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海法师:出家的真义

出家的真义

《杂阿含经》四九经 白话:

佛陀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时,僧团的比丘起了纷诤,佛陀就责备教训他们。之后,佛陀摄举衣钵,进入安陀林中树下静坐,佛陀一个人静静的思惟 : 方才大众当中有诤论事,我责怪比丘们,但是那些年少的比丘出家未久,没有善知识、大德的教导,万一生起退悔的心,愁忧不乐,可怎么办! 我应该对诸比丘生慈悯心,再回去教化他们。

当时,大梵天王知道了佛陀的心念,立刻前往精舍,召集比丘们晋见佛陀,这时,诸比丘们面有愧色的来到佛前礼足之后,退坐一旁。

佛陀告诉比丘们 :「出家人,卑下活命,剃发持钵,家家乞食,就好像被禁锢一样。为什么要这样呢? 因为要追求胜义,要度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善男子! 你们是因为被王贼驱使才来出家的吗? 是因为背负债务才来出家的吗? 还是因为恐怖,害怕失去性命才来出家呢? 难道你们不是为了要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才来出家吗?

比丘们说 :「是的,佛陀!」

佛陀说 :「既然你自是为求胜义而来出家,为什么这当中有有愚痴凡夫,生起贪欲染着,嗔恚暴燥,懈怠懒惰,失念不定,诸根迷乱的现象呢? 这就好像才从粪坑救出来的人又再次掉入粪坑,以粪洗粪,从暗入暗一样,你们既然已经舍离诸种恶业,怎么能再造恶业呢?」

佛陀继续说道 :「比丘们! 有三种不善觉法,那就是贪欲觉、恚觉、愚痴觉,这三种不善觉由『想』而起。『想』有贪欲想、恚想、愚痴想等无量不善想。要如何灭尽? 应于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系心,住无相三昧(对一切法皆无想念,亦不可见,为与灭谛之灭、净、妙、离四行相相应的三昧。涅槃离色声香味触五法、男女二相、三有为相之十相),修习再修习,不善法就会从是而灭。」

「善男子! 善女人! 信乐出家,修习无相三昧是通达甘露涅槃的门户。」

 

启示:

出家人是出离家庭生活,剃落须发,穿着坏色衣,求解脱世间忧苦,专心修持净行的修道者。

《遗教经论》云 :「出家入道之人,为解脱故,自降其身而行乞食。」

《大庄严法门经》说 :「菩萨出家者,非以自身剃发名为出家,非以自身守护律仪名为出家; 若能广起四无量心,安置众生,是名出家。」凡欲出家者,必先生起善法之心,而后从师剃除须发,披着袈裟,受持戒法。

《摩诃僧只律》举出太小、太老、负债者、外道等二十六种不被允许出家的条件。

《大宝积经》说明在家与出家之间的得失,譬如在家尘污多,出家妙好; 在家束缚,出家无碍; 在家摄恶,出家摄善; 在家怯弱,出家无怯; 在家顺流,出家逆流。

《大智度论》也阐明在家与出家有行道难易的分别,譬如居家欲专道业,则家业废,故为难; 若出家离俗,绝诸纷乱,一向专心行道,故为易。

《瑜伽师地论》亦揭示出家功德胜、在家多过患。

星云大师说 :「出家有十二种好处。一、集体成就; 二、助缘很多; 三、多种学习; 四、即刻拥有; 五、世界广阔; 六、少欲知足; 七、心无碍; 八、意不颠倒; 九、远离恶缘; 十、清净自在; 十一、禅悦法喜; 十二、多采多姿。

点我:

相关文章

“香” 供养礼佛的真实意义!

“香” 供养礼佛的真实意义!

1、香礼佛的真实意义寺院是佛教徒培福修慧的场所,古称丛林,通常在寺院大雄宝殿上供奉的叫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教主,被佛弟子尊为“世尊”、“本师”等。烧香礼佛的真实意...

净慧长老:修行第一关就是看你放不放得下

净慧长老:修行第一关就是看你放不放得下

在佛陀时代,佛陀与一位外道之间有过这样一段公案。有一位外道两手拿着鲜花来见佛,佛就说:“你放下”。这位外道就把一只手的花放下了。佛陀继续说:“你放下。”这位外道就...

不生气的有效方法

不生气的有效方法

遇到事情时要勤修以下四观,可选择其中之一观即可:一观:世上没有一个坏人、恶人、敌人,所谓的恶人是因为其错误的认识和习气导致了错误的行为,我们应该予以理解。二观:人...

无病发财的雨宝咒,每天念诵108遍,无病无灾、

无病发财的雨宝咒,每天念诵108遍,无病无灾、

若能至诚供养三宝,念诵如是大陀罗尼。经七昼夜时无暂阙,诸天龙神皆生欢喜,自末冥雨所须财谷。《佛说雨宝陀罗尼经》云:若有人素食梵行,断食酒肉,日夜恒诵,获大富贵。佛...

嘎玛仁波切:众生烦恼无边,佛陀教法无量

嘎玛仁波切:众生烦恼无边,佛陀教法无量

从释迦牟尼佛开始传法,传承至今已经两千五百多年。在这样漫长的时间里,佛陀以他大慈大悲的精神,以及慈悲智慧合一的修行方法,让一代又一代的人离苦得乐,这是最伟大的神通...

梦参老和尚:信这部经的功德比一天三时布施供养的

梦参老和尚:信这部经的功德比一天三时布施供养的

“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