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山·紫虚居士:谈佛教的菩萨道
谈佛教的菩萨道 药师山紫虚居士 一、前言 佛教创始者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对不同根器的人有不同的教法,对一些比较重视自己的人(就是一般所称根器较差的人)就教他们如何自救,这部份以求自行解脱生死、不管他人生死的修行者,就是我们所称的「小乘佛教」,乘就是车,小乘就是小车,只能载自己,不能载别人。这些人以明了世间的苦与无常为出发点,去修道以求解脱苦恼,因为他们以为世间苦是他们的障碍,因此他们逃避世间的一切,这就是一般人认为佛教是消极逃避的由来。但这些人也是很了不起的,至少能空掉欲望,他们修行成功就是一般人所称的罗汉或辟支佛。对于根器较好的人(实际上是较喜爱管他人事情的),释尊就告诉他们,修行除了自己了脱生死,也要无条件的帮助其他人。这部份以利他为特长(当然也包括自利)的佛教,就是我们所称的「大乘佛教」,菩萨与菩萨道也是「大乘」佛教所独有的。大乘佛教很重视修「福报」,福报泛指做一切有相的善行(例如持戒、布施、念佛、供佛、诵经等)所得的(或所积存的)善果(例如有健康的身体、足够的财富、得长寿、有智慧、有官运、有好的妻女等),这与小乘佛教主张「断除」一切欲望是不一样的,大乘佛教修行者对各种欲望是主张「不执着」而不是断除。 释尊在世时到他圆寂后约五百年期间,印度流行的是小乘佛教,而大乘只是极少数,大乘佛教及其经典可能是释尊传授给一些俗家弟子而有的,在释尊圆寂后约五百年,大乘佛教才逐渐兴起终至取代小乘佛教。而在东汉传入中国的佛教(约在公元六七年)自始就是大乘的天下,这也许与中国人讲求家族和谐兴旺(就是得福报)的思想有关。 菩萨是指大乘佛教的修行者,全名是「菩提萨埵」,其意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圣者,这些修行者除了自己精进修佛道求解脱,同时也不舍众生、不离众生,一切修行也为众生,希望众生能离苦得乐,终究也能了脱生死。而菩萨道就是大乘行人修行与渡生之道。更深一层说,渡生是扩及所有六道众生,不只是对人而已。现在很多人以为做点善事就是菩萨道,这是有些问题的,行善布施可得人天福报,是菩萨道所必须的「一部份」(所谓三乘之共法),但不是全部。布施行善在天主教做得很积极,其伟大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使人间美好的想法不离孔子「大同世界」的理念。当然这些人对人心的净化及对善良风气的提倡是有很大的贡献,但它不是佛教的菁华所在,也不是菩萨道的全部内容,了脱生死才是佛教的菁华,菩萨道中的修行者精进修行要使自己了脱生死,也同时助他人了脱生死,虽然菩萨给大家有个美好的梦,但目的还是要大家早些「梦醒」,而不是要大家长久沉醉在美梦之中。 二、菩萨道的内容 (1)发渡生大愿: (2)发四无量心: (3)修六波罗密: (5)学普贤菩萨的十大行愿: 三、菩萨道精神的现代阐释 一个人修行到一段时间后或者对人生的苦、空有相当认识后,有时会觉得人生到头来都是一场空,何必努力做事呢?这样就容易陷入小乘行人的消极悲观的心境,若能发慈悲心为渡众生的苦难,那就会有为众生而产生热心积极做事的心,但在世间努力做事,若没有了知毕竟是空的修为,就容易陷入执着世间诸相,贪着世间名利而与一般凡夫无异。要了知毕竟一切是空最可靠的方法是经由修行而实证到空慧,这就是菩萨要修行空观的原因。这种菩萨道的思想对现代工商社会中的修行者有相当价值,前些日子有位学理工的同学与我聊天,他说因学佛而觉得很矛盾,很多事都不太想去做。我告诉他这是不对的,因他是学工的,我问他是否毕业后想开工厂,他说是有此意。我告诉他若将来开工厂,把所赚利益多分一些给员工,多替员工的生活着想,把员工当成自家人看待,你积极工作创造财富是为了照顾员工,这样你就是行菩萨道,你所得的回报将是员工的尊敬与高效率的工作。但是有这种想法的人并不多见,大多数的人还是较自私的,菩萨道的修习会有助于产生这种利他的思想,若台湾社会上多数人有这种想法,那台湾将是一个讲义理、充满爱心的社会,工商业的效率也很高,自然就是一个富裕的社会。 四、结论 佛弟子紫虚居士于长滨 恶业的形成,有些是通过身体造作的。比如:杀生。杀害的对象大到像人或其他大动物,小到蚊子、蟑螂这些小动物;其实,将水煮沸杀菌,也是杀生;你走在路上,不小心踩死很多小生命,也是杀生。每个人都会造这... 涅槃(佛教解释) 涅槃,佛教用语,读作:niè pán。意义是指清凉寂静,恼烦不现,众苦永寂;具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远离一异、生灭、常断、俱不俱等等的中道体性... 守本分,修实行,分外不起一毫欲得之妄念。悲观抑郁和想自杀的烦恼可治也。人生世间,贵守本分。凡一切人,发颠发狂,乃至常生悲观,常欲自杀者,皆系不修实行,欲得大幸福,... 问:下面看网路同修的提问,因母亲学佛多年,在家中客厅已供有诸佛像,最近我自绘了地藏菩萨和佛像,能否装裱起来掛在自己房间里供奉?如果可以,是否需要择日拿到寺院开光,... 孝感动天◎ 宣化上人怎么叫“天伦”呢?就是天然的伦常。中国不是说有天伦之乐?按照世间法来讲,这是一种最应该的事,这就是天;天以自然为义,天就是自自然然的,说自自然... 大悲索法大悲索的加持方法及使用方法,这个加持方法到第四项上咱们讲。第三项上光讲大悲索的方法。【经文】:尔时观世音菩萨告梵天言,诵此咒五遍,取五色线作索,咒二十一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