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应篇》:祸与福怎么来的

太上,是太上老君,姓李名耳,得道为仙家之祖,系上天至尊之圣。感应篇,是太上劝人作善之书。感,是感动,应,是报应;言人以善恶感动,天必有祸福报应。

篇中前半劝善说大纲,后半戒恶说细目。据管窥之见,窃以为众善之细目,即具在诸恶之对面。

如忠字是纲,后半轻蔑天民等句之对面,便是目;孝字是纲,后半违父母训等句之对面,便是目;不彰人短句是纲,后半凡说口过之对面,都是目;推多取少句是纲,后半凡说贪财之对面,都是目。即此类推,句句皆然。

今不自揣,将戒恶一百数十条,指出对面,意欲发明圣人蕴蓄之旨,俾人一面改过,一面便得迁善,敢质世间高明斧政焉。至其义理,都从格言因果中出,亦非敢杜撰取戾也。

朱子之说理,犹如白话,务使人人了悟;是编仿此,号曰直讲。伏望四方善士,躬行心得之后,口头存方便,舌上积阴功,到处讲讲,开悟群迷,均出祸关,共登福路。谅仁人乐从事焉。

太上曰。

太上老君说道。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凡人的祸害福利,原无一定的门路,只在人自作自受。召,是招来的意思。

【故事】

宋朝的卫仲达,最初当馆职官位时,有一次被鬼卒把他的魂押到阴间。冥官详细地核对善恶两本纪录,他的恶录多得竟铺满整个庭院,而善录只有一小卷轴而已。

地府的官吏脸色都变了,吩咐拿秤来称称看,结果那一小卷轴的善,却超过盈庭恶录的重量。

官吏很高兴地说:“你可以出去回家了。”

卫仲达问道:“我年纪不到四十岁,怎会有这样多的恶行?”

官吏说:“只要一念不正,鬼神无不知道,就记录下来,不必等到去做。”

仲达就问:“这小卷轴中记的是什么事?”

官吏说:“朝廷曾要动用很多劳工修三山石桥。你上奏尽力谏止,这是你上疏的稿件。”

仲达说:“我虽然进谏,但上级没采纳,善力的功能怎会那么大呢?”

官吏说:“你用心很真诚,言论可为世人的训诫,如果上级能听从,那功德就无可限量。如果你能乘此念头来度化世人并无困难,奈何你恶念太多,以致善力减半,而你也就无法再祈望当宰相了。”

后来仲达做官,果然只做到吏部尚书而已。(《感应篇直讲》及《感应篇汇编白话精简本》)

 

点我:

相关文章

净空法师:背书是一种手段,修定的手段,开智慧的

净空法师:背书是一种手段,修定的手段,开智慧的

净土法门:背书是一种手段,修定的手段,开智慧的枢纽国自古以来学东西,学一心。老师教学生,老师有智慧,哪一个学生可以栽培,将来能够负重大责任;还有一些素质稍微差一点...

信愿法师:常家亮学佛念佛一年,临终亲见佛迎

信愿法师:常家亮学佛念佛一年,临终亲见佛迎

【念佛感应录】常家亮学佛念佛一年,临终亲见佛迎2004年夏,63岁的慈父常家亮被确诊为肺癌,我知道他老人家必然住世不久,就劝他信佛念佛。他逐步生起了求生净土的信愿...

佛陀教你不生气

佛陀教你不生气

心平气和是人最简单的状态,但真正要做到这一点,没有深厚的涵养是不可能的。有涵养的人明知心平气和不容易做到,依然时时处处谨遵自己的戒律,这就比那些缺少涵养的人好得多...

人,一定要懂得拐弯

人,一定要懂得拐弯

漫漫人生路,看得清比走得快更重要,因为走得对才能走得远。人生天地间,路路九曲弯,从来没有笔直的。水能直至大海,就是因为它巧妙地避开所有障碍,不断拐弯前行。许多聪明...

圣凯法师:生死的探索与生命的尊严——佛教生死学

圣凯法师:生死的探索与生命的尊严——佛教生死学

生死的探索与生命的尊严 ——佛教生死学序说 演讲/圣凯 整理/王俊淇 2009年11月28日 讲于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 王雷泉老师开场白: 各位学友,各位道...

圣开法师:不用财物的布施

圣开法师:不用财物的布施

不用财物的布施 在一般人的想法,总认为布施是有钱人的事,所以若逢有人介绍他们布施修福时,总是推辞说:「待我将来赚大钱时,再行布施吧!」其实也不一定要发了财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