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承思教授:中国佛教文化论稿 序言
作者: 魏承思 序言 中国佛教文化史是一个古老的综合论题。 远自释道安首倡“出家无姓,同称释子”,综理经录为中国佛典目录学之始。罗什为答慧远所问大乘深义十八科而撰《大乘大义章》。厥后天台、华严分科判教,别立门庭。天台若《大乘止观法门》(传慧思作),释如来藏,总明三性,发万法互摄之说;湛然作《金刚錍》,立“无情有性”之义。华严若法藏《金师子章》,明缘起,论五教。宗密晚出,和会“宗”“教”,作《禅源诸诠集都序》,分为三宗七家;乃至《原人论》兼及儒道有关人生来源论点,直显真源。盖已“上为以前佛学作一结算,下为以后道学立一先声”(冯友兰语)云。至宋延寿禅师出《宗镜录》,亦隐为“宗教会合”之结撰也。 近贤自杨仁山刻经弘教,欧阳渐建立内学院,章太炎、梁任公、吕澄、汤用彤诸氏,迭出宏篇,综论佛法与中国传统文化,其致广大而尽精微之业绩,固已为内外学者所公认矣。顾尚未有将二千年来佛教史迹与传统文化之交涉,源源本本,作一鸟瞰式的叙述,而予吾人以一明确详尽的概论,乃今于魏生承思新编《中国佛教文化论稿》一书见之矣。 作者立足于前修与时贤丰硕成果之上,妙善抉择,取精用宏,蔚成长编。认为佛教是一种特殊文化形态,对古代印度文化的一次系统总结和重大变革。中国佛教则是印度佛教在中国文化圈内的移植。其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主体——儒、道文化相接触,已经历一个由依附、冲突到互相融合的过程。此一过程既是佛教中国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佛教化的过程。经过长期的选择、改造和重构,中国佛教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从而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一般来说,它具有适应性、世俗性、调和性、简易性的特点。这些特点既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和文化传统作用于佛教的结果,也是佛教能够在中国长期存在、广泛传播的条件。佛教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文化遗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本书此一叙述,要言不烦,甚得探骊之快。余尝言文化有三性:继承是历史的传统,吸收是时代的潮流,创造是民族的形式。二千年来佛教中国化的过程,大乘佛学天台、华严、南禅诸宗的开创,承先启后种种殊胜,足为吾说张目;而魏生论稿之问世,实一大事因缘也。吹网投针,全凭自力;他山攻错,所望读者。因乐为之序,藉证同参之雅云尔。 苏渊雷 一九九一年辛未清明于姑苏旅次 布施得福德贫穷从悭贪而来富贵从布施中来我们现在拥有的一切都从过去的修心积德而来常言道“越布施,越有福”无论是我们的精神方面还是物质方面,都是如此在《地藏经》、《业... 讲到无明,给各位说一个近代的故事。此事距离现在大约一百二十年清末时代,一个贵州人在四川犯法,判死刑,要杀头。很巧,执刑的刽子手刚好是这名死刑犯最要好的朋友。死刑犯... 临济禅师将圆寂时,曾开示弟子道:“我入灭后,你们不可将正法眼藏也随着灭却!” 座中三圣惠然禅师听后说道:“身为弟子的我们,怎敢将老师的正法眼藏灭却呢?” 临济禅师问道:“那么,假如有人问起... 人生要「随缘如云」 每个人都要学习随缘,就像天空的云自由自在的飘动,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挡它,既使是最高的高山也无法挡住云。 因为软软的云无形无体,它随风而去,... 生活像一面镜,微笑是面对生活最好的样子,请记得,让这个世界灿烂的不是阳光,而是你的微笑。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已经失去的,也不是尚未得到的,而是此刻拥有的,不为往事扰,... 岁次壬申十二月,厦门妙释寺念佛会请余讲演,录写此稿。于时了识律师卧病不起,日夜愁苦,见此讲稿,悲欣交集,遂放下身心,屏弃医药,努力念佛。并扶病起,礼大悲忏,吭声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