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相法师:心中有众生和佛菩萨福报就大了

隆相法师

给大家讲个故事,在《贤愚经·贫女难陀品》有这么一篇故事,在祇园精舍,波斯匿王来供养佛。因此就发心要供养这个灯,在他的这个范围之中,要用很多盏灯。因为国王发起,所以有很多人都来响应,很热闹,就像我们过年一样。有一个贫女,很穷,靠乞讨为生,叫难陀。那么,她看到这么热闹,这么欢喜,她就问,有什么喜事?有人就告诉她,说波斯匿王发愿,希望大家积极响应来供养佛。

她听到以后,心里就很惭愧,就说我为什么会这么穷这么苦呢?不管怎么说,我一定要供养佛,要改变自己。她能有什么积蓄呢?没有!所以她就把她乞讨的唯一的一点点钱,拿去买一盏灯来供佛。那个卖灯的人,知道她是乞丐,她买不起这一盏灯,因为钱不够,就问她说你买这个灯干什么呢?她就说,我要买灯供养佛。卖灯的人也很高兴。因为这样,他就说随喜她,就送给了她一盏灯。于是她就拿着这盏灯去供佛。

因为这次供养是波斯匿王号召发起,她就很清楚,能到他住的地方的,都是文武大臣,再就是佛的大弟子们。在那里怎么可能有乞丐,虽然说你发心,可是你怎么可能进的来呢?根本进不来。但是佛陀知道了这个事情以后,就跟阿难说,你到前面去迎接,有位长者要到这里来做供养。

大家都知道,阿难尊者也是十大弟子之一,常年在佛陀身边的。这个波斯匿王一看,心想我是国王,又是我发起的,还有哪个比我功德更大的吗?他很纳闷,不能理解。结果一进来,看到是一个乞丐,穿的也不好,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但是佛陀对她非常的好。

这不是有这么多供灯在这里嘛!为什么佛陀单单对这个乞丐特别好呢?这些弟子们也觉奇怪,包括波斯匿王在内。但是佛陀没有马上回答他们的问题。

这点燃的灯时间一长,有的就会因油尽而慢慢熄掉的,灯就越来越少,只有那一盏灯,跟当初点的灯光是一样的,所以这就是它很神奇的,包括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他一看到也很奇怪。佛陀这个时候就对目犍连尊者说,不要说你用神通,还有其他弟子们用所有的神通,想吹熄这盏灯都不可能。

为什么会这样的呢?佛陀就说,因为她的心很诚。第一、灯虽不多,却是用她仅有也是她的全部;第二,她在供灯的时候发了一个大愿,她愿以此灯来供养所有的诸佛菩萨,以致幽冥众生能够得到光明,并能得到痛苦的止息。因为她有大愿,所以,她的灯不像平常的灯。

就像我们平时做功德,但是很少有发愿。这就说,出钱出力是一样的,发的心不同,那么你所受的果报就不一样。所以我们要懂得,既要把善事做好,更要有大愿,要有好的发心,好的发愿。

正像我们平时念经,我们都要求要回向,也是这个道理。你不要小看这个回向,意义也是十分重大的,当然绝大多数时候我们是不懂得回向的,就照着这个回向偈念一念,你的心能够跟这个回向偈相应,发那种欢喜心,真诚的去回向,那么你就有很大很好的收获。而绝大多数呢,只是念,念了之后,今天要求这,明天求那,为这个事情而念经,为这个事情而礼佛。好不好?也好!但是你要想得到很大的功德不可能,因为心量不够,在《地藏经》说的非常清楚“舍一得万报”,你能把自己舍去掉,回向给法界的众生,那你的功德就大了。因为你心中有众生,你心中有佛有菩萨,你福报就大了!

 

点我:

相关文章

《百业经》:迦叶临终信佛证罗汉果86

《百业经》:迦叶临终信佛证罗汉果86

  译序(摘录)  《百业经》是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宣说因果不虚的一部甚深经典。共有一百多个公案,涉及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仙人、国王、大臣、婆罗门、施主,居民、妓女、猎人等...

慈悲宽容一点才能圆润一点

慈悲宽容一点才能圆润一点

用仁义礼智信来养生。人的脾胃主信用,一个讲信用的人,他的脾胃会好;如果这个人不讲信用,他的疑心病比较重,他的脾胃就不好,这是《黄帝内经》里讲的;爱斤斤计较的人,他...

放生救物延寿:《江慎修居士选录》积善报亲林承美

放生救物延寿:《江慎修居士选录》积善报亲林承美

  放生现报故事集----印光大师鉴定  【原文】  5、积善报亲林承美  福建林承美,少孤,母守节抚之。承美长,思亲涕泣,苦于报德无从。一禅师云:孝子思亲,痛泣无益,惟勤放生戒杀,笃行阴德,庶可...

海涛法师:那什么是不智慧呢?自私就是不智慧

海涛法师:那什么是不智慧呢?自私就是不智慧

首先你要有这个决定,我愿意代众生受苦,那我们不是来找快乐的,因为这本来就是一个火宅,五浊恶世,三界火宅,地狱,所以地狱唯一的想法,就赶快脱离地狱而已,带着所有众生...

莫言谈佛教文化:内心有戒律 行为才会有约束

莫言谈佛教文化:内心有戒律 行为才会有约束

  莫言和理查德罗伯茨(Richard John Roberts)出席第四届世界佛教论坛。中新网图   澎湃新闻记者 龚菲     10月25日上午,两位诺贝尔奖...

【佛性】佛性是什么?人人都有佛性吗?

【佛性】佛性是什么?人人都有佛性吗?

佛性(佛教解释)  佛性,佛教术语,是指众生都有觉悟成佛的可能性。和法性、实相、如来藏等概念,义一而名异。《大乘玄论》卷三称:“经中有名佛性、法性、真如、实际等,并是佛性之异名。”《涅盘经》也说“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