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应】-佛教感应指的是什么?

\

佛教解释

  众生有善根感动之机缘,佛应之而来,谓之感应。

  感属于众生,应属于佛。玄义六上曰:“经中机语缘语,并是感之异目,悉语众生。(中略)应是赴义。”三藏法数三十七曰:“感即众生,应即佛也。谓众生能以圆机感佛,佛即以妙应应之。如水不上升,月不下降,而一月普现众水。”正法华经一曰:“无数世界,广说经法,世尊所为感应如是。”大日经疏一曰:“妙感妙应,不出阿字门。”金光明文句六曰:“净土三昧经云:众生亦度佛,若无机感,佛不出世,亦不能得成三菩提。”同记曰:“今从圆说始究经意,良以自他性本不二,方有能感及有能资。”因是台宗立四机四应。众生感佛菩萨灵应之善根发动曰机,应此机而垂佛菩萨之利益曰应。是有四句:一冥机冥应。于过去善修三业,于现在未运身口,籍于往昔之善根,是为冥机。虽不现见灵应而密为法身所益,不见不闻而觉知,是为冥应。二冥机显应。于过去植善,冥机已成,得值佛闻法,于现前得利益者。佛初出世最初得度之人,现在何尝修行,诸佛照其宿机而自往度之也。三显机显应。现在之身口意,精勤不惰,能感降临。如须达长跪,佛往祇洹,月盖曲躬,圣临门阃。又如今之行人,礼忏道场,能感灵应者是也。四显机冥应。人于一世勤苦,现善浓积,而不显感,冥有其利,即显机冥益也。法华玄义六上曰:“众生根性百千,诸佛巧应无量。(中略)今略言有四:一者冥机冥应,二者冥机显应,三者显机显应,四者显机冥应。”

基本解释

  [释义]

  (1) (动)某些物体或电磁装置受到电场或磁场的作用而发出电磁状态的变化;叫做感应。也叫诱导。   (2) (动)因受外界影响而引起相应的感情或动作。电磁感应是存在的。(作主语)。

详细解释

  ◎ 感应 gǎnyìng   (1) [response;reaction;interaction]   (2) 物理学名词。一个物体(如电导体、可磁化体、电路)内部由于另一类似激发物体的接近(但不接触)或者由于磁通的变化而产生的电荷、磁性或电动势   (3) 因受外界影响而引起相应的反应   自然界现象对于人间情绪有种种不同的感应,我以为月亮引起的感应多半是消极。--茅盾《谈月亮》   令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与妻书》   (1).受影响而引起反应。《易.咸》:“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汉书.礼乐志》:“《书》云:'击石拊石,百兽率舞。'鸟兽犹且感应,而况於人乎?况於鬼神乎?” 宋 周密 《志雅堂杂钞.诸玩》:“﹝琴﹞凡动第一絃,则第四絃亦应,自然易动,即以羽毛轻纤之物试之,皆然,此气之自然感应者也。” 鲁迅 《<且介亭杂文>序言》:“作者的任务,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   (2).谓神明对人事的反响。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神通感应,不可思量。” 唐 刘知几 《史通.书事》:“幽明感应,祸福萌兆则书之。” 明 沉鲸 《双珠记.僧榻传音》:“恶有恶报,感应之常。”《清史稿.世祖纪二》:“考之《洪范》,作肃为时雨之徵,天人感应,理本不爽。”   (3).物理学名词。指某些物体或电磁装置受到电场或磁场的作用而发生电磁状态的变化。
点我:

相关文章

多年歇斯底里手淫让现在的我想自杀

多年歇斯底里手淫让现在的我想自杀

大愿地藏王菩萨大愿地藏王菩萨大愿地藏王菩萨南无阿弥佗佛,最近一直在观察自己,是否还有自力更生的能力,精神是否健全,直到多次严重影响了工作,出现一次次的亏损后,让我...

念一句阿弥陀佛功德有多大?

念一句阿弥陀佛功德有多大?

尊敬的善男子善女子,当你打开这篇文章,足以证明你前世已修了无量的福德因缘。相信释迦牟尼佛决不会说骗人的话,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愿愿圆满,没有虚发,十方诸佛伸出广...

传喜法师:出家三年先干活,去除世间的俗气!

传喜法师:出家三年先干活,去除世间的俗气!

出家三年先干活,去除世间的俗气!   我们背后有天童寺、阿育王寺,你们有走进去过吗?为什么没进去过,晓得吧?天童寺、阿育王寺的禅堂,你...

茶叶是癌症最大的克星,但喝错了会致癌

茶叶是癌症最大的克星,但喝错了会致癌

茶叶是癌症最大的克星,但喝错了会致癌癌症和茶叶有关系吗?喝茶能防癌,我们该信吗?给大家展示一组数据:1、据数据显示,日本广岛在原子弹爆炸后的10余年里,患癌几率最...

如何不生气

如何不生气

现在有许多人喜欢生气,人身体的绝大数疾病都是由气上得的。大家想想看当你十几岁二十几岁的时候,生了一场大气,你有没有觉得头昏脑涨,手脚冰冷四肢发麻。你可能睡完一觉之...

魏承思教授:中国佛教文化论稿 第七章 中国佛教

魏承思教授:中国佛教文化论稿 第七章 中国佛教

第七章 中国佛教艺术和审美 佛教艺术是以一整套艺术形象和艺术手段为其信仰服务的宗教艺术,它的美的理想和审美形式必然要求适应宗教内容的需要。但是,佛教艺术并不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