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山·紫虚居士:佛教徒礼拜供养佛菩萨,与外道
佛教徒礼拜供养佛菩萨,与外道有何不同? 答:依据佛教的论点,众生皆有佛性,都可成佛,也就是每一位都是未来的佛。既然如此,那是不是可以不礼拜佛菩萨?在理论上是可以,佛教中有不少人的修行方式是自心求解脱,例如一些独觉(即自己觉悟者)及声闻(修释尊的四圣谛法而觉悟者)即如此,禅宗修行者有很多人也是由自心求解脱,不假外力。 由这点看起来,佛教似乎是无神论者。这与一般坊间所说的「无神论」有何不同?基本上的不同是一般无神论者认为宇宙间没有任何神佛存在,而佛教徒中那些自力修行者都承认神佛的存在,例如在《阿含经》中,就提到很多天神与佛的存在。但佛教不承认神造世间,这与外道不同。佛教认为神也是六道轮回中的众生,也是如幻的存在,其与人没有什么很大的不同,其差异只是福报等不同而已,例如天神之类的福报比人大,但大家都具有轮回与无明的特性。 因此,我们不应该皈依神,也不必去供养礼拜他们。而外道人士认为神是主宰一切、创造一切,故人要去礼拜供养神、臣服于神。而佛教认为自心作主,自心才是主宰,故不要臣服于心外的神。那么,礼佛供佛是否也是心外求法?其与外道有何不同?笔者认为,在这一点,佛教与外道的最大不同是佛教以修自心为主,供佛礼佛只是修行的「助缘」,而外道以拜神为主修。至于外道也有以禅定或其他方法为修行者,但都与佛教不同,这些比较接近佛教的自力修行者,如禅宗或小乘。佛教徒供佛拜佛是以佛菩萨为「老师」,请求佛菩萨帮助我们、指导我们解决修行上的问题,至于你是否听从,那由你自行决定。 此外,我们也感谢他们过去生到今生常在照顾我们、帮助我们,为感恩故礼拜他们。我们礼拜供养护法也是因为他们护持我们。总之,对佛菩萨或护法,我们是基于感恩或感谢的心而礼拜供养他们,不是因为他们有大神通而臣服于他们。一般人会认为佛菩萨哪有帮助或指导我们,因为感觉不到佛菩萨为我们做什么!其实只要你求佛菩萨,他们就会由潜意识中给我们说法,解决我们潜意识中的问题,这就是一般人所说的消业障。至于实际指导修行者,那必须修行者自己有能力可觉知佛菩萨的开示才可行。在藏传佛教宁玛派(红教)有所谓法界「甚深传承」即类似此种。 舍卫城中有一良家子弟听了佛陀的说法,便皈依三宝,出家修行。当时有一位尊者为他解释戒律道:「法友啊!这个名为一种戒,这个名为二种戒、三种戒、九种戒、十种戒、多种戒。这个名为小戒,这个名为大戒,这个名... 善求恶求缘品第四十九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提婆达多。虽复出家。利养蔽心。作三逆罪。推山压佛。伤佛脚指。复纵放黑象。欲令害佛。别僧两部。杀漏尽比丘尼。以故杀生。疑畏受后报... 庄严 (汉语词语) 庄严,指端庄而有威严;形容人庄重、严肃、严正。见《法苑珠林》卷十三“求婚”引《菩萨本行经》:“庄严自身,令极殊绝。”佛家的庄严,是对表相事物,或心理行为的道德意义的修饰、加强。佛... 译序(摘录) 《百业经》是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宣说因果不虚的一部甚深经典。共有一百多个公案,涉及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仙人、国王、大臣、婆罗门、施主,居民、妓女、猎人等... 缘起 缘起(梵语:pratītya-samutpāda;巴利语:paticca-samuppāda),重要佛教术语,一切有为法都是因各种因缘而成,此理即为缘起。任何事物都因为各种条件的相互依存而处在... WHO专家预测:如果没有有效的预防,到2020年,全球每年新发病例将达到1500万,肿瘤病人总数,在发展中国家将增长73%,而发达国家增长29%,21世纪“癌症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