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观】悲观的意思,佛教徒是不是悲观者?

悲观的意思(佛教解释)

  悲观,一般指消极失望。在佛教中是五观之一,出自《法华经.普门品》:“悲观与慈观,常愿常瞻仰。”即以悲悯之心观察众生,救人苦难。这里的悲观不是说垂头丧气,而是大悲心,慈能予乐,悲能拔苦,就是把众生的苦给拔出去;拔出去就没有了,没有苦了。你能把众生的苦给想法子都解除了,这就是悲观。

  悲观的“悲”是怜悯的意思,对一切的众生,都生出一种真正怜悯的心。什么怜悯的心呢?他常常这样想:“这个人真非常苦啊,真是可怜。我用种种方法教化他,他还不明白,还是颠颠倒倒的,真是可怜得很!”他这样怜悯众生,这就叫悲观。因为他怜悯这个众生,所以他就要度这个众生。好像你看那个小孩子,很活泼天真的样子,人人见着都很欢喜他。为什么欢喜他呢?因为这小孩子得人怜爱。这一种怜悯,就叫做悲观。并不是观音菩萨一天到晚,总不欢喜,甚至于总哭泣悲哀。

佛教徒是不是悲观者?佛教是悲观的吗?

  佛教既不乐观,也不悲观,佛教是真实的宗教。一些批评家认为佛教是不健全的、悲观的、愤世嫉俗的宗教,徬徨于昏沉与黑暗中,以无害的快乐为敌人,无感受的飘泊在单纯的生活中。因而断言,佛教是在悲观中孕育一种对生命绝望的生活态度,鼓励一种模糊笼统的概念,认为人生被痛苦和邪恶所占据。这些批评主要基于他们误解了四圣谛中的苦圣谛,以及实践一切缘起无不是苦的看法。

  世人认为佛教悲观,主要来自佛教“人生是苦”的教义。之所以说苦,因为凡夫生命是以迷惑、烦恼为基础,是制造痛苦的永动机。这是一种如实的认识,而非对人生的悲观情绪。同时来自对出家制度的误解。事实上,佛法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痛苦的根源,那就是对世界的错误认识和内心的迷惑烦恼。

  佛教从缘起看世界,认为一切存在都是条件、关系的假相。虽不恒常,但也并非断灭,一切事物间都蕴藏着因缘因果。生命就像河流,从无始的过去延续到无尽的未来。如果不了解轮回的理论,生命是没有长度的;不了解心性的理论,生命是没有深度的,没有长度和深度的生命是渺小而短暂的。通过修行,佛陀发现了觉醒之道。过去诸佛和祖师大德都由此走向觉醒,使我们看到了典范、希望和方法,对人生充满信心,不再悲观。

  假使佛教的创始人──佛陀,真的是一位悲观主义者,对他的描绘将更加恶劣。事实上,佛陀的形象是和平、庄严、充满希望和善意的。佛陀身上散发出的微笑和吸引力,据说是不可臆测和难以理解的,也可以说这就是他的教义的缩影。对灰心和苦闷者而言,佛陀那充满希望的微笑,是一种永不失败的力量、是一种振奋剂和令人欣慰的芳香。

  佛陀慈悲的光辉普照十方,像他这样的人,不可能是一位悲观者。当剑喜王和他的太子在聆听了佛陀的开示后,他们了解唯一获得真正自我的征服,和获得民心的最佳方法,就是佛陀真理的教义──佛法。佛陀拥有高度的幽默感,他经常发出会心的微笑,令他的敌对者因此而消除敌意。佛陀拥有一种特殊的力量,他能消除信徒的危险和邪恶的心识,并令他们心甘情愿的追随他。佛陀在弘法、辩论或和信众们讨论问题时,总是保持自己的尊严和平和的态度,因此赢得广大信众对他的崇拜和景仰。像这样的一个人,我们能说他是悲观主义者吗?

  佛陀从来都不希望信众过着痛苦、忧愁和焦虑不安的生活。他指示了痛苦的真相,和克服及消灭痛苦的方法和道路。要成为一位觉悟者,必须快乐。快乐是佛陀要我们培养证悟觉悟的条件之一。快乐绝对不是悲观的。

  有两部经典:《长老偈经》(theragatha)和《长老尼偈经》(thergatha),里面记录的都是佛陀的弟子们快乐的言辞,男、女众弟子们,以佛陀的教义为修持的方针,在生活中找到和平与幸福。根据经典记载:「有一回,高沙喇国王(kosala)告诉佛陀:他不喜欢其他宗教的弟子,他们看起来憔悴、粗俗、苍白、孱弱,无法给人一个好的印象,而佛陀的弟子则充满喜悦、欢愉、振奋的享受着精神生活,并以严肃、平和、轻松的心情生活着。过后,他又补充道,他相信佛陀的弟子们这种健全的气质是由于:佛陀的弟子们,深切的体悟到佛陀那伟大和意义深远的教义。」

  有人问佛陀:他的弟子们,日中一食,过着简单、纯朴、宁静的生活,因何会有如此的光辉呢?佛陀回答:「他们不懊悔于过去,不忧虑于未来,他们只生活在现在,因此,他们如此的容光焕发。愚痴的人,懊悔于过去,忧虑于未来,他们如干枯的芦苇草一样,折断于烈日之下。」《相应部经》

  佛教是一个宣传世间诸多不如意的宗教。然而,不能因此而把佛教列入悲观的宗教。因为佛教的实质是教导我们如何消除这诸多的不如意。佛法告诉我们,即使是最邪恶的人,在接受果报之后,还是一样可以获得解脱。佛教为人类提供了达到解脱的希望。但是,其它的宗教却认为坏人将永远的坏下去,并且有一个永久的地狱在等候他们。佛教否认这种教义的说法。

  佛教既不悲观,也不乐观。佛教不鼓励一个人在这世间,由于悲观或乐观而改变他的思想。相反的,佛教鼓励我们要活得真真实实,同时必须去学习了解事物的真实面目。

点我:

相关文章

【三界】是指哪三界?佛教中的“三界”如何解释?

【三界】是指哪三界?佛教中的“三界”如何解释?

三界(佛教解释)  三界(梵语:trayo dhātava? ,巴利语:tisso dhātuyo)指众生所居之欲界、色界、无色界。此乃迷妄之有情,在生灭变化中流转,依其境界所三个层次;又称作三有生死...

德森法师:精印历朝名畫观音宝相回向文

德森法师:精印历朝名畫观音宝相回向文

精印历朝名畫观音宝相回向文(一九三九年新春)华严经云,佛身充满於法界,普现一切羣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观世音菩萨,本过去久远劫前,早成佛道之正法明...

不该出现的寄生虫

不该出现的寄生虫

寄生虫是一种对寄主有极大危害的生物,他能够吸取寄主的营养物质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生存所需的养分,使寄主虚弱,生病,甚至导致寄主死亡。然而,寄生虫在大自然有很多,在我们...

大安法师:不经中阴身,顷刻做菩萨

大安法师:不经中阴身,顷刻做菩萨

如果我们都没有接引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我们都是很昏迷的,很颠倒的,如果临终助念念佛还好点,如果你到医院再打点吗啡镇痛剂那就更颠倒了。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第一是东南西...

信愿法师:曾郑治居士往生纪实

信愿法师:曾郑治居士往生纪实

【念佛感应录】曾郑治居士往生纪实佛弟子曾郑治老菩萨,生于民国十八年(1929)十一月五日,往生于民国一○八年七月二十三日早上八点五十分,享寿九十一岁。二○一九年三...

净空法师:冤枉生气

净空法师:冤枉生气

譬如现在很常见的事情,你的朋友向你借钱,借了一大笔钱以后赖帐不还你了,你一看到他就生气,一生气就堕一层地狱,再一生气又堕一层地狱,你说你不是冤枉吗?你如果看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