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谛】佛教的四圣谛是什么?

四圣谛

  四谛是释迦牟尼体悟的苦、集、灭、道四条人生真理,四谛告诉人们人生的本质是苦,以及之所以苦的原因、消除苦的方法和达到涅槃的最终目的。

四圣谛释义

  “谛”就是如是不颠倒,即是真理。“圣谛”是圣人所知之绝对正确的真理。“四圣谛”说四种真理:一者、苦圣谛;二者、集圣谛;三者、灭圣谛;四者、道圣谛。唯有佛陀才能开示它,其余的人只能随着佛陀而解说,乃至辟支佛也只能自己觉悟,没有办法以四圣谛来度化众生。

  佛陀阐释四圣谛的目的,是要告诉我们世间的因果以及出世间的因果。“苦”是指世间的苦果;“集”是苦升起的原因--世间因;“灭”是苦熄灭的果--出世间的果;“道”是灭苦的方法,通往涅槃的道路--出世间的因。在经典中有这样的比喻:众生的身心有种种的生死业以及烦恼,即是有各种的心病,佛陀将此病情,以及病情之所在处,告诉众生,并且指出那些解脱的圣人,没有病苦而得到的愉悦,以及解脱病苦的方法。。

  三转四谛法轮

  佛到鹿野苑,为五比丘三转四谛法轮;

  第一次说法这么说:原来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道,可修性;此时灭,可证性。

  第二次说:此是苦,我已知,不复更知;此是集,我已断,不复更断;此是道,我已修,不复更修;此是灭,我已证,不复更证;

  第三次转说: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道,汝应修;此是灭,汝应证

四圣谛的次序

  概述

  一、苦谛:说明世间是苦果。我们要知道苦有如病,应该遍知,这是世间的苦果,也是生死的流转。我们要知道所有的病,才能医治它。

  二、集谛:说明业与烦恼是苦的根源。我们要知道病苦的原因,将之断除。这是世间的因果,也是生死的流转,但是它指出我们生死流转的原因。

  三、灭谛:说明解脱与证果。众生无时无刻不在病苦中,我们要知道没病苦的快乐是怎样的?要认识怎样的人是没有病苦的?要证知怎样才是没有病?这是指出世间的果,就是解脱、清净的境界--涅槃。

  四、道谛:说明离苦的道路。我们要知道修道的方法有如良药,应该修学。这是指出世间的因,我们应该学习、掌握一些修道的方法,努力不懈地修行,最后就可解脱生死。

  苦圣谛

  苦即是逼恼的意思。众生经常被无常所患累、所逼恼,所以说是苦。苦相可分为三苦以及八苦;苦果可分为有情世间以及器世间两种果报。

  集圣谛

  集圣谛是苦的生因,他能集生死苦,故称为集圣谛。集就是招感集取,招感就是业力被烦恼所引发出来;集取就是烦恼在造业。因为我们过去造种种的业形成力量,加上过去与现在种种烦恼的引发,使我们受种种苦。所以这个集圣谛所要讲的就是烦恼以及烦恼所造的诸业行。

  灭圣谛

  灭圣谛即是苦灭圣谛。它说明众生可以从生死相续不断的苦报中得到解脱。灭是指灭除惑、业、苦,断著贪嗔痴等无明烦恼,不再有造作之心,究竟不生,不生所以不灭,即是涅槃。

  道圣谛

  道是出世间的因,解脱苦的方法,通往涅盘之路称为道。广义的说有三十七道品,狭义的说有八正道。

点我:

相关文章

遇​到不顺时,默念一句话,对自己有

遇​到不顺时,默念一句话,对自己有

都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人生路上,我们经常会遇到很多不顺之事,很多人遇到不顺之事后,就会非常烦恼或感到痛苦,这个时候可以在心中默念这样一句话,对自己有好处。若能...

胡小林:随缘方便念佛养神又舒服

胡小林:随缘方便念佛养神又舒服

我们这些人是居于中间的那些人,忙吧,也没有那么忙;闲吧也没有那么闲。这个时候,印光老和尚说随我们自己的这个工作生活的习惯,抓紧时间念佛。“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

净空法师:生死簿、业镜台,这一些都不是虚妄的

净空法师:生死簿、业镜台,这一些都不是虚妄的

【神明尅识。终入恶道。自有三途。无量苦恼。辗转其中。累劫难出。痛不可言。】这个地方所讲的『神明尅识』,这个「识」念破音字,不念识(ㄕ;shi),念识(ㄓ;zhi)...

药师山·紫虚居士:谈佛教的菩萨道

药师山·紫虚居士:谈佛教的菩萨道

谈佛教的菩萨道 药师山紫虚居士 一、前言很多不了解佛教的人都说佛教是一个消极又悲观的宗教,信佛会导致国家积弱、科技落后,这是一般人不了解佛教中有「菩萨道」的缘...

佛教故事:老病死苦常随逐

佛教故事:老病死苦常随逐

  过去,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弘法。一天,波斯匿王在闲静处,作如是思惟:‘世间上有三种法,是可憎、不可爱、不可追念的。何谓可憎呢?就是老;何谓不可爱?就是病;何谓不可追念,就是死。’  波斯匿王...

学愚教授:瑜伽菩萨戒在现代佛教中的意义

学愚教授:瑜伽菩萨戒在现代佛教中的意义

瑜伽菩萨戒在现代佛教中的意义 学愚(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在漫长的佛教历史中,戒律亦发生了从始佛教、到部派佛教、大乘佛教、仍至密乘佛教的演变。佛教传入中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