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贤老和尚的故事:持戒精严(2)

持戒念佛是诸佛如来自行化他的总纲领。老和尚持的是什么戒律?三皈、五戒、十善、六度,他守住这些,一生没有触犯,所以他能够得定,能够开悟,能够往生自在。

三皈是佛法教学的总原则、总方向、总目标。

第一,“皈依佛”,觉而不迷。“皈”是回归、回头,“依”是依靠,“佛”是觉,意思是要从一切迷惑颠倒中回过头来依自性觉。所以“皈依佛”绝对不是依靠自心以外的佛,那叫做心外求法。

第二,“皈依法”,正而不邪。法是经典,佛所说的、佛所行的叫正知正见,是我们的榜样,我们从邪知邪见回过头来依正知正见,这叫皈依法。

第三,“皈依僧”,净而不染。“僧”代表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我们从染污中回过头来依清净心。

三皈是皈依三宝。尤其当见到三宝的形相时,要能立刻回光返照归到自性三宝,这是真正的佛弟子。所以学佛是学觉、正、净——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

学佛用的方法是戒律、禅定和智慧。佛首先教人要持戒,戒就是五戒和十善。

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善有身、语、意三方面: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戒和善有区别:善是善行,没有约束的力量;戒有约束的力量。

三皈、五戒、十善是佛家的基本戒律。再向上提升,就有六度和普贤十愿,这是行门,能成就我们的德行。

海贤老和尚说他的养生之道是“持戒念佛”。持戒是养身,念佛是养心:我们把佛法说的五戒、十善做好了,就是养身,心里只有阿弥陀佛,这个心就是好中之好。

五戒也就是中国老祖宗所教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不杀生是仁,不偷盗是义,不邪淫是礼,不妄语是信,不饮酒是智。人一生做到这五个字,就会身体健康。心呢?心要清净,念佛能让心清净,能让心专一,除了这句佛号外,没有妄想、没有杂念。身心清净,自然健康长寿。

海贤老和尚一生没有犯过戒,真做到了持戒念佛。他肯吃苦,能忍受,六度中的忍辱波罗蜜做到家了。一生以戒为师,以苦为师,与人无争,于世无求。没有人照顾他,他自己照顾自己。

生活虽然艰苦,可是他时时刻刻待人接物都是满面春风、一团欢喜——他那个喜是真的,是从内心里生出来的。在这个世间受尽苦头也能不起心动念,这真叫功夫。

海贤老和尚,真正是持戒精严。他没有着持戒的相,但是他心地清净平等,那就是戒成就。恭录自《海贤和尚》

 

点我:

相关文章

九华山高僧在松树顶上凌空打坐网友惊叹

九华山高僧在松树顶上凌空打坐网友惊叹

近日,九华山第33届庙会开幕,期间多名网友报料:庙会开始前一天的9月11日,九华山天台景区附近一名高僧竟然在一棵凤凰松树顶上盘腿打坐,引起了很多网友热议。&nbs...

宣化上人:这一天供养三宝的功德,比平时大百千万

宣化上人:这一天供养三宝的功德,比平时大百千万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日营斋,请佛宫掖,自迎如来,广设珍馐,无上妙味,兼复亲延诸大菩萨。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伫佛来应。”“时波斯匿王”...

嘎玛仁波切:生前积极累积的善业功德,是我们走过

嘎玛仁波切:生前积极累积的善业功德,是我们走过

“我”的财产是什么?房子?钱财?哪天这些不属于你了,让别人收回去了,你就破产了,但说不定哪天你通过其他途径,钱又赚回来了,千金散尽还复来,随着无常一切都在变化。最...

【菩萨道】-菩萨道是什么

【菩萨道】-菩萨道是什么

菩萨道(佛教解释)  菩萨道是大乘行者由发心修行到成佛中间的漫长路程,由于除自修自渡外,渡众生是重要的工作,要完成这种艰困的工作,就必须要有动机,它是渡生的动力,这就是慈悲心(在佛教中以大慈弥勒菩萨...

宣化上人: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要仔细来研究

宣化上人: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要仔细来研究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菩萨离开迷惑颠倒之后,心中非常清净,常常相续不断,善巧使用神通自在的力量,度脱无量的众生,包括你我他在内。只有菩萨才能离开迷。什么迷?就是酒迷、...

三皈是学佛第一堂课。皈依三宝,你误解了吗?

三皈是学佛第一堂课。皈依三宝,你误解了吗?

na  mo  a  mi  tuo fo南  無  阿  彌  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