,可以快速地做出一个明智的决定。

这当中有一个问题,就是“我要牺牲到什么样的尺寸?”。

主要一个前提就是“我不占便宜,我把我的拿出来奉献”,至于可以牺牲到什么尺寸,就看我们的心量以及福报。如果我们的心量够大,“没有关系!我所有的都可以拿出来给别人,我一点都不存、一点都不剩”,这是我们作为一个修行人最大的心量,也是一个最好的抉择。万一我们的心量不够大,或是各方面的因缘福报不够,那么我们就奉献一部分,一部分的福德因缘留给自己资身用,这个是可以被谅解的。

“为大局、为全体、为别人着想”、“牺牲奉献自己”这是一个很高的尺寸,也是很好的尺寸,我们不一定能够做得很圆满,但是我们尽量放大心量,布施功德给别人,朝着这样的根本理念尺寸去做,吃亏的绝对不是我们。

所以大家日后观察事情、学习事务时,除了看事情的本身之外,也要去了解到它背后的理念,往往我们在事相上做得不好,是因为我们在理念上不清楚。如果能对一件事情反覆的思考,就可以从这思考中去学习到一个精神,就能把这个精神掌握住在我们生命的深处,要了解“事情只有一次,道理是永恒的、精神是永恒的,理念是永恒的”。

点我:

相关文章

业露华:论北魏佛教的几个特点

业露华:论北魏佛教的几个特点

论北魏佛教的几个特点业露华佛教传来中国,始于汉代。但在汉魏之际,佛教只是作为神仙、方术一类的东西,被宫廷和一些上层贵族祭祀,在社会上并没有多大影响。除了来自印...

达真堪布:有多少人,一开始就看出了结果呢?

达真堪布:有多少人,一开始就看出了结果呢?

古印度有个叫锡塔的大臣聪明过人,他发明了一种棋,国王十分喜欢,百玩不厌。于是国王决定重赏锡塔,他对锡塔说:“你自己选一个赏赐吧,我一定会满足你提出的任何要求。”锡...

【果位】-佛教果位是什么意思

【果位】-佛教果位是什么意思

果位(佛教解释)  佛教用语,在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中的内容有所差别,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指的是修佛所达到的境界。释义  佛教用语,指的是修佛所达到的境界。分类  小乘佛教  共有四个果位,分别是阿罗汉...

嘎玛仁波切:如何让生命之苦变得更香甜一些?

嘎玛仁波切:如何让生命之苦变得更香甜一些?

生命延续的每分每秒其实都是生与死的博弈。无常时刻都在上演,在事不关己的时候,似乎我们经常做的,只是听闻过后叹息一声。然而当离别之痛降临到自己的身上时,我们就会忧苦...

念佛施舍大放生,求财有道运气旺

念佛施舍大放生,求财有道运气旺

我的爸爸念佛并无正信,为求财富而念佛,想想爸爸跟从我在的一年里,放生也是不怎么太用心,可是我去两次他都能跟一次,去了今后我放生时分他还在研讨海鲜的品种,还有每日念...

宣化上人:严持戒律学忍辱

宣化上人:严持戒律学忍辱

严持戒律就是没有脾气。◎一九八一年六月六日开示戒律就是修行人的生命,如果犯戒,等于生命断了一样地悲哀。世尊在将入涅槃时,曾告诉阿难尊者说:“以戒为师。”由此可以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