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为什么一生造极重的罪业,临终念阿弥陀

【是五无间罪。虽至极重。动经亿劫。了不得出。承斯临命终时。他人为其称念佛名。于是罪中。亦渐销灭。】

这个注解很好,一开头「疑云」,大家听了这个话会有疑惑,「无间业重,何得一人称一佛名,即得销灭耶」,确实是能够叫人怀疑。我们从这个经一直讲到此地,诸位就了解,能够灭罪是你念头转了,罪就灭了。念头不转,那就是「一历耳根,永为道种」。

这是注解里面,一百五十一面第一行,最后这一句,《华严经》上说的。「《华严经》云,设闻如来名,及与所说法,不生信解,亦能成种」,这个利益在此地。换句话说,还是要堕,善知识提醒你,你自己要觉悟、要回头,这时候的觉悟,就是跟着善知识一心称念,这是真忏悔。

最后一念你心里面是佛,没有其它的,万缘放下,一心称念,行!这灭罪。如果称念阿弥陀佛,劝他往生,这一生造五无间罪业也能往生,这是大善。为什么一生造极重的罪业,临终念阿弥陀佛还能往生?佛在经上常讲,人死了之后去投胎、去受生,是业力在主宰。业力,你一生造作的有善业、有恶业,哪一个业主宰你去投胎?强者先牵。你阿赖耶识里头无量无边的业力,哪一个力量最强,牵着你先去投生。如果在这个关键的时候,你念阿弥陀佛的力量最强,那不就是先到极乐世界去投生了!就是这么个道理。可是善知识、善友来助念,帮你念佛,你不理会,你还是贪图世间的享受,还是放不下恩怨,那就没法子,你就到恶道去了。人死了以后,到哪一道去就在最后一念,最后这一念谁能有把握?确实没有把握,所以人临终这是真正大事,你死了以后往哪里去?你怎么个去法?这是大事。

所以佛教导我们,我们在一生当中要修善、修福、要积功累德,做这些好事为的是什么?为的是临终的时候有福报,这个福报就是临终的时候神智清楚,不迷惑、不颠倒,临终有善知识帮助,这是大福报。如果没有福报的人,临终的时候迷惑颠倒、神智不清,这就很麻烦!纵遇到善知识也不行,他神智不清,迷惑颠倒决定堕恶道。所以这是要有条件的,灭罪是真的不是假的,他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三个条件具足,行!跟经上讲的没有两样。

第一个条件就是神智清楚,一点都不迷惑。第二个是遇到善友的提醒,提示他,这第二个条件。第三个条件,他听到善友的提示,立刻就能忏悔,就能放下一切跟着善友念佛求生,他要具足这三个条件。善友提示他,他要是置之不理,或者是半信半疑就坏了,那他的利益不在现前,所谓「一历耳根,永为道种」,那在以后,这一生当中还是随业流转,很可怕的事。

这个时刻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经历,谁都不能够逃过,所以聪明人这一生当中,要为这个时刻打算。我们生前受一些苦难无所谓,时间短,这一刻要是有了差错,你一堕恶道,那个受苦的时间可就长了。这是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的,必须要有高度的警觉,要在现前生活当中认真去努力,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功?什么是德?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千万不要把造作罪业当作功德,那你地狱是去定了。这是我们一定要清楚明了,才能在这一生当中得度,这一生当中才不会空过。

——老法师,《地藏经讲记,第34集》

 

点我:

相关文章

南怀瑾:打坐修证中身体变化过程

南怀瑾:打坐修证中身体变化过程

 以谓之破参?因为有疑则有参,无疑则不参,突然碰到啪嗒的一下(这是象声词,事实上并没有这一下,言语形容它,言不尽意),身心放下,空掉了。有的是到了前念已...

宣化上人:在家居士为什么不能受人供养

宣化上人:在家居士为什么不能受人供养

应该勤加供养佛、法、僧三宝。勤供养,就是多供养,广修供养佛、广修供养法、广修供养僧。供养的法有十种这么多,以前我对你们讲过。那么,现在这有居士发心,在礼拜六要供养...

南怀瑾:生死之间(简述怎样做到中阴成就)

南怀瑾:生死之间(简述怎样做到中阴成就)

    我们要死,这个人善报是生天的,三界里头还分很多种。这个时候的中阴身,就死过去了。如果这个人生天的,这个时间的长短呢,看生哪一界不同,...

净空法师:放下什么?

净空法师:放下什么?

方老师说,“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真话,不是假的。怎么样才能得到?学佛,看破、放下。你得不到,是你没看破、你没放下。放下什么?放下妄想、放下杂念、放下是非,这些...

信愿法师:《法事赞》的内容、仪轨,相当于五种正

信愿法师:《法事赞》的内容、仪轨,相当于五种正

【法事赞摘要】《法事赞》的内容、仪轨,相当于五种正行的读诵正行与赞叹供养正行(二)接着看底下一段:「观本书之内容、仪轨,相当于五种正行之读诵正行与赞叹供养正行,此...

你踢它一脚,今还三十板;给它一饼,今供养三年(

你踢它一脚,今还三十板;给它一饼,今供养三年(

香灯和尚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清代人,于安徽安庆迎江寺为香灯师。专修念佛法门,不攀缘、不讲话。县令来寺礼佛,师不理睬,念佛不辍,县令大怒,打三十大板。 令回府后,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