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以为出钱出力就叫布施,你把布施意思搞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奉行六波罗蜜。坚固不退。】

到这个地方是一段。这一段就是第十九愿,十九愿也非常重要。因为在这一部经里面,佛教给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修行的方法,八个字「发菩提心,一向专念」;第十八愿就是「一向专念」,第十九愿就是「发菩提心」。

「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发菩提心」,什么叫菩提心?...蕅益大师讲得最好,《弥陀经要解》里面,他老人家说什么是菩提心?你真正发愿求生西方世界的这一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这个好懂,他说得确实有道理。

我们从《净土圣贤录》上看,从《往生传》上看,从现代许多念佛往生瑞相上去看,确实有不少念佛往生的人,尤其是居住在乡下的老太太,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你问她什么叫菩提心?她不知道,但是她念佛往生了,她站著走的,坐著走的,告诉家人「佛来接我,我跟他走了」,这是真的往生了,一点不假。

往往我们怀疑,她有没发菩提心,怎么去的呢?原来她一心一意求生西方,这个心就是真实的菩提心。蕅益大师给我们道破;回过头来,再想想蕅益大师这一句话,跟祖师、跟经典上所讲的确实是相同的。

所以是真正觉悟,真正发愿求生,然后再「修诸功德」。真正发愿之后,他的行持,处事待人接物,自然不一样。没有发菩提心之前,世间一般人起心动念,第一个想到自己的利益,都以这个为标准。我跟人交往,对我有利的,我跟他;没有利的,远一点,就排斥了。真正发了菩提心,念念是为众生著想,念念如何利益众生,把自己忘掉了。用什么利益众生?把这个法门经教介绍给他,推荐给他,想尽方法送给他,让他欢喜接纳,绝对不为自己利益,全心全力就做这个事情。

刚才我问大家,我们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的?我们冷静想想,如果想通了,要认真去干。我们到这个世间来,就是为宣传这个法门的,自己决定往生的,就在干这个;除这个之外,这个世界上其他的事与我都不相干。所以这个世间一切事情,我都可以不必知道,你的心自然就清净了。

今天全世界人人都喜欢看电视,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电影、歌舞都是搞六道轮回,与我都不相干,我们一概不要。我们二六时中念阿弥陀佛。如果你有家庭,家人也喜欢这一些,怎么办?你也不能排斥,排斥你一家就不和。他看,你也陪他看,他看电视时心被画面转,你在这个地方学如如不动,你在这里修行,你看那个影像在变,「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外不著相,内不动心,我在练功;同样我们坐在一起,各人受用不相同,他搞六道轮回,我们搞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又不冲突,欢欢喜喜在一起,个人搞个人的。

所以佛教给我们,「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不是躲得远远的,就在一起,我心里头不执著,这是叫离一切相,离心里头那个染著相,不是离外面的境界相。离外面境界相,佛也不会来度众生,佛天天跟我们在一起干什么。所以是离心地里的染著相,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对所有境界统统不执著,你说这个多自在!纵然是看电视,纵然是参加歌舞,也在那里修定修慧,定慧等学。那是什么?那是道场,歌舞厅是道场。一定要懂得,要认真修学;如果一念差错了,把那个当作欢乐场,马上就堕落了。所以要真正觉悟,菩提心就是正觉之心。

「奉行六波罗蜜」,六波罗蜜是菩萨修学的六大纲领。第一个是「布施」,布施是放下,万缘放下。放下什么?心里面一切妄想放下,执著放下,分别放下,烦恼放下,忧虑放下,牵挂放下,这叫布施,把这些都布施掉。千万不要会错意思,大概佛教里我们出点钱出点力叫布施,你把意思搞错了,那个无关紧要;你要把你的分别执著妄想放下,这才重要。要把它舍掉,让我们心里只留一样东西,「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统统舍掉,这叫布施。

无量寿经(第二十七集)1992/6美国圣荷西迪安那大学档名:02-012-0027

 

点我:

相关文章

今生种种皆是前​世因果

今生种种皆是前​世因果

前世因,今世果,每一次相遇都是冥冥中注定的因果。你身边出现的人,注定出现在你的生命中,他一定会教会你什么,或许前世你跟他有缘,今生续,三世因果,循环不失,前世的债...

宣化上人:为何天人身上放香,凡夫身上放臭?

宣化上人:为何天人身上放香,凡夫身上放臭?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我们众生欢喜香味,而不得香味。为什么?因为不守戒律,时时放逸的缘故。天上的人,以福德的成就,故身上常放芬芳的香气,令人闻之,有清凉的感觉。天人如...

印光大师​:临终三大要

印光大师​:临终三大要

世间最可惨者,莫甚于死,而且举世之人,无一能幸免者,以故有心欲自利利人者,不可不早为之计虑也。实则死之一字,原是假名,以宿生所感一期之报尽,故捨此身躯,复受别种身...

孝顺供养父母,这个福报是现世报,福德太大了

孝顺供养父母,这个福报是现世报,福德太大了

孝顺供养父母,这个福报是现世报,福德太大了,就算是苦厄命运,也根本挡不住自己的福德。孝顺供养父母,哪怕只是做一天,生活都会有不可思议的改变,一年不抵触顶撞父母,能...

《感应篇》:人作善必有福报,作恶必有祸报

《感应篇》:人作善必有福报,作恶必有祸报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人作善必有福报,作恶必有祸报,就像人身的影子,跟定那身体一样,不曾差了些。这四句,是一篇的大主意,后面许多说话,都该括得尽。【故事】清朝崇明岛...

业露华:论北魏佛教的几个特点

业露华:论北魏佛教的几个特点

论北魏佛教的几个特点业露华佛教传来中国,始于汉代。但在汉魏之际,佛教只是作为神仙、方术一类的东西,被宫廷和一些上层贵族祭祀,在社会上并没有多大影响。除了来自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