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纯陀的最后供养

受者得到利益,施者也得到利益。

◎一九八五年十月二十日开示

今天每个人对《涅槃经》经文所发挥的意义,都很明确,很合理,每个人都有独到的见解,独到的智慧。在你们智慧泉源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源源而来,不会停止,也不会枯乾。若会利用它,一定对佛教有所贡献,令佛教发扬光大。若是不会用它,那么你的智慧会一天比一天减少。为什么?因为你的脑筋不用,它就退化了。

要你们大家先讲经的原因,是训练你们讲经的口才,弘法的经验。在这种场合之中,应该发挥个人本源的智慧,不可裹足不前,中道自画,要晓得这个机会是很难遇得到的,不可以放弃你们的权利,现在正是学习的时期,如果错过大好机会,以后悔之晚矣!

这段经文:“一者受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二者受已,入于涅槃。”这两句很相近,所以有人提出问题:“不知是谁受是谁得?是受供养得,还是施供养得?”不错!你们对这句经文有疑问是可以理解。要晓得这个“已”字,就包括施者和受者都得到利益。如果单一方面得到利益,那是不合理的。换言之,不但受者得到利益,就是施者也得到利益。

纯陀的供养,佛居然受之。有人在心里想:“佛大概是饿了,所以接受他的供养。”可以这样说,但是饿得最厉害的还是纯陀。为什么这样说?因为纯陀是工人阶级的劳动者,能把自己所吃的粮食,全部供养于佛,所谓“舍己为人”,可想而知,他没有粮可吃,那么岂不是挨饿吗?不是的。他得到法食了,所谓“禅悦为食,法喜充满。”纯陀虽然是劳动者,可是有信心、坚心、恒心、诚心,心中没有一点的虚伪,也没有任何的企图,但愿佛慈悲,把他的穷根挖出来,希望佛降点法雨,滋润他枯槁的法身。佛悉知悉见,所以才接受他的最后供养,这是我的看法。

在表面上看来,纯陀和佛辩论,其实不是辩论。因为纯陀的心量很小,不明白佛所说的道理,所以他才说:“是义不然。”他认为佛所说的道理不对。为什么?因为先受施者,还有烦恼,也没有得到一切种智,也未能令众生具足布施。比较后受施者,烦恼已尽,不受后有,已经获得一切种智,能令一切众生满足于檀波罗蜜,是不一样的,他用这种理来解释,佛会有详细的说明。纯陀居士不是故意反驳佛的意见,而是他所处境界的缘故,所谓“初地不知二地的境界,十地不知等觉的境界。”因为他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要研究所以然,不能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我们研究经典,也要有这种精神,彻底了解,不可敷衍了事,认为差不多就可以了,这种思想要不得!

 

点我:

相关文章

王雷泉教授:佛教要跳出寺院的围墙走向社会

王雷泉教授:佛教要跳出寺院的围墙走向社会

佛教要跳出寺院的围墙走向社会  王雷泉 导语:佛教对人类世界的积极作用,是通过最根源性的转变人心开始的。“心净则国土净”,这里的关键,是人间佛教的菩萨行者广度...

印光大师:临终一关,最为要紧

印光大师:临终一关,最为要紧

四 论生死事大丙 示临终切要临终一关,最为要紧。世有愚人,于父母眷属临终时,辄[1]为悲痛哭泣,洗身换衣。只图世人好看,不计贻害亡人。不念佛者...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二十二)~E 58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二十二)~E 58

589经:本经是佛陀对于财富的观点,即舍俗出家,乃为上道。 一位天子来到佛所,向佛陀述说一事,并请求得到佛陀的解答: 赖吒槃提国,有诸商贾客,大富足财宝,各各...

家有两尊菩萨最应该供养

家有两尊菩萨最应该供养

现在的人把钱看得尤为重要,比自己的父母都重要,一天到晚都想着怎么来钱,天天拜财神爷,给财神爷上供果,渴望改变自己的财运。看到这样的状态,菩萨也是告诉我们,如果一个...

印光大师:消除抑郁悲观想自杀烦恼情绪的方法

印光大师:消除抑郁悲观想自杀烦恼情绪的方法

人生世间,贵守本分。凡一切人发颠发狂,乃至常生悲观,常欲自杀者,皆系不修实行,欲得大幸福、事事如意、财色名位皆在人上。倘前生修有痴福,得其所欲,则骄奢淫泆,无所不...

【念珠】佛珠多少颗为宜?佛珠的颗数含义是什么?

【念珠】佛珠多少颗为宜?佛珠的颗数含义是什么?

念珠(佛教解释)  念珠,又称佛珠、数珠,主要是指一些宗教在祈祷、歌颂、念经、念咒或灵修时所用的物品,一般在各种传统宗教成员如道教、罗马天主教、东正教、英国国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锡克教和巴哈伊...