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缘】什么是因缘?佛教中因缘的三层意思

因缘(佛教解释)

  佛学术语,因果,具足说是因缘果报。因是事物生起的主要条件,缘是事物生起的次要条件,有因有缘,必然成果,此因对因来说称为报,就是“因缘果报”,亦简称“因果”。

  有因就有果。有果必有因。多因一果。

因缘的概念

  佛经翻译时大量借用了华夏文化已有的概念,”因缘“正是这样的概念。

  “缘“约等于“彖”: 彖从口豕,彖的“口”类似于“国”、“图”的“口”,边缘、边框的意思。具体详细意思由(“口”+豕)象形、会意得到。豕:(象形。会意。甲骨文字形,象猪形,长吻,大腹,四蹄,有尾。本义:猪。《扬子.方言》猪,关东西或谓之彘,或谓之豕。豕心(豕贪食,用以比喻贪婪无厌之心);豕牢(养猪的房舍)。

  《易.系辞》彖者,言乎象者也。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又》彖者,材也。虞翻曰:八卦以象吿。彖说三才。故言乎象也。三才即天、地、人三才。(意思是,先观天文知道上天以及天子的信息,观地理知道地方富贵家族的信息,观人文知道许多人的信息,然后把这三种信息框在一起分析、判断就能决断事情。)

  因:【说文】从囗大。会意。意思大概是把“口”内因素放大。 异体字:囙。会意。意思大概是把局部“口”出来。比如:因噎废食,因人而异,因势利导,把"噎、人、势"因素放大。

  缘分到的时候,“因”、“缘”能和合,能生“果”。大因缘生大果,小因缘生小果。

  “因”与身心联系,有两层意思,一层指与某个果联系的部分“渴爱”,另一层指与某个果联系的部分“知识”;“缘”与身外之物联系,指与某个果联系的部分身外之物。心物感应触动产生“因”。佛教很注重意会神通,喜欢用“意象”或者“画面”进行直接思维,佛教佛像的两个眼睛总是大而有神,佛像眉心的红点是佛教徒的第三只眼,用来时刻提醒佛教徒思维时应该习惯在半空中生成“海市蜃楼”一样的景象。大概有以下思维活动,心内之“因”与外物之“缘”在“海市蜃楼”里进行比对,十分相似的,必定有结果,七八分相似的,有七八分把握有结果,找不到能和合的因缘,没有结果。

  其次,佛教认为“因缘”都是“空”,有三层意思:

  1、虽然“因”与“身”联系,“缘”与“身外之物”联系,但人不可能认识真正的“身”和“身外之物”,所以一切认识、一切知识究竟是空,此是一空。

  2、思维过程中“因”、“缘”都只是精神现象,此是二空。

  3、思维时,因缘在虚空中会合,许多形象在虚空中出现、组合、消失......,此是三空。

  所以因缘既能生果,又究竟是空,佛教从自身利益出发,喜欢说囫囵语。

  ”画一个房子,你住在那里面

  化一颗种子 ,种在你的花园”

  这两句话深得佛教”因缘“二字的精髓,画面感很强,意思表达得很清楚,值得仔细揣摩、玩味。比如:房子说明了这个”缘“范围大小,人是这个”缘“内最活跃最重要因素,种子代指”因“等等。

儒道讲“和合”

  儒道文化在说明相同问题时不用这两个字,而是沿用上古上已有的”和合“二字。

  情:情与先天秉性有关,与后天学力有关,与伪相反。《易.系辞上》:“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在外十九年矣......民之情伪,尽知之矣。”《后汉书.耿国传》:“夷狄情伪难知,不可许。”宋.陈亮《丙午秋答朱元晦秘书书》:“天下之情伪,岂一人之智虑所能尽防哉!”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三》:“儒家释家,情伪日增,门径各别,可勿与辩也。”

  与道家、道教重视自然原则不同,早期佛教认为世界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均无其独立自性,因而是不真实的。这种通过分析主义的思维途径来论证事物虚幻不实的作法为其后大乘佛教所继承。大乘佛教进一步提出缘起论以对世界做性空的价值判断。这种通过层层分析达至的空相对中国传统重视和合的思想传统,实在缺乏强制性。道理很简单,因为中国人根本就不认为和合的事物不真实,反而认为事物只有通过和合才能达至更高的善与美。这应当与中国古代重视综合性、整体性思维方式密切相关。像刘宋高僧慧琳在《白黑论》中就对佛教的缘起性空理论予以驳斥:

  今析毫空树,无伤垂荫之茂;离材虚空,不损轮奂之美。明无常增其渴荫之情,陈苦伪笃其竞辰之虑。(《宋书》卷九七《天竺迦毗黎传》)

  贝锦以繁采发挥,和羹以盐梅致旨,齐侯追爽鸠之乐,燕王无延年之术。恐和合之辨,危脆之教,正足恋其嗜欲之私,无以倾其爱竞之惑也。(《宋书》卷九七《天竺迦毗黎传》)这显然是用中土的和合论来对抗佛教的缘起论。

点我:

相关文章

阅微草堂笔记 大士慈悲

阅微草堂笔记 大士慈悲

  大士慈悲  沧州的插花庙,有一位姓董的尼师。适值观世音菩萨的圣诞,她便置备供品,敬献佛前。当她摆设完供品之后,忽然感到有些疲倦,便靠着供案暂歇片刻。恍惚之间,梦见菩萨对她说:“你不给我上供,我...

如何知道他是一位圣者?

如何知道他是一位圣者?

  有一次,佛陀在舍卫城南郊的祇树给孤独园对比丘们说:“比丘们!尚在修学而无他心神通的比丘,如何透过观察验证,知道那已经全然正觉的如来呢?”  “世尊!您的教导,是我们了解法的根源,请为我们说吧!...

传喜法师:佛法智慧破迷信

传喜法师:佛法智慧破迷信

学佛改命转运求解脱——蠡县万佛寺开示13.06.19 佛法智慧破迷信 也有一个领导干部啊,做宗教工作的领导干部说:“现在这个时代,不是讨论信不信的问题,而是...

专注听法的阿难尊者

专注听法的阿难尊者

  佛陀告诉比丘们:佛起大慈悲心,想要让弟子们了解念佛法门的深义,就像父亲谆谆告诫着子女,希望子女能够有所成就。专注、精进地念佛时,犹如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佛陀的身形、相貌,视线不曾稍移;心中系念着佛...

印光大师:读此书,即可作状元宰相

印光大师:读此书,即可作状元宰相

印光大师太上感应篇直讲序人性本善,由对境涉缘,不加检察,遂致起诸执著,好恶,种种情见,以埋没本性者,比比皆是。由是古之圣人,各垂言教,冀人依行,以复其初。其语言虽...

高月明居士:什么是超人的智慧?

高月明居士:什么是超人的智慧?

什么是超人的智慧? 什么是超人的智慧?“超人”不是美国电影中的超人,也不是“非人”(即是神)的超人,而是超出一般人的智慧而已。问题是,什么样的智慧是超出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