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应篇》:祸与福怎么来的

太上,是太上老君,姓李名耳,得道为仙家之祖,系上天至尊之圣。感应篇,是太上劝人作善之书。感,是感动,应,是报应;言人以善恶感动,天必有祸福报应。

篇中前半劝善说大纲,后半戒恶说细目。据管窥之见,窃以为众善之细目,即具在诸恶之对面。

如忠字是纲,后半轻蔑天民等句之对面,便是目;孝字是纲,后半违父母训等句之对面,便是目;不彰人短句是纲,后半凡说口过之对面,都是目;推多取少句是纲,后半凡说贪财之对面,都是目。即此类推,句句皆然。

今不自揣,将戒恶一百数十条,指出对面,意欲发明圣人蕴蓄之旨,俾人一面改过,一面便得迁善,敢质世间高明斧政焉。至其义理,都从格言因果中出,亦非敢杜撰取戾也。

朱子之说理,犹如白话,务使人人了悟;是编仿此,号曰直讲。伏望四方善士,躬行心得之后,口头存方便,舌上积阴功,到处讲讲,开悟群迷,均出祸关,共登福路。谅仁人乐从事焉。

太上曰。

太上老君说道。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凡人的祸害福利,原无一定的门路,只在人自作自受。召,是招来的意思。

【故事】

宋朝的卫仲达,最初当馆职官位时,有一次被鬼卒把他的魂押到阴间。冥官详细地核对善恶两本纪录,他的恶录多得竟铺满整个庭院,而善录只有一小卷轴而已。

地府的官吏脸色都变了,吩咐拿秤来称称看,结果那一小卷轴的善,却超过盈庭恶录的重量。

官吏很高兴地说:“你可以出去回家了。”

卫仲达问道:“我年纪不到四十岁,怎会有这样多的恶行?”

官吏说:“只要一念不正,鬼神无不知道,就记录下来,不必等到去做。”

仲达就问:“这小卷轴中记的是什么事?”

官吏说:“朝廷曾要动用很多劳工修三山石桥。你上奏尽力谏止,这是你上疏的稿件。”

仲达说:“我虽然进谏,但上级没采纳,善力的功能怎会那么大呢?”

官吏说:“你用心很真诚,言论可为世人的训诫,如果上级能听从,那功德就无可限量。如果你能乘此念头来度化世人并无困难,奈何你恶念太多,以致善力减半,而你也就无法再祈望当宰相了。”

后来仲达做官,果然只做到吏部尚书而已。(《感应篇直讲》及《感应篇汇编白话精简本》)

 

点我:

相关文章

7种不用花钱布施,就能得大果报的方法

7种不用花钱布施,就能得大果报的方法

七种施因缘第七十六佛说有七种施。不损财物。获大果报。一名眼施。常以好眼。视父母师长沙门婆罗门不以恶眼。名为眼施。舍身受身。得清净眼。未来成佛。得天眼佛眼。是名第一...

月悟法师:佛教徒的生活是戒律生活

月悟法师:佛教徒的生活是戒律生活

佛教徒的生活是戒律生活 有人说,中国佛教徒在整体上呈下降趋势,远远不如基督教徒发展迅猛,主要原因是佛教戒律比基督教严格。这话确实有一定道理,说明现代人身心趋...

信愿法师:蒙光触者尘劳灭临终见佛往西方

信愿法师:蒙光触者尘劳灭临终见佛往西方

【法事赞摘要】善导大师开示:蒙光触者尘劳灭临终见佛往西方(三)上上个礼拜我印象很深刻,星期六的时候我正在讲经,刚好讲到大陆唐山发生大地震,在讲唐山大地震,刚好不巧...

净空法师:一万个念佛人,真正往生只有三五个。什

净空法师:一万个念佛人,真正往生只有三五个。什

念老在注解上说,『爱欲』,爱是情爱,欲是贪欲,实实在在是生死的根本,也就是六道轮回的由来。这个世间为什么会有六道轮回?佛在大乘经上告诉我们,自性清净心中无有一物,...

净空法师:布施是发财之道,占便宜,意外财富,全

净空法师:布施是发财之道,占便宜,意外财富,全

占便宜,得到意外财富的人,全都有因果,命里没有得不到,命里有用这种手段就错了。佛经告诉我们生财有道,有道理,财从哪里来?财从布施来,愈施愈多,绝对不是从偷盗来。偷...

积阴德太重要了,常积阴德,福报必大

积阴德太重要了,常积阴德,福报必大

常听人家说“一定要积阴德”,到底为何这样说,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积德的事情相信任何人都会去做,但是,为什么又有积阴德和积阳德之分呢?善念、善行,都是积善,积德。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