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施如播种

  舍卫城有一位大财主名叫提婆,为人刻薄,爱财如命,不但多方聚敛,就是一件极小的公益都不肯去做。家中虽藏有八万余斤黄金,日常生活却过得和穷人一样,人们对他的印象坏极了。他一死,没有子孙继承,依照法律,财产全归国有,这下子人心大快,不免议论纷纷。

  波斯匿王深感疑惑,就去请教佛陀:「佛陀!像提婆这样悭吝的人,为什么今生会这么富有呢?」

  佛陀微笑道:「大王!这是业报,是有前因的。提婆在过去世中曾供养过一位辟支佛,种了不少善根,所以感得多生多世的福报,今生的富贵是他最后一次的余福了。」

  波斯匿王追问道:「他今生虽未行善事,但也未造恶业,在他生死相续的来生,能不能也像今生一样的大富呢?」

  佛陀摇摇头说:「不可能了!他的余福已享尽,今生又没有布施种福,来生绝对不可能再享受福报了。」

  《因果经》有一首偈语说:「富贵贫穷各有由,夙缘分是莫强求。未曾下得春时种,坐守荒田望有秋。」世间上无论好坏、善恶、得失、有无,都有其因果关系,没有任何一件事可以脱离因果法则。譬如同样是人,为什么有贫富贵贱的差别?这是因为有的人好吃懒做,悭吝不舍,整日游手好闲,不事生产,自然坐吃山空;有的人勤劳奋斗,乐善好施,懂得广结善缘,自然生财有道。

  在佛门里称布施为「种福田」,只要有播种,必然会有结果,但是何时才能收成,就有待因缘成熟了。

点我:
返回列表

上一篇:模范王

下一篇:馈赠以法

相关文章

济群法师:佛教四观教你遇事不生气!

济群法师:佛教四观教你遇事不生气!

不随嗔心跑当我们面对逆境或受到伤害时,应以智慧观照自己的心,而不是随着嗔心跑。遇到事情时要勤修以下四观,可选择其中之一观即可:一观:世上没有一个坏人、恶人、敌人,...

警惕无常,欢喜消业

警惕无常,欢喜消业

  警惕无常,欢喜消业──佛陀生病的时候  人体生病有时候是对人类的一种警惕,让我们知道人生的无常,不知道什么时候病苦灾难会来临,警惕我们要赶快把握人生──今天不做、今天不做、今年不做,不知道是否...

贫妇扫佛精舍得道因缘的故事

贫妇扫佛精舍得道因缘的故事

  园精舍的僧在佛陀的教导下,和合共住,用功精进。每天,僧庄严的讽诵、摄受的威仪,让精舍呈现出一片肃穆祥和的法界,同时也让住在精舍旁的贫穷人家,在耳儒目染下心生欢喜,和三宝结了善缘。  “多庄严的...

“死而复生”的达摩祖师

“死而复生”的达摩祖师

  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在嵩山五乳峰山洞中面壁九年,取得正果后把法衣、法器和四卷《椤伽经》传给他的弟子慧可以,之后就离开少林寺,开始他回归西天天竺的行程。一天,达摩走到千圣寺,夜宿禅堂,当夜身得重病...

忍辱的真义

忍辱的真义

  富楼那是佛陀十大弟子中,说法第一的大阿罗汉,经常往来于各地宣说佛陀的教义。有一天,富楼那恭敬地来向佛陀辞行,打算到北方的偏远地区──蛮荒未化的输卢那国去布教。佛陀赞许他为教弘法热忱,并委婉的对他说...

百业经:(8)生乐母 婚前证果智慧第一

百业经:(8)生乐母 婚前证果智慧第一

  法王晋美彭措金刚上师传讲  堪布索达吉译导  一时,佛在舍卫城。(译者:据说佛在此居住了二十五年,也有说是二十四年。佛当年所居的遗址尚在,在更顿秋培所著的《印度佛教史》与许多印度的佛教史上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