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从感应当中可以知道自己善根的厚薄

经文「乃如来普劝闻经之人专精修善」,我们先看这个文的大意。佛叫着大众,『汝等』,这个汝等包括我们现在在内,我们今天展开经卷读到经文,都是这一大会的听众。『得佛经语』,这专指《无量寿经》。得人身,闻佛法,能够听到《无量寿经》,这是无比殊胜的缘分。就像佛在《弥陀经》上所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人人都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纵然像张善和那样的往生,他这一生当中没修善,杀牛为业,屠户,临命终时一念回心,你看,地狱相就消失了,看到佛来接引。好像这太容易了,世间哪有这等的事情?其实我们肉眼凡夫不知道,佛在大乘经上说过,凡是往生极乐世界的人,皆是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量诸佛如来,只是这一生没有遇到佛缘。张善和在临终最后那一念遇到了,就把他无量劫的这个善根引发出来,还是得到无量诸佛的加持,生生世世修积的善根起作用了,他能往生。

我们今天知道有这么回事情,一定要『尊圣敬善』,这四个字非常重要。我们一定要知道,佛经上所说的字字句句都是真实话,没有一个字是假话,我们要珍惜。对于这个经要『熟思惟之』,怎么「熟思惟」?多读,多读自然明白。不明白的地方不要去想,愈想都想错了。我们去想是自己的意思,不是如来真实义。我们不想它,只读它,一遍一遍的读,古人说「读书千遍,其义自见」,那个意思自己跑出来了,这是真的。这是感应,我们用真诚心去读它就会有感应。从感应当中可以知道自己善根的厚薄,有人读三、四十遍就有悟处,意思就出现了;有人要读二、三百遍,意思才出来。这就是各人善根不一样,善根厚的,二、三十遍就明白了,善根薄的要念三、四百遍,都不错,都能把善根念出来。古人定的一般标准,普通人的标准,千遍。明白了,意思明白了,就要『各自端守』,这佛说每个人,每个人应当要端守,端是端正,把它守住,依教奉行,终身不能懈怠。

我们这一生决定求生净土,心态决定是尊圣敬善,所以孔夫子求学的心态是我们的榜样。夫子一生求学,「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这个态度好,这就是老实。你说什么叫老实?孔老夫子这就是老实。老实人守本分,没有创造、没有发明,这就老老实实。对古圣先贤东西信,这个信就是敬善,你要不尊敬,你就不会相信,你真正相信,一定是敬。内心有这敬,对人尊重,尊重圣贤,礼敬一切善行,看到人行善生欢喜心。

 

点我:

相关文章

阿弥陀佛亲口说

阿弥陀佛亲口说

  释惠镜,宋朝山东淄州人。在蓝田悟真寺出家,平日念佛,欣慕西方净土。平时吃些简单的素食,修习种种的苦行。他生来手巧,自己雕塑了释迦牟尼佛像和阿弥陀佛像各一尊,惟妙惟肖,每日虔诚地供养礼拜。  到...

海涛法师:作为大乘的佛弟子,每天应该尽量维持三

海涛法师:作为大乘的佛弟子,每天应该尽量维持三

第一、礼敬诸佛:透过虔诚地礼拜,培养我们对诸佛菩萨的虔诚与信心;第二、称赞如来:藉由语业的赞叹,以使我们能够时常地忆念佛德,惕励修行;第三、广修供养:透过供养,消...

佛教故事:四种良马巧喻众生根器

佛教故事:四种良马巧喻众生根器

  昔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一日,佛告诸比丘:世间有四种良马。第一种良马,驾驭它来拉乘时,它只要看到鞭影,便能善观形势,该快或慢、是左或右,随顺驾御者的心。比丘们!这是世间第一良马。  比丘们...

佛陀本生传之三十一:远离散乱方成禅定

佛陀本生传之三十一:远离散乱方成禅定

  久远之前,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一婆罗门种姓之人,勤学吠陀等一切学问,不久即以智者赞誉而声名远播。他不但财富圆满,而且素喜布施,更深知在家乃一切过患之来源,故而他即如抛却杂草一般出家苦行。当其离家...

净空法师:起心动念一半,一半为自己,能得到感应

净空法师:起心动念一半,一半为自己,能得到感应

怎么转法?佛菩萨为我们的示现,我们不能不留意。我们看看释迦牟尼佛最好的榜样,一生心目当中只有为众生,没有一念为自己,就在这里转过来了。一般凡夫,尤其是现前这个社会...

愚人赞父德行

愚人赞父德行

【原文】   昔时有人,于众人中,叹己父德而作是言:我父慈仁,不害不盗,直作实语,兼行布施。   时有愚人,闻其此语,便作是言:我父德行,复过汝父。   诸人问言:有何德行?请道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