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辨别护法和附体?

    问:在学佛的居士身上,如何辨别护法和附体?居士们常讲自己的“护法”如何如何,这对居士自己和其他修学佛法的人有什么危害?请师父谈谈清净心,如何下手修持?

    答:现在在海内外,可能在北方——东北这一块,这些附体的现象好象显得比较多一些。我们学佛一定要有正知正见,刚才我们谈“心”的问题,要认证我们有妙明本觉之心,这是我们的主人翁,我们用这个主人翁,一定让它灵明不昧,不要让它睡觉。佛法包括儒家都是显发这个灵明的真如觉性的,你在这里都不加以关注,你还去谈什么附体、护法。你有什么法可以护哇?所以招来这些附体的,你用好听的名称叫他护法,实际上就是附体的那些不好的东西——魑魅魍魉。这些如果你不认证他,你还以为它是很了不得的事情、很好的东西,而且反而还被反客为主,你这个主人翁还做了他的奴才,他叫你干嘛你就干什么,你可不是本末倒置吗?在这个身体当中你是主人翁啊,所以凡是附到你身上去的,可以说都是不对的、都是不好的,你一定要把他恭送出去,你在心理上就得要跟他划清这样的界线。他为什么会附到你的身体上来?肯定是你有所求的,是你招来的。解铃还需系铃人,你既然把他招来了,你一定要下定决心把他送走。如果他赖着不走怎么办?赖着不走你就跟他念“阿弥陀佛”,你念阿弥陀佛回向给他,希望他离开。那么如果你是修净土法门的,佛菩萨是会护念我们,加持我们,《观经》也讲,一个至心念佛的人,观音、势至会隐形保护我们,但是要注意:他绝对不会附体,会护念我们,加持我们,会在我们困难的时候,他会以善巧的不同的形态来帮助我们,绝对不会说在我们这个身体的“这间房间”里面出现了两个东西。 
    你一个身体出现了两种力量,这实际上说白了就是精神分裂呀。但确实经典当中讲的有很多年老成魔的邪魅呀,这种魑魅魍魉啊,包括天魔呀,你只要有求贪神通的心啦,贪善巧的心啦,贪辩才的心啦,哎,由你一念贪心,他趁虚就附到你的身体上,而且他这个附体的还能给你显现种种神通,控制你的大脑,你认为他是圣人呢——还是菩萨呢。

    这个你不要老是讲自己“护法”如何,你这些都是迷惑颠倒啦,你谈你有“护法”,他也有“护法”,你就这一念哪,你传这个观念,都是自误误人哪,搞得很多居士都要去求“护法”,那些不好的东西都附到居士身上去了,以后你都是在败坏佛教形象。到时候有很多居士有“护法”,碰到什么事他不经过自己的思维,他都闭上眼睛去问所谓的护法,被人家控制,到时候你这一学,人家都以为你这佛教真的是迷信啦:败坏佛教形象啊。佛教是要把我们本有的智慧显发出来,我当下一念心“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即心即佛”,我念佛的时候就是佛,就是佛的光明现前,你还去找什么其他的东西呀。心外求法都是邪的,我们一定要向内心去求,我们本具佛性,我们的心是这么尊严,你不向自己的本心去求,还去求外面的,你就是邪魔外道。 
    至于说清净心的问题——如何下手修清净心,首先要认准一个事实,我们凡夫众生是没有清净心的,心绝对是生灭的、污染的、罪恶的。如果说真正有清净心的人只有一个,就是佛,佛才能够得上清净,等觉菩萨以来,他都有生相无明,都不能说究竟清净。但我们修行要趋向佛的心,要趋向清净,怎么趋向清净呢?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句阿弥陀佛是清净的摩尼宝珠,投到我们浊染的内心,能够转凡夫的浊染为佛心的清净。你念的越多,我们的心的念头就清净的更多一些,多多益善,每天至少一万声到三万声佛号,你心就比较得安静、清净一点。

 

                      ——2008年11月大安法师讲于秦皇岛

 

 

点我:

相关文章

传喜法师:学佛开拓心灵宝库 出家需有献身精神

传喜法师:学佛开拓心灵宝库 出家需有献身精神

学佛开拓心灵宝库2012.08.22 ——客堂开示 出家需有献身精神 首先你看我们佛教有二千六百多年历史。一旦出家穿上这个衣服,对这个社会来说就是代表三宝,...

宽见法师:《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五 10 不偷

宽见法师:《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五 10 不偷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五(10)——改变人生命运的秘笈 十、不偷盗的利益之常怀布施的念头 第九大利益“常怀施意”。“施意”,布施的念头。心里要常怀着布施的...

清远法师:佛教管理

清远法师:佛教管理

佛教管理 清远法师 [摘要] 戒律是佛教伦理道德最集中的体现,也是一切佛法的基础。中国佛教戒律是在印度佛教戒律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与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

揭示孩子投胎的真相,堕胎就是结下千百世的恶缘

揭示孩子投胎的真相,堕胎就是结下千百世的恶缘

每个婴儿都跟母亲有生生世世的缘分,每次投胎都经历了千辛万苦,消耗大量福报看到在每个女性身上在灵界有很多的丝线,代表着今生会遇到的人,包括他们的亲人、朋友以及孩子。...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六)~C 12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六)~C 12

1224经、1225经:此二经为天帝释引导诸众信人等归信佛陀并供养众僧。 在佛陀住世的年代,各种外道学说十分盛行,于是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教派。无论在中印度的王舍...

仁炟法师:如何打坐

仁炟法师:如何打坐

仁炟的打坐是北京八大处灵光寺的海圆老和尚教给仁炟的。这位老和尚告诉仁炟,打坐的时候要念佛:吸气念“阿弥”,呼气念“陀佛”。一呼一吸正好四个字:阿弥陀佛。这就是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