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承思教授:中国佛教文化论稿 序言

中国佛教文化论稿

作者: 魏承思

序言

中国佛教文化史是一个古老的综合论题。

远自释道安首倡“出家无姓,同称释子”,综理经录为中国佛典目录学之始。罗什为答慧远所问大乘深义十八科而撰《大乘大义章》。厥后天台、华严分科判教,别立门庭。天台若《大乘止观法门》(传慧思作),释如来藏,总明三性,发万法互摄之说;湛然作《金刚錍》,立“无情有性”之义。华严若法藏《金师子章》,明缘起,论五教。宗密晚出,和会“宗”“教”,作《禅源诸诠集都序》,分为三宗七家;乃至《原人论》兼及儒道有关人生来源论点,直显真源。盖已“上为以前佛学作一结算,下为以后道学立一先声”(冯友兰语)云。至宋延寿禅师出《宗镜录》,亦隐为“宗教会合”之结撰也。

近贤自杨仁山刻经弘教,欧阳渐建立内学院,章太炎、梁任公、吕澄、汤用彤诸氏,迭出宏篇,综论佛法与中国传统文化,其致广大而尽精微之业绩,固已为内外学者所公认矣。顾尚未有将二千年来佛教史迹与传统文化之交涉,源源本本,作一鸟瞰式的叙述,而予吾人以一明确详尽的概论,乃今于魏生承思新编《中国佛教文化论稿》一书见之矣。

作者立足于前修与时贤丰硕成果之上,妙善抉择,取精用宏,蔚成长编。认为佛教是一种特殊文化形态,对古代印度文化的一次系统总结和重大变革。中国佛教则是印度佛教在中国文化圈内的移植。其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主体——儒、道文化相接触,已经历一个由依附、冲突到互相融合的过程。此一过程既是佛教中国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佛教化的过程。经过长期的选择、改造和重构,中国佛教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从而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一般来说,它具有适应性、世俗性、调和性、简易性的特点。这些特点既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和文化传统作用于佛教的结果,也是佛教能够在中国长期存在、广泛传播的条件。佛教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文化遗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本书此一叙述,要言不烦,甚得探骊之快。余尝言文化有三性:继承是历史的传统,吸收是时代的潮流,创造是民族的形式。二千年来佛教中国化的过程,大乘佛学天台、华严、南禅诸宗的开创,承先启后种种殊胜,足为吾说张目;而魏生论稿之问世,实一大事因缘也。吹网投针,全凭自力;他山攻错,所望读者。因乐为之序,藉证同参之雅云尔。

苏渊雷

一九九一年辛未清明于姑苏旅次

点我:

相关文章

父亲临终前,我跪诵《金刚经》渡父

父亲临终前,我跪诵《金刚经》渡父

我父亲是中医大夫,一生为人善良,但是脾气不好,在年轻时,晚间不论几点,深更半夜的只要有患者敲家里的门,父亲没有任何条件立即起床,去患者家里诊治疾病,而且不收钱。父...

佛陀开示人在临终时出现的六道现象的详述

佛陀开示人在临终时出现的六道现象的详述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记载:要堕落地狱的人,临命终时有十五种现象:一、对于自己的丈夫、妻子等男女眷属恶眼瞻视。二、举起双手,抚摸虚空。三、不随顺善知识的教导。四、悲号...

孝顺之后,戒色顺利婚姻事业蒸蒸日上

孝顺之后,戒色顺利婚姻事业蒸蒸日上

说到孝顺父母,本人有非常深切的体会。不孝与顶撞父母,令我活在地狱道将近30年,不见天日。若没有过去地狱般的苦难经验,就没有今日的大彻大悟!今天想在这篇短文内精简分...

【四谛】四谛是什么?佛教中的四谛是哪四谛?

【四谛】四谛是什么?佛教中的四谛是哪四谛?

四谛(佛教解释)  四谛,又作四圣谛。谛,意为真理或实在。佛教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四谛概说  「缘起」是宇宙人生一切万法生灭变异的定律,佛陀因证悟「缘起」而成佛,但因缘起深奥难解,为使尚未起...

昌乐法师:若你把《金刚经》的​某一

昌乐法师:若你把《金刚经》的​某一

昌乐法师《练习空性》第50讲你的付出应该有一个很基本的原理,掌握一个秘诀,你的付出要直达人心,要让他敞开心扉,感受到你真正的善意。而我们很多人的付出,是因为我想改...

钟茂森:改造命运,必先改恶念

钟茂森:改造命运,必先改恶念

真的,《太上感应篇》上讲,「其有曾行恶事,后自改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久必获吉庆,所谓转祸为福也。」过去虽然有些不善的言行、心念,只要改过来,念头改了,心行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