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朋: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一、佛教的进取思
去妄存真,明心见性 有源律师去见大珠慧海禅师,问大珠禅师:“和尚修道,还用功否?” 禅师曰:“用功。 ” 又问:“如何用功?” 禅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 ” 问:“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 禅师曰:“不同” 再问:“何故不同?” 禅师曰:“他们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思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 ” 这则公案真是发人深思。本来我们吃饭是为了果腹充饥,所以吃饭的时候就要认认真真的吃饭,品尝每一口饭菜的滋味,这一个过程即使不是一个非常享受的过程,也是充满着新奇和探索的一段时间。但是很多人吃饭不认真,有时候他们吃饭时要生气,气鼓鼓地吞咽,在下死力虐待自己;有时候他们会因为自己的饮食不够精致而羞腆;还有的时候他们吃饭太贪,一定要比别人多吃多占:还有 的人吃饭时也在考虑问题,心不在焉……可以说,很多人吃饭时候都丢失了平常心,遇到好吃的饭菜就多吃多占这是起了贪心,遇到不好吃的饭菜就少吃不吃这是起了瞋心,吃饭为了炫耀,这是虚荣心,看到别人吃得好心里不平衡,这是升起了嫉妒心……很多人吃饭时候还有口舌之争,品评他人,这就是“吃饭时不肯吃饭”。 至于“睡觉时候不肯睡觉”的人那就更多了。多少人每天头脑里思虑不已,到了晚上各种念头仍然纷纷扰扰、不可遏抑,结果有的备受失眠折磨,有的虽然有睡眠但是梦境纷乱竟然比白日里疲累更甚。那些所谓爱思考的人的妄想总是连绵不断,就象流水一样一念接着一念,把自己死死栓在这些幻境里面。 所以参研佛法的关键就是要解决心的问题。一个人无论是读过多少书,乃至于做过多少高深学问,无论这个人是平头百姓还是王侯将相,哪怕是做过很多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是一说到面对自心,仍然是一片空白,就像是婴儿一样茫茫然无所知。对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讲,一说要面对自心,都是没有丝毫的经验可供借鉴,而且,如果要处理好自己心中的各种问题,这一定需要大智大勇,要勇于面对,敢于斗争,更需要长期艰苦的努力。 比如《金刚经》中须菩提向我佛释迦牟尼请教:“善女人,善男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所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发菩提心,立志于修行觉悟,是修行佛法的根本所在;所谓“降伏其心”则是发菩提心之后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如何才能够把“菩提心”保持住,保持住修行的状态而不被“凡心”的躁动而干扰、阻止。《金刚经》就是始终围绕着这样一个大问题而展开的。“降伏其心”是修行佛法必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佛法也可以称之为“心性之学”,但是这个“心性之学”却比儒家的“心性之学”精致深刻许多。 为什么说“降伏其心”是修行佛法必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呢?作为具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太多的想法和追求,或者是为了所谓的个人理想,或者是为了所谓的人生幸福,或者是为了所谓实现个人价值。从小孩子开始我们就不得不天天背着书包去上学,参加各种各样的考试;长大后又为了获得生存的财富而不得不努力工作,努力搞好关系;为了情感的依赖而成家,生儿育女,不得不承担各种各样的义务与责任……但是,有一个最重要的又恰恰是我们最不在意保护的东西,那就是我们的自心。在我们长期的充满忧患与追求的生活中,它已经被沾染了太多不适宜的零零碎碎。以至于当我们“遇到”(还不如说是“产生”)烦恼时,我们往往只是责怪境遇不公、运气不好、他人卑鄙,而根本不去反省自己的内心。其实,我们内心的妄想才是一切烦恼的总根源,我们因此有了区别心、得失心、利害心、嫉妒心、羡慕心、欲求心、怨恨心、虚荣心、懒惰心、傲慢心、喜悦心、贪著心…… 连续不断的妄想使我们的自心本性被牢牢的遮蔽住了,要在根本上去除这种遮蔽,就必须要息灭妄想。当我们的妄想得到有效的控制,我们就不会被它所转,就可以做到入境不迷,见色不乱,自心保持清净,增上定力,进而才可能明心见性。自心保持清净,我们就可以谨守专一,不会被妄想分散我们的精力。如果用这颗清净心来做事情,就能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干任何事业都能够成功;如果用这颗清净心来修禅定,我们就能把心念高度专注,更容易进入禅定的状态;如果用这颗清净心来生智慧,我们就能够破除妄想的遮蔽,发现我们本自具有的佛性;如果用这颗清净心来度众生,就能使我们的慈悲之心显现,让众生的觉悟开启,智慧得以发生;如果用这颗清净心来修功德,我们就能使宇宙十方得到加 持和增上,建立不可思议的功德…… 当年我佛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成道时方才发现: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只因执著妄想而不能证得。这就很明确的告诉我们,在我们的内心,在妄想执著的遮蔽之下,都有清净的如来智慧,这就是我们的自性,是我们真正的自己。我们只要也只有把它发觉了,才可以彻底明了我佛释迦牟尼的一番苦心讲解。 所以佛法修持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明心见性,只有这样才可以谈得上是修习佛法。六祖在五祖门下悟道时说:“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就是发明了自性,自性发明之后,才算是真正入了修行之门。“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你就可以出师了,剩下就是自修自证了。 “明心见性”就是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认识到真如实相,心中要彻底明了自己这一滴水真真切切地与宇宙这一个大海同息同在。“明心见性”要从自心中去认识,这里所谓的“心”就是指我们现前的心念,这个心念是虚妄不实的,是生灭变化的,但透过生灭变化的表面,还有不生不灭的心体。所谓“明心见性”,就是要我们明了心的虚妄性,不被它的变化所迷惑,更不要被它牵了走,要能够“借假修真”,保持住“自己做主”的状态,从而透见到自己清净的心性和真正的生命本体。 所以,如果我们要获得改造世界的大智大慧,获得至高的人生幸福,就必须要踏踏实实地从心地上下功夫。《金刚经》里所说的“降伏其心”,就是要降伏我们内心的没有片刻安定的种种虚妄的想法,这些想法如同空中之云彩,不住变换,一有执着,便是烦恼。所以如果要降伏烦恼,得到清净,就必须没有执着,消除孔子所谓的“意、必、固、我”,做到如《金刚经》里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样才可以脱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前面说过,我们之所以产生各种烦恼,是因为我们的六根缘(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六尘境界时,我们执著于“我”又执著于“法”,使得我们的心中生起种种不合乎真实的妄念,由“我”、“法”二执引起贪、嗔。痴等各种烦恼。如果我们能够以大智慧明了“我”与“法”空无自性,都是因缘所生而其生灭不定,自然就可以如《金刚经》所说不执著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执著于“色”、“声”、“香”、“味”、“触”、“法”,那烦恼就自然不会生起,我们的内心自然被降伏,转为清净自在。 显而易见,学禅就是要向内心努力,在有生之年充分地认识自己,彻底地找到真我。这就要充分认识自己的表层意识,对后天的眼、耳、鼻、舌、身、意、所吸收、追爱、谋求的各种东西(假象)切实加以整理和扬弃。也就是按我佛释迦牟尼的教诲去反省、忏悔、去障、去执,把那些附着在心灵上的尘垢一步一步的清除出来,完全彻底地把眼、耳、鼻、舌、身、意和色、声、香、味、触法所占据的心灵空间腾出来。“清除恶知恶见,超脱业力束缚”。清除的越干清、越彻底越好。当清到一无所有时,原本的真我自然显露出来。这时就是明心见性,你会获得大自在。这才是真实的人生,真正的佛法。 问:第一个提问,现代人常常有各种怪病,生长肿瘤,得癌症,请问,下面他有五个题目。 答: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学佛的同学都知道,佛法里面讲病有三种原因。第一种是生...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婆罗门,他的妻子名叫莲花,长得十分美丽,在当地是数一数二的美女。莲花不仅人长得美丽,性格也很温顺,心地善良、贤慧有礼。可是,不知怎么回事,这个婆罗门就是不喜欢自己的妻子,反... 现在人的参与意识都非常的强,而且总喜欢津津乐道与自己毫不相干的话题和事情。不知道这样的蠢蠢欲动,到底其结果是让我们能成为话题“主角”呢,还是能将话题“主角”取而代... 顺情而化我们都知道,阿弥陀经讲,极乐世界有很多的鸟,都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的,弥陀要解里面有一段话解释:「化作众鸟何义?」蕅益大师说:阿弥陀佛化作众鸟,是什么意... 三皈誓言中的“皈依佛,终不皈依邪魔外道;皈依法,终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僧,终不皈依外道邪众”,便是获得皈依体后应遮止的范畴。遮止学处中首先要求我们,皈依佛,永不皈... 应广西贺州居士再三祈请,大恩上师丹真绒布仁波切于2008年2月18日第一次到贺州弘法。当天下午,上师为60多位弟子授完皈依戒之后,问道:“你们这里有位老太婆,刚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