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山·紫虚居士:谈佛教的菩萨道
谈佛教的菩萨道 药师山紫虚居士 一、前言 佛教创始者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对不同根器的人有不同的教法,对一些比较重视自己的人(就是一般所称根器较差的人)就教他们如何自救,这部份以求自行解脱生死、不管他人生死的修行者,就是我们所称的「小乘佛教」,乘就是车,小乘就是小车,只能载自己,不能载别人。这些人以明了世间的苦与无常为出发点,去修道以求解脱苦恼,因为他们以为世间苦是他们的障碍,因此他们逃避世间的一切,这就是一般人认为佛教是消极逃避的由来。但这些人也是很了不起的,至少能空掉欲望,他们修行成功就是一般人所称的罗汉或辟支佛。对于根器较好的人(实际上是较喜爱管他人事情的),释尊就告诉他们,修行除了自己了脱生死,也要无条件的帮助其他人。这部份以利他为特长(当然也包括自利)的佛教,就是我们所称的「大乘佛教」,菩萨与菩萨道也是「大乘」佛教所独有的。大乘佛教很重视修「福报」,福报泛指做一切有相的善行(例如持戒、布施、念佛、供佛、诵经等)所得的(或所积存的)善果(例如有健康的身体、足够的财富、得长寿、有智慧、有官运、有好的妻女等),这与小乘佛教主张「断除」一切欲望是不一样的,大乘佛教修行者对各种欲望是主张「不执着」而不是断除。 释尊在世时到他圆寂后约五百年期间,印度流行的是小乘佛教,而大乘只是极少数,大乘佛教及其经典可能是释尊传授给一些俗家弟子而有的,在释尊圆寂后约五百年,大乘佛教才逐渐兴起终至取代小乘佛教。而在东汉传入中国的佛教(约在公元六七年)自始就是大乘的天下,这也许与中国人讲求家族和谐兴旺(就是得福报)的思想有关。 菩萨是指大乘佛教的修行者,全名是「菩提萨埵」,其意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圣者,这些修行者除了自己精进修佛道求解脱,同时也不舍众生、不离众生,一切修行也为众生,希望众生能离苦得乐,终究也能了脱生死。而菩萨道就是大乘行人修行与渡生之道。更深一层说,渡生是扩及所有六道众生,不只是对人而已。现在很多人以为做点善事就是菩萨道,这是有些问题的,行善布施可得人天福报,是菩萨道所必须的「一部份」(所谓三乘之共法),但不是全部。布施行善在天主教做得很积极,其伟大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使人间美好的想法不离孔子「大同世界」的理念。当然这些人对人心的净化及对善良风气的提倡是有很大的贡献,但它不是佛教的菁华所在,也不是菩萨道的全部内容,了脱生死才是佛教的菁华,菩萨道中的修行者精进修行要使自己了脱生死,也同时助他人了脱生死,虽然菩萨给大家有个美好的梦,但目的还是要大家早些「梦醒」,而不是要大家长久沉醉在美梦之中。 二、菩萨道的内容 (1)发渡生大愿: (2)发四无量心: (3)修六波罗密: (5)学普贤菩萨的十大行愿: 三、菩萨道精神的现代阐释 一个人修行到一段时间后或者对人生的苦、空有相当认识后,有时会觉得人生到头来都是一场空,何必努力做事呢?这样就容易陷入小乘行人的消极悲观的心境,若能发慈悲心为渡众生的苦难,那就会有为众生而产生热心积极做事的心,但在世间努力做事,若没有了知毕竟是空的修为,就容易陷入执着世间诸相,贪着世间名利而与一般凡夫无异。要了知毕竟一切是空最可靠的方法是经由修行而实证到空慧,这就是菩萨要修行空观的原因。这种菩萨道的思想对现代工商社会中的修行者有相当价值,前些日子有位学理工的同学与我聊天,他说因学佛而觉得很矛盾,很多事都不太想去做。我告诉他这是不对的,因他是学工的,我问他是否毕业后想开工厂,他说是有此意。我告诉他若将来开工厂,把所赚利益多分一些给员工,多替员工的生活着想,把员工当成自家人看待,你积极工作创造财富是为了照顾员工,这样你就是行菩萨道,你所得的回报将是员工的尊敬与高效率的工作。但是有这种想法的人并不多见,大多数的人还是较自私的,菩萨道的修习会有助于产生这种利他的思想,若台湾社会上多数人有这种想法,那台湾将是一个讲义理、充满爱心的社会,工商业的效率也很高,自然就是一个富裕的社会。 四、结论 佛弟子紫虚居士于长滨 圣者之功德 结缘生净土 当今念佛念得好的传印法师,为什么?我跟他接触过。这位老人家在北京时间很久,后来到天台山,住了将近四年,天天佛号不离口。那时候他年纪已... /* Generator: eWebEditor */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margin:0c... 十年抑郁,天天想自杀。五年级、11岁时,吃过一次安眠药,昏死过去,被邻居发现,洗胃活过来了;20岁时,因母亲恶口,受不了,在手腕上划了两刀,缝了六针。何况在这十年... 我们再看下面文中,「再其下则至诚念佛」。这是讲到信愿修行,经文上讲的,闻法乐受行,完全从事上讲。前面从理上讲,从心上讲,现在从事上讲。其下,那就是「至诚念佛,毫无... 人生要「随缘如云」 每个人都要学习随缘,就像天空的云自由自在的飘动,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挡它,既使是最高的高山也无法挡住云。 因为软软的云无形无体,它随风而去,... 2009年10月1日,我和爱人去山东庆云的海岛金山寺期间,通过其他的佛友有幸见到了一个发愿渡幽冥界众生的一个老师,姓陈,男,中等身材。刚开始的时候一起随别的居士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